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薇
視覺設計:大西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日刻(reknow24
隨著優酷和愛奇藝兩大視頻平臺上的兩檔街舞網綜《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開播,加之去年與街舞文化同宗同源的說唱現象級說唱綜藝大火,2018年被很多人稱作「街舞元年」。
隨著街舞的專業化發展,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對舞者的要求,比如要在街舞中展示「力量」、「平衡」、「節奏韻律」、「對稱均衡」、「多元和諧」等傳統美感要求。但對身體的各種扭曲、變形、摺疊,普通人難以找到欣賞街舞的審美取向。
1973年8月1日的晚上,來自牙買加的克萊夫·坎貝爾為了給妹妹買一身開學的新衣服,在紐約布朗克斯區一個簡易公寓樓裡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收費舞會。
坎貝爾特地挑選了幾張間歇期比較長的唱片——間歇期類似爵士樂裡的即興段落,人聲和主要旋律樂器都暫停之後,只留下點和打擊樂,爵士樂手們叫它「Break」。
坎貝爾事先把每一張唱片間歇期開始的地方都做了記號。
舞會進行到一半,他開始連續不斷地播放這些間歇期,一張放完了就減弱,然後把唱針迅速轉移到下一張唱片的記號處開始播。
坎貝爾的目標人群——喜歡混跡迪斯科舞廳的幫派小混混們果然高興壞了,他們玩瘋了!
坎貝爾對著麥克風大喊:「大家看那些Break Boy,他們跳的真牛啊!」
街舞從這場舞會上誕生了,紐約成為了街舞兩個發源地之一——另一個是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
這些跳舞的小混混們也成了第一批Break Boy(霹靂舞者)。
Breaking作為最早的街舞形式,是以一種模擬幫派打鬥的舞步——戰鬥步(Up-Rock)發展來的。
1959年,布朗克斯區的中產階級通過新修的高速公路遷往郊區的別墅區,商業設施和工廠也隨之而去。
剩下和湧入的是大量貧窮的黑人和西班牙、葡萄牙移民,沒有就業機會,大街上到處都充斥了憤怒的人群,60年代布朗克斯區裡幫派成群。
幫派之間要搶奪地盤,雙方在發生血拼之前往往會有一個儀式性的照面。
兩夥人面對面圍成一個場子,各派出一名高手表演一套舞蹈動作,以難度高低和美觀分出勝負。
這時的舞蹈動作靈感幾乎都來自武術,而對決方式和禮儀則學自李小龍的電影。
美國人認為,武術不是一種技術,而是藝術,他們叫做「武之藝術(Martial Arts)」。一位知名B-Boy說過,從李小龍到基努·裡維希,從吳宇森到昆汀·塔倫蒂諾,看動作片是他們揣摩舞蹈動作的重要一環。(隨著後世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國的古典武術,如太極拳也在激發著舞者的頭腦。)
70年代,香港功夫片在美國的貧民窟裡擁有一批觀眾。此時,倫敦和香港的社會情況很相似,人口密集、貧富差距大、犯罪率高、貧民窟眾多,打打殺殺的簡單電影就成為了兩地底層青年的白日夢。
尤其是黑人青年。
南北戰爭結束後,白人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並沒有因為一紙法案而消退。社會地位低、精神壓抑和生活失意的黑人青年不斷加入黑幫,很快都喜歡上霹靂舞這種肢體動作的發洩。
1973年,由邵氏兄弟電影製作的《天下第一拳》轟動歐美市場,舞蹈一樣編排的武術動作吸引幫派分子們紛紛效仿,發展成後來的「戰鬥步」(Up-Rock)。
據說,後來的如「直升機」、「頭轉」、「風車」等動作,也是這些舞者們對著電影裡諸如蛇拳對鷹爪,或少林武當武術中空翻、刷腿、旋轉等動作發明出來的。
但這樣的「比舞」幾乎每次都演變成「比武」,以暴力收場。
由於有很多人死於幫派之間的鬥爭,女孩子不再把打架好手當作英雄了,等到布朗克斯區的地盤也被劃分的差不多了,幫派分子們就不再整天想著打架鬥毆了。
但對名氣的爭鬥仍然保留,街頭各幫派都成立了舞蹈團隊組織(Crew)。
