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MV可以毀滅校譽嗎?——中山女高與〈戀我癖〉爭議

2021-01-14 蔡依林內地歌迷會依林在線


(音樂人陳星翰與歌手蔡依林合作的單曲〈戀我癖〉,因MV在描寫霸凌情節時,讓角色身穿中山女高的制服而引發「毀損校譽」的爭議風波。不會因為看了這本小說,就產生「中山女高=女同志」的連結,如有恐同師長大可寬心。)


音樂人陳星翰與歌手蔡依林合作的單曲〈戀我癖〉MV,近日在網路上引起了一波爭議。大約在11月6日前後,粉絲頁「黑特中山 ZSGH Hate」上出現了一則匿名貼文,抗議〈戀我癖〉MV在描寫霸凌情節時,讓角色穿著中山女高制服,認為這樣的設定毀損了校譽,號招校友抵制蔡依林、檢舉影片要求下架。隨後,中山女高校方也跟進發表聲明稿,認為:「影片中對本校聲譽的損害至為明顯,本校嚴正表達不妥並深感遺憾。」並要求:「亟盼該MV製作團隊立即下架該片,並公開致歉,以正視聽。」


這個事件延伸出一系列問題:這樣使用特定學校的元素,真的會損傷該校校譽嗎?在作品中使用具體可辨的名號,是否會有創作倫理上的問題?MV的導演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的創作手法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什麼?


這些都牽涉到創作過程中,如何使用「符號」,以及如何「再現」特定內容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不打算進入太艱澀的理論說明,而將從小說創作者的角度,來推想〈戀我癖〉的MV導演在架構這個故事時可能的思路,以及實際造成的效果。


(「中山女高=霸凌」的連結形成,不是一支〈戀我癖〉MV能辦到的事情。除了這支MV實在拍得不怎麼樣,也是因為缺乏足夠的「事證」予以支撐。)


這支MV會傷害中山女高的校譽嗎?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這支MV會傷害中山女高的校譽嗎?


我的答案是:影響非常小,但並不等於零。


事實上,每一個提及「某一群體」(比如中山女高)的文本,都是形塑這個群體形象的一部分。以中山女高在日治時期的前身「第三高女」來說,它在日治時期的許多臺灣小說裡,就是「溫柔、美好、知性」的代表,是男性知識份子夢寐以求的伴侶。在這個時期的小說中出現的女性角色,只要是「第三高女」畢業的,幾乎就等於「完美的臺灣女孩」。這樣的形象,或許有部分的現實基礎(小說家們可能真的遇過這樣的女子,或者當時的社會氛圍就是這樣認定的),但很顯然不會是全部的事實(總不可能全校那麼多年的畢業生特質都相同吧)。然而只要有夠多的文本持續強調同樣的特質,它就會形成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又會變成後續的文本可以輕易套用的元素,往後小說家們只要想寫一個「溫柔、美好、知性」的臺灣女孩時,只要設定那個角色是「第三高女」畢業的,讀者就自然心領神會。


因此,在敘事性作品的世界中,這種作者和讀者的「默契」俯拾皆是,雖不精準,卻是難免之惡,而且因為實在太好用了,所以作者們很容易一直用下去。如此反覆強化,文本甚至可能會回頭影響現實(比如說,第三高女的學生開始覺得自己必須活得像小說裡面描述的樣子)。


但如果純粹聚焦在〈戀我癖〉的事件上,認為這個MV會導致「中山女高=霸凌」的連結,這又有點想太多了。我上段所談的文本如何形塑某一群體之形象的過程,通常得經過大量文本的反覆衝刷才能形成,或至少需要一部影響力巨大的文本,來讓此一形象廣為人知。我上段談到的「第三高女」就是明顯的例子——現在誰還透過日治時期的小說來認識這個學校呢?這些文本早就不是大眾熟悉的東西了,那些形象也就不再存在。真要說的話,「官夫人學校」或「新娘學校」這樣的刻板印象,可能還比較符合中山女高此刻的群體形象;根據網路上的中山女高校友們的說法,這可是在校方常常得意地掛在嘴邊的「期許」呢。(每次集會,師長們那些古代生物出土般的訓話,正是「大量文本的反覆衝刷」)


