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鋼鐵猛男又躲在電影院裡暴風哭泣了。什麼來頭?
評分8.6,口碑沒話講。
這樣的好作品,我不允許你不知道——
故事發生在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
南蘇丹。
道路、水電、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嚴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進口,價格高昂。人民飽受戰亂、飢餓和疾病的折磨。自2011年獨立以來,南蘇丹始終處於水深火熱的動亂局勢中。近700萬無辜的平民水深火熱,亟需人道主義援助。於是故事的主角登場了:
中國維和部隊,奔赴前線。進入維和任務區就相當於進入戰場,戰亂國家危險不言而喻,那些直面生死的考驗,演習場永遠模擬不出來。面對即將到來的一切,戰士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當連長王震打電話告知妻子即將出徵的消息時。
電話那頭,妻子的沉默,久久不散。
教導員魯成軍,兒子剛上小學四年級。
稚子看似無心,為父者卻無言以對。
步兵排班長姚道祥,妻子已有身孕。
於是他只能編織一套「謊話」:
而事實上呢?戰士們的駐地,恰恰是在南蘇丹首都朱巴,政府軍與反政府軍激戰正酣的區域。
聯合國的營地位於朱巴的西南角,離城區大概5公裡的距離,各個國家的維和部隊都駐紮在這個營地裡。
而這個營地的地理位置,恰恰夾在兩大陣營之間。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中國的戰士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保護這個大本營的安全和穩定。戰士們每天都要在哨卡站崗放哨,當地氣溫高達五十多度,戰士們白天一站崗就是5個多小時,脫下三十多公斤重的防彈背心,全身都是痱子,等到太陽下了山,還有三個小時的夜班崗。但,要站,就是一棵松。哪怕哨卡附近不時會發生幫派火併,總有突然放過來的冷槍。
執行維和任務和衝鋒陷陣上前殺敵不同,戰士們所面臨的危險都是潛在的。維和沒有戰場和敵人,所以時刻都充滿一種無法主動去掌控局面的無力感和偶然性。戰士們需要站在中立的角度,對戰局兩不相幫,只對平民提供庇護,要始終堅守「非自衛不使用武力」原則。
烈士遺體的轉運將由聯合國負責,戰場沒有時間。戰士們提出無論如何也要給他們留出十分鐘,好給戰友舉行一場送別儀式。南蘇丹戰火連綿,城區根本沒有鮮花,教導員說:
他們一步一步把戰友的遺體送上車門,然後脫帽行禮致意,目送戰友遠去。
南蘇丹首都的暴力衝突持續惡化,其他國家紛紛撤僑,但中國軍人卻堅守到了最後一刻。無非是因為,戰士出徵前曾經宣誓——
「捍衛國家榮譽,維護世界和平」。
黃沙百戰,不破不還。
這就是大國擔當。把守望和平,渴望和平的理念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國參與維和30年來,先後25次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餘人次。在維和行動中,先後有16位中國軍人為了崇高的人類和平事業而獻出了生命。
本片前線部分的所有素材都是由保障排戰士付曉飛拍攝,而最能打動觀眾的,當屬這種「戰友拍戰友」的真實感。擦著鏡頭飛過的流彈; 模糊的傷口和湧出的鮮血;
急救臺上不停做著CPR的手;
心電圖上變平的那條線;
以及,戰友們的痛哭和滿臉的熱淚……
觀眾和影像之間沒有距離感, 可以最直觀的感受人物的情緒。沒有特效,沒有彩排,沒有設定場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鋪墊,但就是這樣,才更讓人時刻捏著一把汗,因為一旦出事,就意味著這個世界上真真正正有人受到了傷害,承受著痛苦,甚至付出了生命。
這種真實影像的力量和現實的殘酷是一百部商業類型片加在一起都比不上的。
而話又說回來。相比於鏡頭裡並非虛構的紛飛炮火,一部電影的力量又算的了什麼?於千裡之外,躲在電影院的暗影之中暴風哭泣的我,又能做些什麼?只好擦乾淚痕,藏好傷痕。
但求餘生現世安穩,無戰止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