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上海電視節,陳寶國又一次拿下白玉蘭視帝,至此,中國電視劇三大獎飛天金鷹白玉蘭,他已經拿了兩輪大滿貫了。令他此次拿下視帝的電視劇《老酒館》,並不算是什麼爆劇或是經典好劇,很多人都沒看過,可即便如此,大家仍然覺得這個獎項實至名歸,沒人會覺得陳寶國的演技配不上。
為什麼?
倪萍最近搞了一個叫《倪吧拉呱》的節目,就是跟她的小助理互相閒聊,聊娛樂圈的故事,聊娛樂圈的今昔對比,說到最佩服的一個人,她提到了陳寶國。
她說,當年拍《神鞭》的時候,陳寶國演一個獨眼龍,他覺得自己的眼睛會眨,所以讓劇組把扣子磨薄了塞到他的眼睛裡,儘管磨得眼睛非常難受,但他還是堅持這樣把戲拍完了。
《神鞭》是1986年的電影,距今已經三十多年了,關於陳寶國的這個故事,我也很早以前就聽過了,但是,在這個節目上,我第一次聽到了後續:倪萍說,他那隻眼睛,現在基本已經看不到了。
這個代價真的是非常大了。
誰都知道,眼睛是人最脆弱的器官之一,他當初選擇那麼做的時候,就知道傷眼睛,但在那一刻,他最想做的事情,就只是把這個角色演好。
這樣的演員,怎麼可能演不好戲呢?
倪萍還曾經說過,自己當年為了拍一部戲,三個月不洗澡,身邊的人聞著味兒就知道她來了。
鞏俐則是確定要接這部戲後,要提前花三個月去體驗生活,然後再花五六個月的時間來拍。
所以,她的作品雖少,卻部部經典。
但是現在的演員呢,幾個月就拍完一部戲了,中間還要去錄個綜藝跑個商演……
就拍戲的短短幾天裡,還有很多戲份,都是替身幫著完成的,還體驗什麼呢?
拉下來一看「作品」一大堆,可是到底哪部才夠得上是「代表作」?
更讓人嘆息的是,這不是如今的某個演員靠著自己認真努力就可以改變的現狀,而是大環境如此,再也沒有那種,先花幾個月體驗生活、再花幾個月埋頭拍戲才正常的氛圍了。
記得之前高以翔去世的時候,一群演員感慨「高危職業」,受到了網友的嘲諷,因為現在的演員看上去太好當了,輕輕鬆鬆就能拍戲賺錢,有啥高危的呢?
但是看了《乘風破浪的姐姐》配套訪談《定義》,才發現像寧靜這樣的老一輩演員,確實是有資格說「高危職業」的。
她提到,當初拍《新上海灘》的時候,一場翻車的戲,她直接摔了下去,腰著地。
當時是橫骨斷了,她在醫院躺了一個月都不能動。
後面又接到《紅河谷》的劇本,她拄著拐杖去的西藏,醫生說她敢去腰就好不了了,最後就真的一直沒好。
可即便是這樣,也沒能影響她繼續在劇組「闖」,懸崖上吊威亞也都是親自上陣,甚至有一次差點掉了下去。
因為當時的行業就是如此,不能用替身。
當然,當年很多情況下,是條件不允許,現在很多高危動作,需要專業替身來完成才更安全,這無可厚非,但是……今天,不止武替,連文替都出來了……
再說回《倪吧拉呱》這個節目。
節目上,年輕的小助理給倪萍講著年輕人追年輕明星的故事,比如搶c位啊,比如應援啊等等。
今年已經61歲的倪萍,跟很多人的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同齡,迷迷茫茫地聽著,然後給小助理講,我們當年是怎樣怎樣的。
你會覺得,她好像是一個被時代拋棄的人。
事實上,很多和她一樣的老一輩的明星,或許都早已看不懂如今的娛樂圈。比如,今年67歲的濮存昕,已經許多年沒有出現在電視上了,如今基本已經投身話劇了,他說,他演的戲沒人看,如今的娛樂圈沒他的位置。
如今的娛樂圈,跟當年的娛樂圈,到底有哪裡不同?
說到搶C位,腦海中立刻就浮現出了芭莎慈善夜蘇芒招呼明星們大合影的畫面,如今的明星,搶C位幾乎能搶出一部宮鬥戲來。
倪萍說,當年在中央電視臺,臺長曾經和他們說過,中國有13億人口,你們只是比較幸運站在了這個舞臺上,可實際上,比你們厲害的人多了去了。
所以他們時刻謹記著,平臺才是最大的C位,所以他們認認真真地工作,生怕哪天被換掉了。
然而現在,又有多少明星,是懷著這樣的心態工作的呢?
當然,當年也有搶C位給自己加戲的,倪萍舉了一個陳佩斯的例子,說他當年在話劇裡只是演一個跑龍套的匪兵甲,然而他硬是能通過給這個原本可有可無的小角色加上了一系列不但合理、甚至增色的動作設計,給自己多加了一分鐘的戲,讓所有觀眾都注意到了這個角色。
加戲,可以,搶C位,也不是不行,只要是靠自己的實力得來,旁人都心服口服。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仿佛是比誰後臺更大背景更硬,比誰團隊更牛更有手段。
按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直在往前進步的,在節目上碎碎念地憶往昔的倪萍,和她口中說到的那些老一輩的明星,都是與今天的娛樂圈格格不入的一群人,是被時代拋棄的一群人。
可是仔細想想,到底是誰拋棄了誰呢?
這些年來的娛樂圈,真的在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