要讓「中山女高=霸凌」的連結形成,不是一支〈戀我癖〉MV能辦到的事情。這不只是因為這支MV實在拍得不怎麼樣,也是因為這個連結本身沒有太多「事證」能夠支撐。如果接下來有幾十上百個文本都不斷重述「中山女高+霸凌」的故事,那或許有可能建構起此一連結。但由於一般的閱聽人根本不會在看到其一時就聯想其二,這對創作者來說並不是好用的「默契」,也就很難衍伸出太多相關作品。


我們只要簡單檢視一個事實,就會知道此一連結尚未成形:這支MV發表於10月31日,爭議爆發的時間是11月6日。也就是說,幾乎有整整一週的時間,這支MV的閱聽觀眾「根本沒有注意到中山女高」,直到校友出來抗議為止。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完全不與理會,或者如網友所說的,趁機重申反霸凌的立場。現在好啦,本來根本沒人注意的,但你這樣一提,從此大家都忘不掉心底的紫色犀牛了。


如果爭議因此繼續延燒,導致真的開始有校友、在校生出來發表被霸凌的經驗,而這些文本又被廣傳的話,這些素材就真的可能成為足夠豐沛的「事證」或「部分事實」,而形成後續創作者與讀者的「默契」。如若真有這麼一天,那還真得歸功於這幾天跑出來維護校譽的校友與校方呢。


(這支MV發表後幾乎有整整一週的時間,閱聽觀眾「根本沒有注意到中山女高」,直到校友出來抗議為止。比較好的做法應是如網友所說的,趁機重申反霸凌的立場,而不是發表聲明要求道歉。)


為什麼導演要這麼做?


第二個問題是:導演為什麼要使用「中山女高」的符號?


我認為在多數的討論裡面,其實都誤判了創作者的想法。大部份爭論的焦點,是「為什麼要製造『中山女高=霸凌』的連結?」,但在我看來,事情有兩個層次:


導演首先想要動用的是「白衣黑裙」這個符號,「中山女高」是比較次要的,否則大可選擇更具代表性的場景和更清晰的字樣。

與批評者的理解正好相反:MV作者的意圖並非意在製造「中山女高=霸凌」的連結,而正是因為在大眾的理解當中,「中山女高≠霸凌」,所以他要利用這個符號做出反差。導演心目中的中山女高,就跟憤怒的校友們想像的一樣,是一個純潔、乖巧、無垢的學校。而且他也很清楚,多數的閱聽人也是這樣想的。

正因如此,「弄葬」它才能造成夠強的衝擊效果。


這牽涉到創作者如何操作「刻板印象」的問題。我們上一節提過,某些反覆出現的形象,會成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默契」,而這些默契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之上的。創作者就算知道那不是全部的事實,也必須不斷援引這些東西,因為它可以大幅度地使作品精簡,不需要解釋每一個細節,就能使讀者順暢地理解。比如像李屏瑤的小說《向光植物》開頭這段:【學姐,大部分的時間,我都這樣叫她。除了最開始的習慣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叫出她的名字,就像把秘密在陽光下攤開,提到她我會手足無措,會滿臉通紅。對我來說,這是專屬於她的稱號,即使在朝會結束,操場被全校學生佔據的時候,如果我喊「學姐」,我相信,她一定會回頭,她會知道是我。】


猜一下,裡面的「我」大概是幾歲?光看這個段落,我想大部份的臺灣讀者大概都會首先覺得是高中生,其次才是國中生(這一階段的學長姐制沒有高中明顯)或大學生(沒有朝會這種東西)。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我們會用自己的刻板印象(或好聽點說:生活經驗)來判斷每一個細節,從而推論出故事的樣貌。而成熟的作者也能早一步偵知讀者的解讀方向,來安排「對的細節」,引導讀者前往自己設定的內容。在李屏瑤的《向光植物》裡,這段文字的「我」確實是高中生,作家只要操作得宜,就可以省下解釋年齡的筆墨。


——但我們可以仔細想一下,為什麼我們不會認為「我」是高職生呢?上述條件也通通符合啊。


這就是在創作中利用刻板印象的有趣和恐怖之處了。當我們在文本中「再現」某些現實時,這些現實元素必然會穿過特定的濾鏡,而扭曲或篩掉了部分的現實事物。


這是兩面刃。它雖是創作者建構真實感的方便工具,但用過頭了也可能讓作品看起來「假假的」。所以,雖然創作者不能完全拋棄刻板印象,讓讀者什麼都看不懂,但好的創作者也不會完全依附刻板印象。「八分熟悉兩分陌生」會讓讀者更把焦點集中在那兩分特別的地方,以此顛覆讀者的認知。這兩分的特出之處,會讓讀者感受到你是「巷子內的」,知道一些常人不知道的,更添說服力;而這兩分能夠凸顯,也部分要歸功於那八分刻板印象的陪襯。


