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衛視TVS-2城事特搜又雙叒來南社啦!
11月30日,南社衛視TV-2城事特搜來到南社明清古村落,這是年內第四次,那麼是什麼東東有這第強烈的吸引力呢?原來是儀式感非常強的「南社九大簋」!
採訪南社創意公司謝進球董事長
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創研基地副主任李翠薇接受採訪,溯源南社九大簋的歷史、解讀南社九大簋的禮儀。市非遺南社九大簋傳承人謝荏良現場獻藝,製作一桌鄉村最高規格的家宴。
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創研基地副主任李翠薇講解南社九大簋
南社創意董事長謝進球先生親手為赴宴嘉賓「掛紅」,熱氣騰騰的飯菜,色香味俱全,令來賓胃口大開。
女賓客赴宴吃九大簋有講究
南社九大簋的拍攝從上午8點30分至下午1點30分,歷時5個小時。既體現了導演極為專業和敬業的精神,也體現了九大簋成功製作工序的繁複和精良。拍攝完成後,身兼編、導、拍、剪於一身的南方衛視俞老師,感慨地說:「南社的九大簋儀式莊重,有力地體現了東莞深厚的文化底蘊!」
南社九大簋傳承人謝荏良烹製美味佳餚
重點:閒話休提,每天晚上鎖定南方衛視TVS-2,6:50看首播,晚上12點左右看重播吧!
九大簋寓意好 由簋而缽漸變
簋是古代祭祀時盛載黍稷的圓形器皿。廣東人所說的「簋」,是一種可裝五六斤米飯的「大碗」。九大簋一般寓意為九子登科、長長久久。
仿漢代出土陶簋
南社古村落座落於珠江三角洲的東部,儘管時代變遷,至今仍保留著九大簋的傳統禮俗宴席,村民依然用老鍋舊灶,依然用柴火烹飪的傳統方法製作,依然用「九大簋」表達傳統禮俗。
謝師傅介紹食材
過去,村民受家中條件所限,雞鴨魚肉葷菜不足,加之簋的容量特別大,村民則以素菜墊底,目的將簋中菜裝滿,從而獲得「盆滿缽滿」的好意頭。至清末民國時期,村民開始用「雞公缽」作為盛佳餚的器皿,從而替代了簋,並且一直沿用到現代。
拍攝南社九大簋食材
公雞缽,實際上是在一個寬口的大腕。「公雞缽」上用紅、墨綠、黑等簡單色調繪出公雞、芭蕉和牡丹等圖案。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創研基地副主任李翠薇介紹說,在東莞方言中, 「蕉」與「招」相同,牡丹花指富貴。故「公雞缽」上的芭蕉與牡丹圖案有「招榮華富貴」之意。而在農耕社會,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雞作為司晨,每天打鳴,故「雞公打鳴」被老百姓取其諧音「功(公)名(鳴)」,寓意拿公雞碗吃飯的人都能考取功名。
烹製南社九大簋菜式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上的極大豐富,推動傳統美食九大簋無論是菜式還是盛菜的器皿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要說早已退出了人們視線傳統器物「簋」,甚至連「缽」也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九大簋菜式多 開宴禮俗講究
南社九大簋的菜式種類繁多,不同的節慶、喜事分不同的類別。南社九大簋分為團年家宴、新年齋宴、迎娶喜宴、於歸喜宴、福祿壽宴和添丁喜宴六大系列。
南社九大簋
團年家宴、新年齋宴過去一般為南社富庶人家在每年的除夕團年和大年初一方可享用,屬於南社富戶招待客人最高規格宴席。迎娶喜宴、於歸喜宴是結婚、嫁女宴客的必備宴席。福祿壽宴是六十歲以上老人過生日宴客的專用宴席。
南社九大簋是尊老敬老文化
南社九大簋宴席禮儀十分講究。首先,講究座次禮儀。九大簋擺好之後,主人邀請客人入座。每桌為八個座位,一般是湊齊八個人才能「開圍」。八仙桌的座位有大小之分。年長者或者德高望重者坐第一位。座次的順序分別為:以進門正前方右為一、左為二;進門右側裡為三、外為五;進門左側裡為二,外為四;;背對門口右為七,左為八。「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 的古語仍然為南社人所遵循,具體表現為座位不能隨便坐,長幼有序,同輩同席,男女有別,親朋合圍。而不足十六歲者不能入席,有接近十六歲者入席,被戲稱為「使嫩稱」,即「不夠斤兩」的意思。
九大簋擺位十分講究
其次,講究擺位禮儀。宴席開始前,主人家在八仙桌上擺好八套碗筷和匙羹,桌子每邊各兩套,盛四碗白酒(女席則不設酒)、四碟醬油分別擺放在桌子的四角(相鄰的兩位飲宴者共用一碗酒,共用一碟醬油)。九個裝了滿滿菜餚的簋「橫三豎三」擺放在八仙桌的中間。若是客人沒有那麼快到,即以蓋子蓋住簋中的菜餚。
以匙羹喝酒你見過沒?
