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出生的郭敬明,是80後文化的代表人物。以作家身份出道的郭敬明,在2002年於網站上出版了第一部文學作品《愛與痛的邊緣》。同年作為華語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的張藝謀執導的商業大片《英雄》上映,開啟了國產電影的商業大片時代。這一年最大的80後22歲,最小得80後13歲。網絡文學,商業大片,成了80後一代人關於青春的回憶。
郭敬明建立名氣主要是依靠小說《幻城》,這部充滿意境的玄幻小說,在短時間內讓郭敬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週遊君依稀記得這部作品意境氛圍營造的還不錯,而且在後來郭敬明執導的大片中,我們也仿佛能夠看到《幻城》中某些經典橋段的影子。
從公開的資料來看,郭敬明與電影結緣還要從2005年陳凱歌執導的大片《無極》說起,在這部影片上映後,陳凱歌邀請郭敬明完成了這部影片的同名小說。這下大家懂得在《演員請就位》中郭導和陳導如此和諧的原因了吧。估計在寫《無極》這部小說時,郭敬明沒少看了這部電影。作為國產電影歷史上最富有爭議的作品之一,《無極》的口碑充滿了兩面性。一方面這部電影的畫面宏大,同時裹挾著宏大的寓意主題。另一面這部電影仿佛一種藝術作品的空中樓閣,看著很美,卻很難在現實世界中有落地的意義。
也許正是《無極》這部電影的風格,給郭敬明深深地打上了關於電影的烙印。其實在2000年之前,國內的電影行業相對還是比較封閉的,如馮小剛回憶所言,在一段時間裡,電影導演是一個高不可攀的職位。但是隨著電影商業化的進程,電影體系對於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開放,最先被招納進來的,就是像馮小剛這樣本身就在電影行業裡混飯吃的邊緣人。然而即便是這樣,電影行業還沒有到了作家也能隨意轉型的地步。
不過作為80後文化的代表人物,郭敬明和韓寒等人卻等來了一個新的機會。那就是2002年之後國內電影市場進一步商業化的進程,在這個階段裡,如張藝謀、陳凱歌這樣的一代大師挺身而出,為國產大片的進程開闢了基本道路。如果簡單地概括一下當時國內商業大片的屬性,那就是明星名氣要大,數量要多,畫面要足夠震撼,營銷要鋪天蓋地,最後電影的故事又要充滿了讓觀眾仿佛理解,卻有看不懂的寓意。
在2002年之後的10餘年,國產商業大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最初的類型單一,到後來的多元化發展,第五代電影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其中代表人物除了陳凱歌、張藝謀外,還有馮小剛、姜文等人。經過10年的耕耘,電影產業逐漸的有了基礎體系,而這個體系的形成,為韓寒、郭敬明等非電影專業的人進入,鋪平了道路。
從行業發展階段的需要而言,郭敬明進入電影行業是一種各取所需的合作。而日漸成熟的電影市場,也給了郭敬明可以拍攝大片的機會。並且郭敬明等人進入電影行業,也只能拍攝充滿商業屬性的大片。畢竟那些充滿技術和實驗性質的電影,依然只有專業的電影人才能操刀。但是這些商業類型的大片,反而更需要郭敬明這樣有粉絲號召力的人跨界操盤。
綜上所述,時代和市場的需求,就是郭敬明等人的「大片命」。實踐證明郭敬明的確有其院線號召力,從2012年的《小時代》系列開始,郭敬明正式以導演等主創身份進入電影行業。和此前的商業大片一樣,郭敬明的電影特別注重畫面和氛圍的營造。雖然他的作品在電影口碑網站上的評分很少超過5分(滿分為10分,超過6分就算是一部合格電影,《無極》的評分為5.2分),但是他執導作品的票房卻還是可圈可點的,整個小時代系列,共計斬獲了17.9億的票房。雖然和一些現象級的大片還很難相提並論,但是如果從口碑的角度來討論的話,這個票房還是特別令人意外的。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商業數據的支撐,郭敬明這個「4分導演」才有機會一直混跡於國內電影圈。