(在最後的換身完成之後,MV做了一個「睜眼」的場景,來假裝自己的故事很有張力,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故事什麼都沒說。)


回頭來看〈戀我癖〉,這支MV的主軸——對不起,這支MV沒有主軸,因為它的故事根本沒講完。它只有兩個清楚但不知道為什麼會拼成一個故事的設定:


這是一個關於霸凌的故事。

這個被霸凌的人,最後換了一個身體。

在最後的換身完成之後,MV做了一個「睜眼」的場景,來假裝自己的故事很有張力,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故事什麼都沒說,純粹是裝神弄鬼。為什麼要換身?換了之後會怎樣?處境改變了嗎?反擊了嗎?還是什麼都沒變?改變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怎麼會那樣?……這些結構上必然的發展通通沒有出現,這個故事根本還沒有開始。


大概是覺得這兩個題材湊在一起很酷吧。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雖然MV導演想拍這兩個設定的故事,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設定本身並沒有下功夫去研究。當他想要處理「霸凌」時,他援引的全部都是最標準的刻板印象:肥胖、外表不佳、個性軟弱的女生,被一群「太妹」形象的「正妹」霸凌。(看那精美的鼻環、刺青和露腰的襯衫,完全顯示了作者對「壞學生」多缺乏想像力)而且一談到霸凌,就直接滑入肉體暴力,忽略了傷害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這與每個學校本身的文化脈絡有關。比如網友所談到的中山女高的「學姊學妹制」,對創作者來說就會是一個更好的切入點。但這些形象實在太刻板,導致這些角色都像沒有生氣的塑膠假人。


導演顯然也知道不能全部照著刻板印象走,所以安排了反差——這就回到了這次的爭議點上來了。他所安排的反差,就是「白衣黑裙」以及「中山女高」(以及一閃而逝的北一女)這組設定。透過白衣黑裙、中山女高的標準形象——這是最帆用的「高中女生」形象,只要看到這身衣服,讀者就會想到這個身份——來呈現「純潔、乖巧、無垢的高中女生」 vs. 「變成太妹,暴力地動手打人」的反差。但由於相關的細節說服力還是太薄弱(你真的有在好好打人嗎,是要用慢動作矇混到什麼時候),因此做出來的效果比較接近「莫名其妙」而不是「巷子內的」。


由此來看,中山女高校友與校方的反應,其實是有點弔詭的。不是說他們不能感到不舒服,而是如果〈戀我癖〉有任何「消費」中山女高的嫌疑的話,那並不是作用在「霸凌」這個點上的,反而是作用在他們最盡力想要維護的「好學生」價值上。如果中山女高是一個入學成績排名倒數,真的出產了許多剽悍學生的學校,反差自然消失,這部MV反而不會援引這個符號了。越是強調「潔白」,就越有「弄葬」的操作空間。即連在視覺上也是如此——北一女的綠色,並不像中山女高的白色那麼容易連結到「純潔」的想像去。


(當導演想要處理「霸凌」時,他援引的全部都是最標準的刻板印象:肥胖、外表不佳、個性軟弱的女生,被一群「太妹」形象的「正妹」霸凌,對角色設定本身並未有更深入的研究。)


(看那精美的鼻環、刺青和露腰的襯衫,完全顯示了作者對「壞學生」多缺乏想像力。而且一談到霸凌,就直接滑入肉體暴力,忽略了傷害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創作是自由的,批評也是


綜上所述,這次的事件,比較像是一次烏龍的爭議事件。本來沒有損傷的「校譽」,反而在錯估MV的影響力、放大了不重要的細節,採取了守護行動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挫。但同時,我也不全同意很多人主張的「創作自由」,認為創作者有權利引用中山女高的符號、中山女高的相關人等不應批評。


