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欄【圖解系列】→【小人物紀錄片】→【《小人物紀錄片》連結集合貼】
最近事情有點多,所以有段時間沒更新小人物系列了,在這裡先向大家說句抱歉。
這次要八的是在臺灣被稱為「小薪青年」的現實生態。
「小薪青年」,泛指受過高等教育,月薪不足3萬新臺幣(≈6593元RMB)的年輕一族。
這個薪資數目,和16年前基本一樣。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臺灣青年的薪資水平16年來裹足不前?
在這樣大環境下的臺灣青年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又有什麼樣的話想說?
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下面的這段紀錄片,來一窺究竟吧。
目前臺灣總人口約為2350萬,其中約有三百五十萬年輕一族。
27歲的Stacy就是其中之一。
Stacy在一家咖啡店上班,每月薪資為稅前26000新臺幣(≈5714元RMB),不含餐費津貼和獎金。
畢業於某著名大學新聞系的Stacy曾獨自在臺北當記者三年,每日工作12小時,卻還是差點付不起房租。
面對鏡頭,她坦言自己是「被逼」回家鄉臺中的。
為何知名學府的畢業生日子也過得如此艱難?這就不得不先說一下臺灣的高等教育現狀了。
在臺灣,大學錄取率高達90%,每年有超過二十萬名大學生畢業——正如一個古老的笑話:「麥噹噹掉塊招牌下來,砸死10個,7個大學生,2個研究生,還有1個是博士生」。
這麼多年,從麥噹噹熬到金拱門,情況依然沒有任何改善。
大學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驕子了。
26000新臺幣的月薪,能過什麼樣的日子?
接下來我們就來細細分解一下臺灣「小薪青年」Stacy的一天吧。
--
早上:
年輕的Stacy騎著她的小綿羊去咖啡館上班,途經一家麵包店時,她停下車,給自己買了個羊角麵包當早飯。
早餐:1500新臺幣/月。
摩託車油費:800新臺幣/月。
和香港不同,臺灣的早餐店很少見粥類品種,一般的年輕小白領為了求快求方便,基本都買會麵包、三明治果腹。
以下為臺灣某麵包店掠影,所標的價格算是比較典型有代表性的:
一直很嚴謹的樓主掏出計算器算了下:哪怕周末全部在家吃,1500臺幣除以22天,每天的早餐預算也就68臺幣(≈15元RMB)左右。
好吧,看來Stacy也就每天早上一個麵包+一杯豆漿/果汁/咖啡的水平,和動不動就手滑點豬柳芝士蛋堡套餐還要加塊薯餅的樓主比起來,算是蠻節儉了。
--
中午:
Stacy工作的地方提供免費咖啡和午餐,所以這部分的開銷都為0。
但休息時間,刷刷手機總歸是必須的——手機費:1800/月。
--
雖然Stacy住在老家,無需支付高昂的房租,但畢竟已是開始賺錢的社會人了,所以每個月的家用也不可缺少。
家用:3000新臺幣/月。
--
晚上:
年輕小姑娘總歸是愛打扮要漂亮的,結束一天辛勞的工作,走在燈火輝煌的商業街上,Stacy望著路旁櫥窗裡的當季新衫,眼中閃爍著既嚮往又畏縮的目光。
想買,但錢包不夠厚,只能有選擇的挑揀,許多心頭好也不得不嘆息放棄。
服裝費:6000新臺幣/月。
沒有馬爸爸的臺灣,難怪開家HM都激動的不要不要了——總算有廉價親民的服裝可以買了~!
最後,Stacy在一家餐館門前停下,微微抬頭打量著貼在牆上的餐盤,開始盤算今晚吃什麼。
不知是不是臺灣和香港人普遍下班很晚,即便和父母同住,似乎也會經常在外面吃晚飯。
晚餐費:8000新臺幣/月。
--
以上:
1500早餐+800油費+1800手機費+3000家用+6000服裝費+8000晚餐;
「小薪青年」Stacy每月的基本開銷就需要 21100新臺幣!
雖然已經百般節省,但是扣除稅和這些日常開銷後,Stacy每月也僅能存下3000新臺幣(≈658元RMB)而已。
這些還不包括午餐和租房開支,難怪當年一個人漂在臺北,Stacy會經常差點付不起房租了。
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下,Stacy甚至連和朋友聚會,都能推則推。
「沒有錢、沒有錢、下次、下次……」
Stacy在鏡頭前苦澀卻又無奈地複述著和朋友間的談話;哪怕偶爾出來一次,通常也只會買杯飲料,坐在路邊或公園裡聊個痛快。
不過她倒不擔心友誼的小船就此打翻,因為朋友的境遇也大抵相同。
在臺灣,「小薪青年」又被稱為「22K青年」。
這個稱呼,其實源於臺ZF在2009年提出的一個大學生實習計劃。
當年由於經濟環境較差,臺ZF為了幫助那些剛跨出校門,還沒有社會工作經驗,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學生找工作,強制要求企業聘請大學生一年。
這一年中,大學生每月22K的薪金將全部由ZF買單,企業無需支付任何費用。
然而ZF的一片好意,推行至今卻逐漸變了味道——原本只是保底的22K,居然演變成了年輕人的薪資上限。
Stacy的老闆Scott認為:大鍋飯性質的 「22K計劃」 破壞了市場原有的, 「你值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工資」 的公平機制。
Scott的咖啡店很出名,因為大部分老闆都只給22K,但他願意多給3K,然而前來應聘的人經常令Scott不滿。
一身黑色T恤,帶著圓框眼鏡的Scott是這樣敘述的:
「來應聘的人經常會說我對咖啡很有興趣,我想進來學咖啡;
這時我通常就會問他,你既然這麼喜歡咖啡,那你最近有沒有做過和咖啡相關的事?
