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2020-12-27 華龍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沈壯海(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奮鬥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清晰表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雄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由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到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一字之別,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氣、再創輝煌的從容自覺,盈注其間。我們要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凝聚共識,紮實作為,積極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當下的拼搏努力,為如期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現中華文化嶄新氣象奠定堅實基礎。

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主題

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建議》的鮮明特徵。之所以要將高質量發展置於「主題」的高度,在於它是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提出的客觀要求,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變局開新局的必由之路。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為其提供積極的思想理念引領、過硬的人才素質支撐,提供新的資源要素、新的動力源;離不開融合度高、帶動性強、綠色低碳的文化產業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大助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也要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

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在國家有關重大發展戰略諸如區域發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實施推進中,也要更加關注文化維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協同並進。

緊緊扣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根本目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切方面的集中指向。《建議》全篇貫穿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概括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來越成為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尺度。這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創造了新空間。

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文化發展更好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效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著力提升人民文化福祉;要求文化領域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優質精神食糧、文化產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要求堅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前景,展現更加光明未來,溫潤心靈、啟迪心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激發人民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奮鬥開拓的磅礴力量。

自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建議》不僅提出「十四五」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目標任務,也明確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要求。

在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要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戰略任務,強化教育引導,注重實踐養成,完善制度保障,將其融匯貫通於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以之為文化的發展凝魂定向,為全民族的團結奮進凝聚共識。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要堅持這一價值引領,堅持文以載道、弘道興文,繁榮有理想的文化事業、壯大有靈魂的文化產業。

自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就要通過各類文化載體,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涵養價值共識,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廣大文化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創作屬於這個時代、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各類文化企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堅持正確導向,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創作生產更多健康向上、品質優良的文化產品,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有效激活改革創新這個根本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勝。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鑄成於改革創新的生動進程之中。《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通篇體現著改革創新的脈動。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建議》提出了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系列戰略要求、關鍵舉措和重大項目,圓滿實現這些目標任務,無一不需要改革創新的氣魄和智慧。