事實上,創作者確實有自由引用任何符號,但他本來就應該承擔引用符號之後產生的效應,包括各種形式的批評。校方可以要求MV下架,但製作方也可以像現在一樣相應不理,弄個霧濛濛的版本來反擊——這舉動可是比原MV更好的故事。批評或爭奪詮釋權這件事本身沒有錯,除非你在這過程中產生了愚蠢或邪惡的言論。這裡面沒有哪一方特別佔據了道德高位,就端看雙方如何論述、如何表演、如何操作,來爭取更多的人支持。


畢竟,人們的話語和評價,也是「反覆衝刷的文本」,這些都將成為雙方形象的一部分。


 


|附註|


前文引用了李屏瑤的小說《向光植物》,正是一部以中山女高為背景的,女同志—純愛小說。希望校方不要怪罪這本很好看的小說。如前所述,正常的讀者真的



相關焦點

  • 闊闊舞蹈課堂 蔡依林Jolin新單曲《戀我癖》 舞蹈鏡面分解教學
    今天要帶來的舞蹈分解教學是Jolin蔡依林今年的單曲《戀我癖》其實這首歌是Jolin助力好友陳星翰新作品,英文名
  • 「蔡依林·新歌MV公開」EGO-HOLIC 戀我癖
    EGO-HOLIC戀我癖
  • 新歌首發 蔡依林《戀我癖》無論什麼樣的自己,我都喜歡!
    ·《戀我癖EGO-HOLIC》單曲封面 ·
  • 新歌 蔡依林新歌《戀我癖 EGO-HOLIC》
    蔡依林新歌《戀我癖 EGO-HOLIC》全曲試聽出爐!這編曲緊跟歐美House潮流完全跳出了華語樂壇的限制!Jolin細膩特別的低音貫穿全場,用歌聲傳遞,沒有什麼比愛自己更重要。「戀我癖EGO-HOLIC」的單曲視覺設計找來臺灣最狂平面設計師廖小子擔當,當企劃提出「在Jolin臉上塗鴨」這個概念時,Jolin便決定要親自參與這個惡搞自己的過程。 Jolin說,她畫下的每一筆其實都是每一個自己,不管是獨眼的,厚唇的,長鬍子的,都是內心所反射呈現的,獨一無二的自己。喜歡不斷突破自己又努力的Jolin!
  • 戀物癖,是變態嗎?
    新來的粉絲可以多翻翻以往的推文,剩下的實在是懶得找了。但大多數讓人震驚的癖好,並非癖好本身,而是這個癖好被一小部分的人「玩壞了」。你喜歡籃球,迷戀籃球,痴迷於籃球,那你可以說是戀籃球癖;但就有那麼一小部分極端戀物癖,偏偏痴迷於女性穿過的內衣、或是貪戀女人的腳(戀足癖)、又或是一些其它上不了臺面的癖好,導致大家一提到「戀物癖」就覺得不好,就認為是變態。對於這部分的極端戀物癖「患者」來說,他們是變態嗎?
  • ♪推薦│[單曲]蔡依林《戀我癖》:自戀成癮 比高潮更高
    來自天后蔡依林(Jolin Tsai)之口,「戀我癖EGO-HOLIC」踩著明確的輕快步伐降臨,用輕聲吟唱的方式要來告誡地表上的人們
  • 《戀我癖》奪臺灣iTunes冠軍
    Jolin歷年iTunes冠軍單曲大賞2004年《Love Love Love》(越南iTunes)2012年《大藝術家》-- 2012年6月臺灣iTunes開放2014年《萬花瞳》2014年《PLAY我呸
  • Jolin洗腦新單《戀我癖》,新專輯封面什麼鬼
    蔡依林有「戀我癖」?新專輯《戀我癖》封面什麼鬼?I Wanna Know!
  • 你身邊的戀物癖
    那,這樣的人多嗎?這樣的人不只有狗子一個人,還有很多,而且多到需求對「原味產品」造假才能滿足買家。「原味」,指事物本來特有的、沒有經過人為添加的味道,現在多指原味內衣,就是人們穿過的並沒有洗過的,殘留著體味的衣服。
  • 哦,這該死的不倫之戀! 搜集癖
    【真心招待所】·搜集癖相較於日劇,所長看純愛韓劇更多,心得是,棒子的戀愛戲絕對可以甩開日本人好幾條馬路,可是一到出軌的婚內劇,韓國也得叫日本一聲」老師」。,簡直可以稱得上年度現象級神劇了。後來故事開始反轉了,本來想著」真理亞你可以去死了「的望月幸平按照真理亞埋下的各路線索,發現原來」我的妻子是如此的愛我呀」,於是這個單細胞生物又是愧疚,又是感動,然後便開始瘋狂籌集贖金,要把愛妻救回來。