再次,講究飲宴風俗。一是飲宴者入席後,坐於八仙桌內側左邊第一位者,即為「席長」。二是席長拿起匙羹舀酒舉起說 「起羹!」,大家即一起舉匙羹,說「起羹!」以前的大戶人家在宴客時是用匙羹從共用的酒碗中盛了酒酹到地上「敬天、敬地、敬人」的。而一般的百姓就會用筷子便從共用的酒碗中蘸一點酒,往地上灑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人。時代的變遷,人們將這種相鄰兩人共用一碗酒的習慣改為將酒分到各自的酒碗裡喝酒了。
起羹後,酹酒三下
三是大家重新坐好之後,席長與大家商量留下哪一碗菜給主人家,以示「有餘有剩」,繼而由席長發話:「起筷」,大家方可拿起筷子夾菜。夾菜的時候只能夾中間那碗(簋)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其他菜不能動。
大家只夾中間簋中菜
四是中間這碗(簋)菜吃得差不多了,席長會主持用下一道菜。大家齊動手,將中間這碗(簋)菜與下一道菜換位……每一道要品嘗的菜只能放在中間。五是宴席結束,主人家就要將剩菜統一倒進盆或桶裡,統一裝到新碗(簋)裡,讓赴宴人帶回家。這種被帶回家的菜叫「碗腳菜」。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碗腳菜」曾經是很多村人最美味的回憶。家宴與喜宴的風俗相近,所不同的是,家宴因在家裡享用,故不需要打包碗腳菜了。
調換中間菜式
最後,特別注意飲宴的禁忌。九大簋是喜宴,故有孝在身者免用,披頭散髮者免用,衣冠不整者免用,穿白衣者免用。來南社赴宴九大簋,應衣履整潔,著裝喜慶,女性盤頭或扎辮,以紅綴頭。除了飲宴的禁忌之外,其擺放和食材也有講究,必須是九道菜,並按照「橫三豎三」的序列擺放,必須有「雙魚、雙肉、雙頭牲」即魚、肉、家禽各二,卻不用鴨子。每道菜名都寓意美好與吉祥。
綴紅禮儀
在東莞,凡是信奉康王的村落,鴨子是不能上喜宴桌的。康王即北宋名將康保裔。傳說康保裔走難時被敵兵追殺。敵兵妄圖從地上的腳印來辨別康保裔走過的路徑,卻被一群鴨子將康帥的腳印踩亂了,康保裔才得以逃生。康保裔立誓從此不吃鴨子和鴨蛋,所以善男信女們也遵守此戒,不但在祭拜康公時不用鴨子和鴨蛋,連酒席上也不用鴨子。
九大簋世世傳 老手藝貴堅守
共飲一勺酒
南社九大簋自南社村立村以來即存在,世代傳承,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集體記憶,一種鄉愁,南社九大簋不僅僅是一種烹飪技藝,更是代表著南社村尊祖敬老的傳統禮俗。
傳承人謝荏良說,民國時期,東莞茶山南社村已故廚師謝廣進秉承祖傳烹飪南社九大簋的廚藝,在村裡以幫人辦酒席煮南社九大簋為生。
李翠薇、謝荏良介紹南社九大簋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徒弟之一的衛智良從小就跟著謝廣進學習烹飪南社九大簋的技藝,並時常幫助師傅一起為村民辦酒席煮南社九大簋。經過十多年的學習,衛智良已慢慢熟練掌握烹飪南社九大簋的技藝,並接手已故師傅的工作,繼續幫村裡人辦酒席煮九大簋。
謝荏良是衛志良的表弟,同時也是村中禮俗傳承人謝明欽的兒子。他為了讓南社九大簋能夠傳承發揚,不畏艱苦,拜衛智良為師,工作之餘努力學習烹飪南社九大簋,兩人經常為南社村民辦喜宴,煮南社九大簋。
烹製九大簋
