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耐觀影》
昨天開始,韓國女藝人崔雪莉自殺佔據各大媒體頭條,雖然我昨天才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藝人,據報導她是因為嚴重抑鬱症而自殺。
很湊巧,今天的主題也和自殺相關,但是卻和抑鬱症完全無關。
因為,今天要聊的這個人,自殺的原因不是抑鬱不得志,也不是因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恰恰相反,他是因為太成功了,太直白地看到了深層次的偽善,看清了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感到徹底的幻滅,對生命再無絲毫的留戀,屬於清醒的自殺。
他就是《馬丁 伊登》。
《馬丁伊登》最初是傑克倫敦的一部小說。
小說產生的時代背景是在19至20世紀之交的美國,那個時期被稱為美國文化史上最劇烈的變遷時期,新中產階級的崛起是這一歷史時期的重要特徵。新中產階級與無產者構成了當時美國社會結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也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陣營。
電影版的故事發生地被設置到了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丁伊登和他的女友就是兩個階級的典型代表,女友屬於上流社會,擁有優秀的教育背景和體面的文化身份,與馬丁作為水手所擁有的貧瘠的教育資源和邊緣的生存地位形成鮮明對照。
而馬丁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比如經常40個小時不吃東西,一日只睡5個小時等極端自虐的的方式下持續伏案苦讀、奮筆疾書。
終於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從一個說話時「語病百出」的普通水手一躍變為能夠熟練地運用語言的文學大師。
但是隨著智慧的不斷增長、認識的日益明確,他對自己置身其中的虛偽、腐朽的上流社會有了清醒的認識。並感到深深的 痛苦、彷徨、無助、絕望,最終唯有選擇自殺。
美國導演Sidney Salkow在1942年根據小說拍了第一版影片,叫做《馬丁伊登的冒險》
接著,在1979年,另一位義大利導演喬科摩·巴蒂亞託拍了一部持續300分鐘的同名電視電影
這個導演擅長拍電視劇,比如今年就出了另一部高分義大利劇集《 玫瑰之名》,豆瓣評分8.3 。
2019年, 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第三次改編並拍攝《馬丁伊登》並在威尼斯獲獎。
讓我們對比一下三版《馬丁伊登》的男女主
論顏值,個人還是最喜歡第一版。
最新版主演盧卡·馬裡內利在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憑藉此片擊敗《小丑》的主演菲尼克斯獲封影帝。
上周,在巴黎的首映禮現場,看著主演馬裡內利有禮貌的向觀眾致意並講話,我當時其實並不能感受出他的氣場,甚至一度懷疑他到底憑藉什麼獲得影帝。
菲尼克斯已經把小丑這個角色的精神異常以及壓抑狀態都表演的入木三分,無可挑剔了,那馬裡內利如何可以表演的比小丑更精彩呢。
帶著這些疑問,正片就開始了,然而看著看著,我就被他的表演折服了,馬丁伊登這個人物在他的演繹下變得生動異常,他作為一條主線成功的引領著整個故事的發展,讓觀眾迅速融入情節,這是第一點令我折服的地方。
此外,馬丁伊登的人生在影片中可以清晰的分為兩個階段:邂逅上流社會,一心成為作家的奮鬥階段;以及功成名就,登上上流社會以後看盡醜態的精神幻滅階段。
前一階段的謙遜,溫和,柔情和後一階段的張揚,冷漠,絕決,兩種完全割裂的性格特徵在馬裡內利身上毫無困難地展現出來。這是第二點值得被稱讚的。
拋開演員,整部影片也是以舊膠片的懷舊形式呈現了美國的那個時代,在觀影時,就像是看一部經典老片,並會激起內心深處對其他影片的回憶,比如好幾個瞬間我都會想起《秋天的童話》。
anyway,其實這兩部電影不管是演員還是情節都是完全沒有絲毫聯繫的。
這或許就是觀影的一種情境,就像是你通過某種味道會回憶起曾經某段生活的瞬間。
我在看這部電影時就會回到多年前看那部電影時候的我,兩個我在多年後的某一時刻重逢,這帶給我莫名的親切感。這也是這部片深深打動我的地方。
對於拍攝技術層面,這部電影也一定是在不停的致敬曾經的經典。
或許是美國的某個電影時代,或許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或許是其他。。。
片中不斷插入黑白膠片場景,群眾人物特寫場景,以及不同轉場情節的交替運用。
但才疏學淺的我並不知道每一處致敬的到底是誰,只能粗淺的在開篇看到了新浪潮戈達爾的影子。
比如開場第一分鐘男主和女二的邂逅就給了一個情節的跳脫,這很明顯就是對《精疲力盡》的致敬。
此外,男女主的通信階段是使用了鏡頭對女主正面特寫加獨白,在男主看信的同時讓女主大聲讀出來,這瞬間就會讓我想到戈達爾的《我略知她一二》,裡面也是 大量充斥著人物正臉對攝像機的長時間獨白。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我最近在研讀新浪潮並看了戈達爾的不少作品才會如此敏感地找到一些對應。
這種現象被稱為 」孕婦效應「。
就是一個懷孕的人會神奇的發現身邊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成為了孕婦,這是由於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成為普遍現象。
再舉一個例子,拎愛馬仕的你發現滿大街都是拿愛馬仕的,不對,這個例子還是換成LV比較合理,畢竟愛馬仕買都買不出來。
跑題了,立即拉回來。
最後我想說一下我所理解的為何是馬丁伊登而不是菲尼克斯拿到了影帝。
當然是因為菲尼克斯已經拿過一次啦,哈哈。
兩部電影同屬劇情片,也都深層次闡述了階級對立。
但是《小丑》講述的是屬於小丑作為邊緣弱勢群體的一方在被另一優勢階層不斷折磨碾壓下,完成了內化並奮起反抗,最終揮起屠刀的故事。
而馬丁伊登前半程已經把小丑的故事講完了,後半程其實才是核心所在。
當男主人公自己跳到食物鏈頂端的時候,按照常理,終於可以為所欲為,終於可以狠狠地羞辱那些曾經輕視他的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但是並沒有,他反而把攻擊朝向自身,選擇了自我毀滅。
我想他在臨死前的潛臺詞也許會是這樣的:「當我身邊所有人都不再欺負我,不再輕視我,反而過來討好我時,這時候的我是極其痛苦的,這種痛苦的程度甚至會超過當初最卑微時的痛苦。」
人類的痛苦有兩大根源:求不得和求得後,
小丑實現了前者,而馬丁伊登實現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