  • 戀腳癖不洗頭 明星身體怪癖大揭秘
    【戀腳癖不洗頭收集屍體照 謝霆鋒領銜眾星身體怪癖大揭秘】 怪癖很多人都無法理解,但對於有怪癖行為的人來說卻是無法控制的,很多明星在私底下就有著和銀幕中截然不同的怪癖
  • Jolin蔡依林,打造新歌《戀我癖EGO-HOLIC》
    各位寶寶們,這首《戀我癖 EGO - HOLIC》雖然是天后蔡依林演唱,但是,重點在製作人、「新銳鬼才」陳星翰 Starr Chen
  • 「今天,是國際戀物癖日!」
    在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解釋「戀物」的:指對無生命物體或性器官以外的身體部位的性固著,類型包括戀襪、戀鞋、戀鼻、戀手、戀制服、戀玩偶、戀尿癖等。Charles Guyette,是戀物風格的開拓者,也是美國第一個生產並公開發布戀物癖藝術品的人,被稱為「G-String King」,以戀物癖的照片作品而聞名。
  • Jolin洗腦新單《戀我癖EGO-HOLIC》天后告訴你 怎樣P圖才叫潮![閱讀原文 福利來襲!]
    天后蔡依林今日發行新歌《戀我癖》新專輯封面由臺灣最狂平面設計師廖小子擔當,Jolin自己創作,Jolin笑說,她畫下的每一筆其實都是每一個自己  在「EGO-HOLIC戀我癖」這首歌裡,Starr Chen一改以往幾乎使用全合成器的做法,在編曲裡刻意不使用太強烈的音色
  • 【合唱欣賞】《阿里山的小火車》-- 迎曦女聲(中山女高校友合唱團)
    請在WIFI環境下欣賞詞曲/陳維斌   編曲/陳一涵指  揮/翁建民Conductor/Weng, Chien-Min鋼  琴/蔡鬱汶Piano/Tsai, Yu-Wen迎曦女聲(中山女高校友合唱團)Taipei Ladies』 Singers流量有限的朋友可以選擇收聽音頻版:(音頻截取自上方視頻)(建議您戴上耳機聆聽,以獲得更好的聽覺享受)嗚嗚嗚嗚來坐火車來坐火車
  • Aimer《戀如雨止》mv:喜歡是放肆而愛是克制
    halo,大家好,我是世界上比我可愛的再也沒有了的你們的車花今天我們先把《love ribbon》放一放,來說說Aimer的新歌《Ref:rain》的mv吧,自在油管上公開前半部分後,車花的微博首頁又馬上被刷屏,
  • 《我裙子去哪兒了?》我們真的可以完全接受同性戀者或女裝癖嗎?
    其實看完我也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的就可以接受女裝癖或者同性戀(必須聲明我從來沒有攻擊過他們,包括在網上),只是我沒有真實地接觸過他們這個群體的人,所以我不清楚如果我的身邊真的有這樣的人的話,我會怎麼對他們?可能只是無所謂吧,畢竟是人家的事,沒有太深的交集也與我無關。
  • 蔡依林新歌MV被下架,不過我真的很服這個做什麼都極致的女人
    蔡依林的新歌《戀我癖
  • 那些年引發過"爭議"的MV你都有看過嗎?IU-PSY-Zico均上榜!
    ,還可以感受到歌曲的另一番魅力。在《Decalcomanie》的mv中,出現了約會暴力場面。在mv中,Solar和第一次見面的男子強行接吻的場面。對此,觀眾們紛紛表示「約會暴力」,於是經紀公司立刻出面道歉,從而平息了爭議。
  • 伊能靜兒子再曬女裝照,紗裙開腿引爭議,女裝癖到底是什麼?
    此出圈非彼出圈,近日,伊能靜和前夫庾澄慶的兒子哈利在個人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組照片引發爭議。圖片中,哈利身穿一身女裝打扮相當亮眼。哈利身穿一件粉紅色紗裙,而且非常輕薄,薄到可以隱約看到皮膚的顏色如果說大部分網友對於哈利的「女裝癖」持包容態度,那麼下邊這張圖成為了爭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