在文化領域推進改革創新,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統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堅持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特別是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推進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堅持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有效破除制約文化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廣泛調動各類文化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充分湧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與此同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在《建議》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居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各項原則之首,這同樣也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親自主持召開的所有涉及文化領域的重要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無一例外地特別強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在文化領域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求我們認真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貫徹到文化建設全過程各領域,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效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當下的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文化之強盛,鑄強國之志,圓強國之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我們新的文化使命,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夙願的根本要求。「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奔騰向前的時代潮流,呼喚著曾經在思想文化領域長期飲譽風流的中華民族,更高地揚起創新創造、發展進步的文化風帆。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4日11版)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正式揭牌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12月23日上午,由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承辦,江蘇文化產業研究基地和江蘇省文化產業學會協辦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報告會暨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南京大學安中樓210報告廳順利進行。會議開幕儀式上,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發表致辭。
  • 推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調研時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守正創新,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 從日韓文化產業發展看中華文化傳承之路
    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     文化產業是一種特殊文化形態和特殊經濟形態的結合體。從這個概念誕生至今已經成為一個新興成長的(朝陽產業),越來越為各國政府所高度重視,並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強大文化資本的模式創新與制度支撐
    ,中國需要加快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多元文化產業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從人均文化事業費規模及增速來看,中國文化產業仍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深遠的發展空間。2018年中國人均文化事業費為66.53元,同比增速為8.1%,按照當前的政策趨勢,人均文化事業費仍將繼續上升(見圖 9)。▼圖9 2006—2018年中國人均文化事業費及其增速(數據來源:CEIC資料庫)▼
  •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20年度中國文化產業發展
    夜間經濟可以提高消費水平、增加社會就業、帶動城市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和激發新的經濟業態、加快城市風貌改善、繁榮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的對外吸引力和整體競爭力,為城市形象的宣傳創造新的機遇。從線下「不夜城」到線上新零售,以夜間消費涵養文化習慣、促進城市形象宣傳、形成個性化的城市品牌,有助於開發夜間文化消費新市場,打造新時代特色城市形象,為後續城市文化產業的產銷時空維度和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
  • 海安開發區文化產業釋放發展新動能
    近日,523文化產業園「偶韻文化」中心內充滿了歡聲笑語,市城南實驗小學東校區近30名少數民族學生,親身體驗了一次木偶製作和木偶戲表演。  文化,是軟實力;文化產業,更是朝陽產業。文化自信,脈動一座城。後疫情時代,萬業復甦,市場嚴峻依舊,開發區文化產業發展雖在爬坡過坎中,卻尤感溫暖——  在開發區這片創新創意的文化沃土上,創意、人才、產業集聚,文化產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 助力文化產業發展———紹興首家民間文化藝術基金會獲批成立
    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電(國家級期刊中國經貿雜誌社副主編郝江華、光明日報出版社原副社長王林推薦)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助力經濟文化繁榮——2020年12月26日,紹興市鴻坤文化藝術基金會正式成立。此外,2020年12月26日上午,紹興市鴻坤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研討會在柯橋鑑湖大酒店順利舉行,以上專家和與當地企業家代表圍繞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總主題,地域文化與創新產業,數字經濟與文創產業的發展,文化藝術如何與產業發展融合、如何與公益慈善有機結合等進行了熱烈研討,並對基金會如何發揮創新融合的服務平臺優勢,如何助力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提出了真知灼見。
  • 文化產業成為鄂爾多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從「挖煤」到「挖文化」,重點發展了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和骨幹文化企業,打造了一批立足國內、有較強國際輻射力的文化產業項目。「文化+旅遊」「文化+科技」「文化+貿易」「文化+金融」等新業態迅猛發展。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發展空間無限、潛力無窮。作為中西部文化資源富集地區,把厚重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好、配置好、利用好,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是區域文化和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二)文化產業規模壯大近年來,鄂爾多斯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文化市場主體和資產規模不斷壯大。
  • 呂建中:建設「四好」商會,助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商會要動員組織會員企業主動作為、積極發力,服務和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文化產業重大項目,以文化產業發展助力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當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生力軍。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 30餘位文化旅遊界大咖齊聚鳶都 共助濰坊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濰坊傳媒網訊 12月29日上午,由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與深圳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濰坊)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主題對話在濰坊富華大酒店會議中心長江廳開幕。在簡要介紹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後,馬清民表示,近年來,濰坊將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雙十工程」,努力打造提升「十大文化旅遊集團」「十大文化旅遊景區」,全市文旅產業發展優勢與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特別是今年以來,應對新冠疫情不利影響,我市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叫響了「夜享風箏都」「樂在田園」等文旅消費品牌。
  • 廣東佛山南海區大瀝鎮文化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什麼?
    創新,唯有創新,才是推動大瀝文化繁榮發展、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不竭動力。作為民間藝術之鄉,大瀝鎮一直重視文化事業發展。近年來,大瀝鎮先行先試,用大文化的概念創新探索文化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新路徑。大瀝鎮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李智勇說:「只有創新文化活動的方式方法,尤其是推進文化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讓群眾享受文化、參與文化、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 ...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5、文化繁榮,匯聚精神力量...
    除了頭版內容,今天《人民日報》涉及財經的主要內容還包括:1、李克強將與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舉行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2、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3、黨的十八大以來 百餘個國家級貧困縣開通鐵路(權威發布);4、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5、文化繁榮,匯聚精神力量(人民觀點)——「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 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正式揭牌!
    2020年12月23日上午,由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承辦,江蘇文化產業研究基地和江蘇省文化產業學會協辦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報告會暨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南京大學安中樓210報告廳順利舉行
  • 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及區縣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建議(盛方原創)
    規劃指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顯著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到2050年,成為弘揚中華文明的和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文脈標誌!全國文化中心與世界文脈標誌的建設,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推動。2、北京市各區政策:扶持政策全面開花。
  • 【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昆明】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1月11日,昆明市舉辦「 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昆明」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八場文化繁榮發展專題發布會。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戴彬介紹,「十三五」以來,昆明堅持文化引領發展戰略,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對外文化交流,文藝創作,旅遊市場整治,文旅融合等方面全面完成「十三五」目標,繞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紀實
    從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戰略部署,到2010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順應時代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勾勒出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清晰脈絡。
  • 高位起跳蓄力文化產業騰飛——從中韓(煙臺)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看芝罘區文化產業發展
    在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多領域的深入合作,將合力推動兩地共贏發展。「我們將以煙臺為基礎,撬動整個中國市場。」金晚洙表示,富川市的漫畫產業在韓國居於首位,希望與1861煙臺創意產業園成為良好合作夥伴,在動畫、遊戲等更多領域深入發展。作為韓國文化產業發展重鎮的富川,緣何看好芝罘?
  • 文化新名片 產業日日新
    近年來,通州區圍繞文化產業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群眾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12月17日,北京市海澱區蘭藝坊工作室,青年畫家蘭錦斌創作油畫《脊梁》。蘭錦斌是從通州區宋莊藝術區走向全國的藝術家。目前,通州區宋莊藝術區聚集了各門類藝術家7000多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藝術家最多的藝術區。
  •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
    ,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二)基本原則1.堅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事業發展相協調的原則。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繁榮,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建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實現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的良性互動。著眼於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健全文化產業法規,完善相關管理辦法與措施,確保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2.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 淺談文化創意產業
    一、總體概括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史;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存在,有世界文化、國家文化、單位文化、團體文化、企業文化等;所有事情的發展過程都包含著文化和文化產業;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就是文化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