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傑第十四張專輯《倖存者·如你》已上線,新歌每首都很有誠意
林俊傑第十四張專輯《倖存者·如你》已上線,大家聽完後有什麼感受呢?先說結論,三年的沉澱和等待是值得的,新歌每首都很有誠意,每首歌都有它想說的話,以及不同的情緒,如果你覺得不好聽,你可以把歌留著,等一個合適的情緒或氛圍的時候再聽,真的會很有共鳴(瘋狂安利數字專輯,)。JJ這幾年一直在講一些很宏大的東西,關於初心、關於自我、關於受傷後如何振作,很多富有哲理性和正能量的創作主題,越來越不像是那個只講愛情的小年輕了,有了一些相當成熟的觀點。
這樣很真誠,但也容易導致口碑兩極化,get到的人真的會很有共鳴特別喜歡,get不到的人會覺得無感也就這樣。主觀來講,我覺得新專輯這6首歌,每首都特別有誠意,《最嚮往的地方》,《交換餘生》就不說了,一定會是熱門的,旋律動聽,楊彤和易家揚的作詞也都還不錯,我覺得這樣的歌不火都難,我更想說一說的是張懷秋填詞的《最好是》,先說懷秋作詞,之前懷秋有給JJ寫過好幾首歌的詞,四點四十四,wonderland。
但由於懷秋的作詞更偏意識流,跳躍性太大,還有好多暗喻(例如墨菲斯的藥丸),給人感覺就是強行堆砌在一起的一些歌詞,為了押韻而押韻,被好多人黑過,但這次,我覺得可以給懷秋正名了,他的作詞也還是可以的。這首歌用平淡的語調講述了兩個人分開,當她和別人結婚甚至都有了孩子,而「我」依舊落寞,遺憾的情緒在這種輕鬆的語調中透露無疑,用一種自我安慰的語氣說著最好是我們都忘了,企圖掩蓋那種悲傷的情緒,最後自我安慰到釋懷。
個人對這首歌還有一種理解就是,懷秋用了兩個時空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這個時空的我和她已經結束了故事,而另一個時空的我和她又是另一種結局,結了婚,有了娃,雖然這個時空的自己很難受,但是想到這些,心中的難受逐漸釋懷,放下,覺得是有那麼一點牽強的,因為很多歌詞解釋不通了,但是,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揣測,不喜勿噴。我一直覺得,在近幾年,林俊傑的作品和它應有的熱度,並不太相符。專輯第一首《最嚮往的地方》明顯從這個困頓的時代脫穎而出,夢回十餘年前的樂壇盛景。
你不聽林的聲音,單從跳躍的音符,輕快的節奏,明朗的行進中,仿佛看到了孫燕姿甩著短髮,在夏天的稻浪裡彈著吉他的畫面。是的,這樣的風格常常讓人想起燕姿但林早在《因你而在》中,就把這種風格徹底納入自己的創作範圍。嗯,林,現在創作能力也如他的音域一般廣闊了。《最嚮往的地方》裡,林的聲音進來,注入了不同於姿媽的風格。他同樣辨識度十分高的音色,更具男性厚度的嗓音,與姿媽慵懶的聲線區別開來,把我們帶進綠浪滔滔的風光裡,看著他的披肩在風中飄動,他小跳著,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朝你伸著,微笑地唱著歌。
第一首給整張專輯定下基調,林把《最嚮往的地方》放在第一首的意思就是:好了,給你們一個場景了,來聽我接下來的歌吧。接下來的,是心血之作,所以,林把《交換餘生》放在第二首,一開始是令人雞皮疙瘩起來的前奏,仿佛從丈高的草浪裡,一支樂隊敲著鼓點,漸漸地浮現。林在最後的曲尾,配合著眾樂器齊奏,不斷調高著聲線,再落,再起,這是林慣用的手法,也只有他用的好。因為他的音,仿佛一直可以飄在鼓點之上,隨著背景樂的變化而不斷起伏。哪怕最後攀升到了最高點,他依然能輕鬆地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