2014年,實幹、心繫家鄉的南社村民——謝進球先生在古村內開設南社人家菜館並成立南社創意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南社人家菜館為南社九大簋提供了展示的平臺。謝荏良則專門負責南社九大簋的烹飪工作。謝荏良與謝進球的兒子謝肇源為堂叔侄關係。謝肇源剛滿十八歲就在課餘時間跟謝荏良學習南社九大簋的烹飪工作。
作為南社九大簋的入席禮儀並沒有史料記載,都是南社村民口口相傳的,已故的南社村民謝錦榮秉承祖傳的南社九大簋之入席禮儀,並將飲宴禮儀傳授給謝明欽,直至現今,南社九大簋的擺桌禮俗、飲宴禮俗、赴宴禁忌等仍然為南社人所遵循。
團年飯,真香!
特色美食秉傳統 禮俗文化再挖掘
南社村謝氏遷居南社已有約760多年的歷史。南社九大簋由南社謝氏傳入,世代傳承。村民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南社九大簋的菜式、改良承載的器皿以及傳承文化內涵與表現形式。2013年,東莞南社創意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在保育活化南社古村落的同時,深入發掘民間傳統文化。
南社九大簋、綢衣燈公市非遺頒牌
在茶山鎮人民政府、鎮文廣中心、鎮宣傳辦、鎮旅遊辦、南社黨工委、南社村委會、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創研基地的大力協助下,南社九大簋在東莞南社創意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下屬的南社人家餐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與推廣,深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
廣東衛視拍攝南社九大簋
九大簋的特色美食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其中,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東莞電視臺、南方日報、東莞日報、中新網、東莞陽光網等媒體先後對南社九大簋進行了詳細報導。
中央電視臺拍攝南社家宴
謝荏良介紹,在南社人家餐廳設置「家宴」房作為南社九大簋的開宴的專用房間,並備有特製器皿——簋,其菜式有年年有餘、丁財兩旺、錦繡前程、財源滾滾、富貴臨門、金錢滿屋、大吉大利、橫財就手、發財好市。
財源滾滾
大吉大利
橫財就手
金錢滿屋
富貴臨門
錦繡前程
丁財兩旺
年年有餘
發財好市
李翠薇表示,在飲食文化價值上,南社九大簋體現了南社村人的口味介乎於山鄉的香濃膩鹹與水鄉的清淡甜之間的特色,烹製南社九大簋既注重菜式的色香味形,又保持了食物的原鮮味;葷素的巧妙搭配,體現了南社美食的傳統健康養生之道、傳統審美方式以及包容創新的南社特質。
李翠薇老師介紹南社九大簋民俗禮儀
李翠薇認為,在民俗價值上,南社九大簋是一種集體記憶,是一種鄉愁,是一種承載著760多年文明的文化載體。南社九大簋既保留了地方風味之精華,又突顯尊祖敬老的傳統禮儀。菜式寓意之講究,充分展示了廣府飲食文化;入席禮儀之嚴謹莊重,完全體現了根植於中原文明的嶺南民俗。
東莞人過年食九大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