他們依據功夫片的做法,選一個幫主,通常是有一手絕活的跳舞高手。幫主帶著手下一幫徒弟,徒弟們簇擁著各自的幫主,經常走到別人的地盤裡,當街拉開架勢,公開競舞。
小混混們以戰鬥步(Up-Rock)為基礎,發展出一種以搖擺步(Top-Rock)、地板步(Footwork)、凍姿(Freeze)三種形式組成的舞蹈——霹靂舞。
在坎貝爾的舞會上,B-Boy和Breaking第一次正式被授予給這些小混混們。
他們平時在迪斯科舞廳裡站在牆角酷酷地(窮倔)抱著肩膀的的動作,成為了後來嘻哈迷們的標準姿態。
街舞的核心是為了競鬥,這種傳統也為其不斷發展新動作和風格提供了動力,街舞體系的形成由此開始。
1978年,一次最佳B-Boy比賽中,「迪斯科小子」舞團的幫主Trac-2(也是一名塗鴉愛好者)讓自己的手下單腿跪地,由他手指向哪一個,哪一個人就上場練一圈,然後再回來跪下。這個創新型的設計讓他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
「穩固搖滾」(Rock Steady Crew)舞團的幫主叫理察·神腿·科隆(Richard 「Crazy Legs」 Colon),他是有名的技巧大師,他的舞團發明了比如頭點地旋轉、肩膀著地旋轉等動作。
在西海岸的洛杉磯,有人也發明了新的跳法,比如雙臂模仿電流通過身體,在運動中突然停頓又突然啟動,模仿機器人等等。
鎖舞(Locking)是由洛杉磯黑人青年唐·康佩爾(Don Compell)發明的,以手腕和手臂的快速翻轉移動並在突然間停頓為特點,一霎那間身體就像被鎖住了一樣。據說,鎖舞最初就是對武術中雙截棍套路手部動作的模仿。
布加洛·薩姆借鑑早起奧克蘭的機器人(Robot)創造了另外一種舞蹈——爆感舞(Popping),以身體各個部分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造成視覺上的震動效果。
1984年,美國的街舞電影《霹靂舞》(Breakin)傳入中國,一時間大街小巷裡出現了很多像腦子出了毛病一樣一隻手向另一隻手「傳電」的中國青年。
隨著優酷和愛奇藝兩大視頻平臺上的兩檔街舞網綜開播,加之去年與街舞文化同宗同源的說唱現象級說唱綜藝大火,2018年被很多人稱作「街舞元年」。
隨著街舞的專業化發展,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對舞者的要求,比如要在街舞中展示「力量」、「平衡」、「節奏韻律」、「對稱均衡」、「多元和諧」等傳統美感要求。但對身體的各種扭曲、變形、摺疊的把握和控制,是跳好街舞的關鍵。
對於傳統舞蹈而言,很多人還是難以找到欣賞街舞的審美取向。
因為很多街舞的動作看上去非常奇怪,有大量違背人體生理運動形態和反關節的動作。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
街舞,原本也只黑人窮小子們的自我表達,是通過出挑、與眾不同的身體動作向外界宣告個人存在的價值。在幫派競舞時,要儘量做出不可思議的動作,讓人感到新奇,同時要讓出人意料的動作在音樂的節拍中流暢地表現,儘量自然和美觀。
很多街舞動作是對動物、日常生活甚至社會現象的模仿。從這個層面上說,街舞是非常具有社會功能性和表達意識的舞蹈,而非以展示人體之美和與自然應和為先要目的的舞蹈。
聽過有的小孩被家長逼迫去學習奧數、學習鋼琴、學習民族舞,但很少有聽到過小孩子被家長逼迫學習跳街舞,這與我們對街舞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有關,畢竟在90年代的中國,跳街舞的年輕人幾乎與社會不良分子劃等號。
因此,學習街舞的孩子都是真愛。真實的選擇給人帶來真正的價值。
第4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街舞狂潮》的導演蘇哲賢說過,34歲還在跳舞的主人公阿倫的人生常常被黑暗所包圍,但即使跌倒,他也沒有放棄,還在舞蹈中推進人生道路的思考。
跳舞給他帶來的是黑暗中的韌性和偶爾閃爍的光芒,或許就和60年前布朗克斯區裡遊蕩的黑人青年們一樣,我們都是生活的鬥士,而追逐一個夢想是對抗時間和現實的武器。
參考資料:
《嘻哈文化發展史》袁越著
《街舞從美國到中國》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