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11:21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小人物大時代悲喜劇——說說電影《媽祖回家》的前世今生
本報全媒體記者 林愛玲
關於鄉愁有多深,余光中的一句「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道出了答案。將大陸這一頭和海峽那一頭連接起來的是什麼呢?11月20日,電影《媽祖回家》給出了它的回答:正是媽祖文化,架起了兩岸的信仰橋梁。
媽祖IP成功「出圈」
「這是一部有笑有淚的電影,看得很感動。」「電影把海峽兩岸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情感都表達出來了。在媽祖文化精神紐帶下,民間交流更顯珍貴。」「故事很精彩,情感很飽滿,值得二刷。」20日,媽祖文化題材電影《媽祖回家》全國公映。隨著莆仙元素豐富、故事情節動人、情感立意深刻等觀影印象傳出,也揭開了這部「平民史詩」的神秘面紗。
影片時間設在解放初,一個新舊時代更替的節點。男主人公吳天桂,莆田忠門半島一個小船主,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隨著新婚姻法一夫一妻制實施,三房太太相繼上演跳樓、跳河、吃老鼠藥的爭夫鬧劇。不想成為全縣落後典型,吳天桂鋌而走險,接受了臺灣籍老兵林奇偉的建議,私渡臺灣。
故事最後,在媽祖信俗文化築起的堅固橋梁下,吳天桂帶著「祖姑婆」回到了闊別近30年的故土。當滿頭銀髮的吳天桂佝僂著背叩開家門那一刻,骨肉、兄弟兩團圓。
媽祖秋祭、媽祖三獻禮、媽祖信俗民俗表演……作為第一部登陸大銀幕的表現媽祖信俗文化的電影,莆仙地域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展示。除了濃鬱的媽祖味,兩岸題材故事片定位也拉滿觀影期待值。公映前一周,影片話題閱讀量超千萬次,全國重點城市影院開啟預售通道。
「現在能將兩岸同胞的內心連接在一起的,一個是文化,一個是鄉情。」《媽祖回家》導演蒲劍在談到創作的緣由時表示,對於擁有共同精神文化信仰的兩岸同胞來說,對媽祖文化的虔誠信仰讓兩岸人民能夠有更深刻的情感聯結。除了「女神」自帶的熱搜體,影片結構精巧,家國同構的特質也助推媽祖IP成功「出圈」。
臺北一信牽鴻雁
從前車馬慢書信遠。
1945年臺灣光復後,新婚3個月的臺籍青年林奇偉受宣傳欺騙加入國民黨軍隊,隨後被強行送往大陸,從此身陷戰爭旋渦,與妻兒天涯遙隔。妻子柯翠蘭從臺北老家寄來的一封信及照片成為他活下去的唯一精神動力。
正是這封臺北來信,催得林奇偉哭紅眼,催得他不惜欺騙吳天桂涉險私渡臺灣海峽。但本性純良的兩人在大是大非抉擇上,都沒有辜負在媽祖面前許下的諾言。林奇偉為吳天桂擋了流彈,吳天桂不負臨危託孤,找到林奇偉的骨肉至親。
在海峽兩岸漂泊數年後,柯翠蘭寄出的信件終於回到手中,那張帶血的全家福當場讓柯翠蘭淚奔,這封血書也深深刺痛觀眾的心靈。兩岸同吃燒肉粽,淺淺海峽人斷腸。
電影《媽祖回家》的雛形出自於莆田青年作家王鴻1998年的中篇小說《臺北來信》。幾年後,小說得到電影改編契機,王鴻將《臺北來信》再創作,講述臺籍老兵故事的這篇《臺北來信》在《福建文學》「小說特大號」發表後,又被華文報紙紐約的《世界日報》連載數月,並榮獲福建省第二十五屆優秀文學作品獎、福建省委省政府第七屆百花文藝獎。擅長以故土寫作把脈人物個性的王鴻,擔任影片《媽祖回家》第一編劇。劇本經過前後近10次的改編。電影劇本曾獲得福建省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庫劇本徵集評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