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個省市的高考語文題很神秘——北京卷、海南卷、上海卷,2020年高考結束很久了,此三還「猶抱琵琶半遮面」。
最近,海南卷與上海卷總算「解封」了,悅華第一時間淺讀了一下海南卷的詩歌鑑賞《贈李伯魚》(鏈結在本文後)。這次,我們一起淺析下上海卷的詩歌鑑賞《江上》(宋/孔武仲)。
閱讀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題。(8分)
——————
孔武仲
萬裡長江一葉舟,客心蕭索已驚秋。
亂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樓。
淺浦耀金知躍鯉,前灘點雪見棲鷗。
少年壯氣悲寥廓,未忍滄江下釣鉤。
12、根據詩意,適合做本詩題目的一項是( )。(1分)
A、夜泊 B、野寺 C、山行 D、江上
【答案】D
【悅華簡析】根據詩意,選擇詩歌題目,這是上海卷出題靈活的體現,如果是全國卷一般不會這麼出!一個簡單的題目就將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出來了。
當然,題目並不難。考察的是通過意象(及詩歌整體內容)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A項「夜泊」明顯不對。此詩描寫的是傍晚的景象——從「亂霞」「落日」等意象中即可看出。B項「野寺」雖在詩中有描寫(「亂霞影照山根寺」)但遠非籠罩全篇的主體物。C項,從「萬裡長江一葉舟」可以看出,詩人的觀察點明顯是在江上的客舟中,所以「山行」不正確。因此,答案只能是D項「江上」。
13、對第二、三聯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景象悠遠寬闊,筆觸則又細膩傳神。
B、寫景遠近結合,豐富立體而有情致。
C、寫秋日景色蕭條冷落,富有畫面感。
D、寫眼前所見,也含有詩人揣度之辭。
【答案】C
【悅華簡析】二三聯是:「亂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樓。淺浦耀金知躍鯉,前灘點雪見棲鷗。」是典型的寫景聯,而考察的是意象、意境與寫景手法。
AC兩項考察的是意象、意境。頷聯,詩人從江上遙望,夕陽西下,亂霞鋪照,江面上映照著霞光和日光,又與山腳之寺、水畔之樓在江面上倒映交織,一片落日鎔金、輝煌寬廣之景讓人心胸頓開。所寫之景確是「富有畫面感」(C項),而且是「悠遠寬闊」的(A項),完全看不出C項中所言的「秋日景色蕭條冷落」。因而賞析不恰當的是C項。
BD兩項考察的是寫景手法。相對於頷聯,頸聯「淺浦耀金知躍鯉,前灘點雪見棲鷗」作者的目光所及的地方更遠,這就是B項所說的「寫景遠近結合」。遠遠望去,淺灘上突然閃動著點點金光,詩人推測是有鯉魚在跳躍;而那一點點雪白色,則是棲身灘上的白色鷗鳥了。這二句的筆觸是「細膩傳神」(A項)的,同時「知躍鯉「明顯是作者的「揣度之辭」(D項),是虛寫。所以此二聯既有遠近結合,又有虛實結合,寫作手法傳統而又多樣,B項「豐富立體而有情致」因而落到了實處。
14、全詩是怎麼表現作者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5分)
【網上參考答案】首聯以「萬裡長江」映襯「一葉舟」傳遞出羈旅的寂寞蕭索,而秋天觸動詩人,讓他心緒難平;二三兩聯描繪秋光爛漫,一片生機的景象,這樣的景象消釋了作者的寂寞蕭索;尾聯寫寥廓江天激發慷慨昂揚的少年壯志,以不願垂釣滄江、歸隱江湖表達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志向。
【悅華簡析】此題考察的是情感。但審題時應注意,題幹問的是「怎麼表現作者情感的」因而不能只答出情感類別,還應寫出具體的抒情方法。
首聯「萬裡長江一葉舟,客心蕭索已驚秋」,已點出「蕭索」的情緒。而這種蕭索一方面是基於發現時令的改變——「驚秋」,另一方面則是無際的長江與一葉孤舟相對照而產生的渺小、無助之感。
而中間兩聯在遠眺中,發現了秋天的生機勃勃,自然而然地衝淡了心中的落寞與消沉之感。這是一種觸景生情。
最後「少年壯氣悲寥廓,未忍滄江下釣鉤」則直抒胸臆,以議論作結。「少年壯士悲寥廓」意為,少年的悲壯之志為寥廓的江天所激發;「未忍滄江下釣鉤」則表明不願做個垂釣滄江的隱者。這是一種「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志向。
全詩情緒由低沉到高昂,變化層層推進,情感表達得非常充分而又合乎邏輯。
因上海卷網上少有披露,所以縱向比較很難,但在同全國卷做橫向比對時會發現其出題的一些特點。
首先,因材而異,出題靈活。
同樣考察詩歌傳達的信息,上海卷可以把詩歌題目挖掉,讓考生去「完型填空」。這個做法,雖然「簡單粗暴」,但卻十分有效地考查了學生的理解詩意的能力。
其次,不顧「潮流」,敢唱反調。
就全國詩歌鑑賞出題範圍而言,以言事說理為主的宋詩(含晚唐詩)成了主流。2020年上海卷雖也出了宋詩,但這首《江上》卻是首寫景抒情詩,直承唐詩傳統。
最後,以考察能力為主,難度不大。
對學生而言,這首詩用語平易,與全國卷所出詩料相比,理解難度不大。可以最大限度地考察出學生對古代詩歌基本概念的認識與運用。
以上為悅華對上海卷詩歌鑑賞題粗略的認識,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下面是海南卷詩歌鑑賞淺讀:
學詩如學禪:一首談詩的詩,韓駒《贈趙伯魚》淺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