郭敬明執導的整個《小時代》系列,其觀眾口碑都沒有超過5分的評分,後來執導的電影《爵跡》又因為某些因素出師不利,觀眾的評分更是跌落到4分以下。但是這些因素都沒有阻止郭敬明在國內影壇耍得風生水起,甚至他在《演員請就位》的綜藝節目中,和大師級導演爾冬陞、陳凱歌等人共同被列入導師行列。不過近日郭敬明執導的電影《晴雅集》這次的表現還算不錯,至少觀眾評分超過5分了,截止目前共有61032人給出了5.1分。
郭敬明執導的電影被影迷們戲稱為唯美的PPT,在影片中充滿了郭敬明獨具個人特色的華麗畫面和矯情的姿態。其實郭敬明電影的這些特點,很受陳凱歌電影風格的啟發。但是郭敬明終究不是一個專業的電影人,像陳凱歌雖然也執導過《無極》這樣充滿爭議的大片,但是他後來執導的《道士下山》和《妖貓傳》,在整體的完成程度上還是大師級水平的。在陳凱歌、張藝謀的電影中,對白和文字是在支撐電影,而郭敬明的電影中,畫面和音樂更像是在詮釋文字。
就如這次他執導的作品《晴雅集》,這是一部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陰陽師》的電影作品。原著是一個以歷史為基材,以魔幻為表象,以偵探推理為敘事邏輯的文學作品。但是到了郭敬明這裡,整部作品乾癟的就像是影片中幾個壯觀的斬妖除魔的場景,完全失去了推理過程。整部電影就像是攤開在觀眾面前的一幅幅畫集,完全沒有把觀眾通過某個故事線,或者某個視角拉入電影其中的感覺。
用一位網友觀眾的話說,這又是一部非常「郭敬明」的電影。而在這部作品中,其實也充分體現了郭敬明作為一名純商業電影導演的「大片病」。和許多專業的電影人不同,郭敬明之所以能夠參與電影的編導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自身對觀眾的引流元素。和影片中的眾多影星一樣,郭敬明的這個屬性也使得他自身對自己創作的電影缺乏技術上的責任感。因為電影的質量對郭敬明而言反而是其次的,倒是作品的票房成績,才是衡量他是否成功的關鍵。
由於有眾多明星的加持,以及一眾超一流的幕後團隊,所以整部作品即便是劇情鬆散。依然能夠獲得較好的票房,畢竟單純影片中的明星和畫面就足夠吸引一眾觀眾了。另外再加上郭敬明的個人魅力,使得他的電影作品,在這些元素的加持之下,已經有了穩定的票房保證。而且這次的《晴雅集》又加上了「陰陽師」這個大IP。所以這種大片元素組合,使得郭敬明更加的注重畫面,而不是故事的邏輯。
其實郭敬明的這種「大片病」已經在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身上,有過充分的體現。在國產商業大片的前10年曆程中,張藝謀和陳凱歌等人已經深受其害,如今經過了10年的探索,他們已經拍攝過出如《妖貓傳》、《影》這樣水準的電影。說明如今商業大片的水準已經有了較高的提升。但是如今這種「大片病」在郭敬明的身上還有充分的體現,整部作品靠著一口不接地氣的「仙氣」支撐著,是很難討到觀眾歡喜的。
電影是一種大眾藝術,既然已經定位了商業大片,作品一定要符合更大範圍觀眾的口味。所以在將電影推向市場時,一定要經過各個細節的打磨,否則電影只是一個空骨架,並不有利於展現電影的內在含義。電影和文字最大的不同在於,在表現形式上電影是全方位的,而文字將大部分的內容留給了讀者的想像力。而電影卻是要通過影像把觀眾代入到導演的光影幻境裡。整個幻影營造好了,好要想辦法把觀眾「領」進來,否則電影空有其美,空有其大。這就是郭敬明典型的「大片病」,不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