我看了書……
問他看了什麼書?卻又說不出來,你不要騙我好不好?!」
在臺灣,Stacy這代人有個很流行的稱謂——「爛草莓」;形容這一代的年輕人弱不禁風,承受不了壓力,像個嬌嫩的草莓一樣一壓就破。
「家長都會說,你們年輕人領這樣的薪水,就因為你們是『爛草莓』,當你覺得自己是爛草莓的時候,上面的人也覺得你是爛草莓,所以爛草莓就只有22K……我沒有時間去判斷你是個多好的人,我就先給你22K!」
即便賣力幹活,讓老闆覺得你含金量更高,可能也頂多就加到25K而已。
低廉的薪資無法激起年輕人奮鬥的欲望,反而令他們覺得「既然工資這麼低,就別這麼費力做事啦~~」
工資低→不賣力→工資低,這樣的怪圈在當今經濟衰退的臺灣,有種無限循環、生生不息的感覺。
剛剛跨出校門的子亨是澳門人,大學畢業後不想就這麼打道回府,因此決定留在臺灣就職。
子亨現在在某小型製作公司當助理,月薪25K;老闆很大方的允許他在公司留宿,免去了一筆不菲的租房開支。
不過代價就是每晚只能蜷縮在公司兩人座的沙發上睡覺,連腳都伸不直。
日子過得苦哈哈,打電話向媽媽倒倒苦水,反遭到家人的吐槽:「我媽覺得這薪水超少的,問我幹嘛要這樣辛苦留在臺灣?!」
手長腳長臉也長的子亨咧開嘴,衝著鏡頭沒心沒肺的笑著。
和想法多多的Stacy不同,中文系畢業的子亨從未想過為何年輕人的普遍起薪只有22K、沒想過低薪是社會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更加沒想過將來會如何。
子亨對未來沒什麼目標,主張隨遇而安,只要不餓死就行。
肚子餓了叫個外賣,工作完了打盤遊戲,大概就是子亨目前的生活常態了吧。
大概是記者也看不下去這樣「天真無邪」的小夥了,趕緊祭出宇宙級難題——你有想過買房嗎?
此題一出,果然絕無倖免,子亨循著記者的思路開始掰指頭:假設購房時需拿出二百萬首付,按照子亨現在月存五千的速度,十年也才只有六十萬新臺幣。
哇塞~!子亨一臉大夢初醒的詫異笑容:「好像真的買不起房子耶~~」
說到這裡,岔題小能手的樓主又要來岔個題了。
話說現在臺灣的房價究竟有多貴呢?
以下是嚴~謹~的樓主特地從臺灣某房產網上截下的,10月最新臺灣各地均價圖:
臺灣房產均以「坪」為單位,一坪≈3.3平米,以房價最高的臺北市為例,58.3/坪的均價,約為3.85萬RMB/平。
我好說這真心不貴嗎!
什麼?你說均價沒代表性?!好吧,那就來看看位於臺北市中心,以匯聚臺灣眾多美食小吃的「士林夜市」而聞名的士林區某樓盤吧。
住宅、3年多樓齡、2室2廳1衛、25.37坪(≈83.7平)。
它的小區描述,是這樣的↓↓↓
房子內部,是長這樣的↓↓↓
房型是這樣的↓↓↓
它的售價↓↓↓
折合人民幣才
340萬!
340萬!!
340萬!!!
這讓天天看著↓↓↓的魔都人民情何以堪
當然,帝都人民也一樣↓↓↓
訪問之後的那個晚上,一貫樂天的子亨躺在沙發上,遲遲無法入眠。
「長這麼大,從沒一口氣思考過那麼多現實問題……」
昏黃的街燈下,子亨瘦長的身影顯得格外單薄。
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完全束手無策。
臺灣有一個叫【我愛22K】的網站,經常有人上去曬工資條,將大公司低薪請人的情況公諸於世。
嘲諷之中,難免流露出濃濃的辛酸。
為了這個22K實習計劃,臺ZF花費了一百一十三億新臺幣,但不僅沒能解決臺灣年輕人就業難的問題,反而拉低了整個人力市場的薪酬水平。
2013年,15~29歲青年的平均薪酬只有2萬7千多新臺幣,比2009年推出計劃之前,反而少了2千多。
2017年3月,臺媒報導: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在臺大校園徵才博覽會致詞時表示:1979年他畢業時,業界給的起薪就是20K,工作兩、三年後就漲到了30K。
但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企業對應屆生開出的薪水,依然是26K到30K。
「這對於臺灣而言,是很大的危機!」路孔明面色沉重,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
不過對於類似這樣的言論,著名設計師姚仁祿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ZF如果只是為年輕人定一個起薪點,那麼無論是22K也好、30K也罷,都是沒用的。
因為如今臺灣的大學生過多,加上學生素質一代不如一代,做老闆的只好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培訓,來應付這個「半熟世代」。
姚仁祿不僅是位老闆,也是位父親,他的兒子即將大學畢業,很可能今後也會成為「22K」大軍中的一員。
姚仁祿說他兒子覺得自己不會只拿22K,但問題是他靠什麼?相信這一點他兒子還沒開始想。
(樓主:靠什麼?靠你這個老豆呀~~)
什麼時候開始想?就是當你想拿一個更高的薪水,然後人家拒絕你的時候。
究竟是老闆葛朗臺再世?
還是我自己能力不夠?
我覺得這不僅是臺灣小薪青年,更是所有社會新鮮人都需要好好想一想的問題。
(END)
【沐唐葉話】原創出品,轉載須後臺聯繫
點擊以下連結,打開過往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