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翟永明大學畢業,到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上班之外,她開始大量寫詩。四十年來,翟永明以奇異的語言風格和詩歌意象以及特立獨行的女性立場成為公認的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詩人之一。
2019年,她獲得上海國際詩歌節「金玉蘭」國際詩歌獎。文學之外,大眾對她的攝影世界知之甚少,這些「非專業」的探索卻由來已久,並非詩歌創作的簡單鏡像,而是跳脫出文本,形成了感性的、私密的、充滿驚喜的藝術書寫。時光流淌,詩人的「言說」與「凝視」成為相互間最完美的註腳。
2020年10月19日起,《時間劇場:翟永明文學與攝影展》新展將在明珠美術館舉辦,呈現翟永明四十年的創作:文字的和圖像的,以及社會的。
這是一個文獻、文字與圖像展示並舉的展覽,通過挖掘整理諸多第一手的手稿、攝影、影像資料及作品,回顧翟永明從成都出發的傳奇藝術人生,讓觀眾得以第一次通過展覽的形式較為全面地了解這位「白夜的繆斯」的精神成長史以及仍在進行中的文學與藝術實踐。
在翟永明的自述中,她將這個展覽稱作「劇場」,「這是因為在今天,我們的生活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的表演空間,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在各個社交頻道上表演。我們的創作,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面孔,無一不在網際網路上留下抹不掉的痕跡。這些痕跡有些是我們自已塗抹的,有些,則是不為人知地「被」留下。不同的是:時間劇場逾越了劇場的空間概念,將縱向的時間變成了空間,把個人的點變成了時間的線;最終貫穿、編織、呈現出了一個新的觀看方式。」
記者在展覽中看到,在圖像部分,展出了翟永明拍攝的親朋好友以及致敬她最喜歡的藝術家弗裡達·卡洛系列。
而展覽文學展示部份,則蘊含了翟永明四十年的寫作歷程,從最早在《詩刊》《詩歌報》上發表的《女人》,到歷年來出版的詩集、散文集;再到白夜二十年的文化活動紀錄,這些資料並不全面。最讓她欣慰的是,朋友陳思安前兩年從網上為她購回了1986年首發《女人》的《詩刊》,以及1988年首發《靜安莊》的《人民文學》。以及她久覓未得、卻有驚無險地在「白夜」牆上發現的、已經被水漬浸泡變形的《黑夜的意識》,1986年,它首發於《詩歌報》。這些資料於翟永明無比珍貴,把它們放在一起,也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個詩人四十年的創作實踐。
在10月18日的活動發布會上,翟永明還與音樂人、「尋謠計劃」項目發起人小河一起,即興來了一場音樂與詩歌的表演,令現場觀眾置身於藝術的神秘世界中。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國際詩歌節藝術委員會主席趙麗宏贊道:「翟永明擁有用快門記錄美好的能力。這不僅僅是一個攝影展,也是我們對當代詩人的深入研究。」
展覽信息
時間劇場:翟永明文學與攝影展
展期:2020年10月19日-2021年1月17日
地址:明珠美術館/光的空間·心廳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