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即使生命總以刻薄荒蕪相欺。
——蘭芝
1.
「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某標籤,他就會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自我印象管理,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形象相契合。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招募一批看起來不上進,難管理的新士兵,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 、聽從指揮、英勇殺敵、立功受獎等正面內容的信。
沒想到半年後,結果發現:這些參與試驗的士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真的表現出像家信裡所說的那些好的行為和品格。
可見標籤效應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假設一個小孩從小被貼上準時的標籤,他就可能會時時維護這個準時的形象,長大後多半也是一個準時的人,準時兩個字就像融入了他的血液,進入他的潛意識。
正面標籤,可以促進一個人好習慣的養成,最終成為性格的一部分。
2.
反過來看,做父母的,做老師的,真的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比如你就是笨,你永遠學不好英語等等。
孩子聽多了,他會怎麼想,會怎麼做?
做管理者的也一樣,負面標籤會影響員工對自我的認識。
如果員工經常被領導否定,貼負面標籤,肯定會擔心自己在公司的發展,如果擔心過多,從而有可能表現得更加不如意。
這樣領導會更加認定自己的判斷,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一個人長期被負面語言包圍,肯定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最終形成「破罐破摔」的不良後果。
好孩子,好員工是被賞識出來的。
3.
如果你被不幸被負面標籤困擾,或從事育人的工作,不妨看看瑪瓦柯林斯和KIPP的故事。
故事來源於兩本關於教育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書。
一本是關於瑪瓦·柯林斯的故事,一位拒絕當教育部長的老師,哈佛幸福課的本·沙哈爾教授在很多場合都有提到。
一本是關於KIPP的,積極心理學學家安吉拉·李·達克沃斯在其著作《堅毅》有重要介紹。
兩個故事,都是關於如何拯救美國少數族裔子女的教育問題,這些小孩生活在環境惡劣的社區,享受貧民區相對落後的公共教育。
他們的學業測試成績長期處於所在區域的殿後位置,其中只有很少數幸運者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這些人長期處在社會的邊緣地帶,很多甚至是被原學校準備或已經放棄的孩子。
故事主人公通過自創的教學理念及方式,踐行積極教育,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兌現了「知識就是力量」(KIPP英文名字的縮寫),讓很多孩子獲得新生,創造了教育奇蹟。
書中的故事說明,不管你身處多麼惡劣的環境,通過自身的努力(勤奮學習,友善待人,這是KIPP的核心理念),也可以麻雀變鳳凰,每個人都可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