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愛範兒(ID:ifanr),作者:杜沅儐,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小米平板要回歸。這可以說是年前雷軍和米粉年夜飯的活動裡,雷軍親口爆出最大的「料」了。
隨後,小米公關總經理徐潔雲也在微博上確認,2021 年會有「平板」,且強調,「平板系統會是 MIUI 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小米代言人先爆料,然後公關再確認,幾乎算是一則計劃性的營銷活動,主角就是被小米早已打入「冷宮」的平板。
看到這個消息,我內心的「疑問」多於「期待」。Android 平板的親爹 Google 已「撒手不管」,Android 平板前途不夠明朗。且,小米前後推出了四代 Android 平板,每代 SoC 不同,每代定位不同,每代對外宣傳也不同,銷量、口碑代代下滑,使用上也越來越像「大號手機」。
關於平板的定位、規格、宣傳、系統種種,在前幾代產品之中,小米的產品並不明確,產品比較混亂。比如,小米平板 1 想要成為「最好用的安卓平板」,而到了小米平板 4,則成為了「追劇神器」。
除了定位問題,MIUI 也未能起到一統生態的作用。小米平板初始使用的是與 iPad mini 相同的 4:3 屏幕比例,但很多 Android 平板 App 很多不能很好的適配這個比例,更多的還是與 Android 手機相同,導致用起來十分痛苦。
年前如此高調的「官宣」,沉寂兩年,小米是終於想明白如何去做符合用戶需求的平板(或者說平板系列)了?
平板市場又有機遇了
在小米平板 4 發布之時,我們曾表達了 Android 平板已經淪為「有閒錢才會買」的玩物,也認為 Android 平板「稀薄的存在感」,只能頑強的堅持著。
另一邊的蘋果,在平板市場萎靡之時,開始為 iPad 尋找突破口。蘋果為 iPad 獨立出一個 iPadOS,以及在硬體、配件上做出的適配,讓 iPad 逐步有了 PC 的雛形。更重要的是,以 iOS/iPadOS 的號召力,從第三方軟體上著手,逐步為 iPad 增添「生產力」。
2020 年初的特殊情況,居家、遠程的需求激增,極大的刺激了平板和筆記本市場,讓它們煥發了「第二春」。
據 IDC 數據,2020 年第三季度中國平板市場出貨量約為 690 萬臺,同比增長了 21.7%,創下了自 2014 年來單季最高同比增幅。同時也預估 2021 年將會延續 2020 年增長的勢頭,將會同比增長 7.2%。
另外,IDC 也公布了 2021 年中國平板市場的幾大趨勢,支持官方鍵盤、5G、高性能、大屏化以及 3000 元左右的價位,這些特性將會在「後疫情時代」獲得更好的市場表現。
國內的平板市場中,iPad 並非一家獨大,華為近年來在平板上發力,憑藉「多屏協同」「平行視界」等生態玩法,以及「生產力」「創造力」的定位,市場份額大增。甚至在 2020 年第三季度超越蘋果,出貨 260 萬臺,佔去了 37.7% 的市場份額。
不過後續由於「缺貨」,華為平板的市場份額回落,但在 2020 年內依然緊隨蘋果,擁有著國內第二的市場份額。2021 年,華為平板可能還會延續「缺貨」,市場份額繼續下跌,而空出來的市場份額,以及本來就在增長的大環境,給其他廠商帶來了很大的機會。
市場上躍躍欲試的不光是小米,藍綠兩廠,以及傳統 PC 廠商也都在「蠢蠢欲動」。聯想年前發布的小新 Pad Pro 11.5 平板便是一個趁機搶佔平板市場的好例子。
此前,手機市場份額節節攀升的小米嘗到了甜頭,自然也想延續到被打入冷宮的小米平板上。
小米平板 5 可能是怎樣的?
小米平板誕生之初,對標的是 iPad mini,定位是影音娛樂,是智慧型手機的補充。智慧型手機的屏幕越來越大,7 英寸、8 英寸屏幕尺寸的平板很難與手機拉開差距,甚至可以說,倘若不是向「生產力工具」方向突破,平板電腦會活得很艱難。
後來,蘋果推出了 iPad Pro 和 iPadOS,打出了「你下一臺 PC 何必是 PC」的口號,也印證了 iPad 的突破口便是「生產力」而非是「娛樂」。這也是如今平板廠商們一致努力的大方向。
即將回歸的小米平板,肯定會拋棄「愛奇藝」的定位,而是著重在「生產力」上下功夫。
以手機為例,小米的數字系列負責向上競爭,而 Redmi 則接棒 1999 的「性價比」,充當走量先鋒。無論是雷軍,還是徐潔雲放出的料來說,都未表明年內發布的「小米平板」是歸於「Mi」還是「Redmi」。但想要「一炮而紅」,隸屬於 Redmi 更適合一些,貼上「極致性價比」的標籤,自然就有了很多關注度。
Redmi 在 2 月 25 日會推出 Redmi K40 系列和新 RedmiBook Pro。恰好缺少一個 RedmiPad 來完成手機、平板、電腦三大網際網路入口。這三大入口配合小米已經成熟的電視和龐大的 AIoT,幾乎涵蓋了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此前網上也爆出了不少關於 Redmi 平板的信息,或配備高刷屏、雙 5G、四揚聲器等等特性,1999 元起售。而且還放出了一張有模有樣的官網詳情頁。但以這些特性來看,高調復出的小米平板或者 Redmi 平板可能依舊難以擺脫被冷落的命運,或者說,沒有看到該有的「競爭力」。
想要獲得競爭力,關鍵的還是要「軟硬結合」。iPad 配合 Apple Pencil 的成功,更多的還是在軟體上,蘋果自己的軟體和一眾的第三方專業軟體都對 Apple Pencil 有著很好的支持。而 Android 這邊,華為的 M-Pencil 也有著 Nebo 等一眾筆記類軟體,能夠充分發揮出硬體應有的實力。
同時,平板能夠與手機、筆記本協同,亦是構建生態重要的一步。在 MIUI 12.5 發布上,小米發布的 MIUI+ 是一個信號,年內的小米平板肯定也會加入進來,組成小米自己的「生態」。
說到底,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拼硬體時代,小米平板的硬體規格,也不是它成功復出的決定性因素,如何在硬體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產品做出「生態」上的玩法才是。
2021,小米平板能成麼?
想要在生態上玩出花樣來,歸根到底還是要看 MIUI。
此前一直強調,MIUI 可以說是小米產品的核心競爭力。MIUI 產生的聲量要比單單一款產品高出許多。
「平板系統會是 MIUI 今年工作重點之一」,換句話說,MIUI 會為平板帶來全新打造的系統。就在這則消息下,不少小米平板用戶表示手裡的平板終於可以更新系統了。
早期,小米平板上的 MIUI 並沒有為平板形態(或者說橫屏)做多少優化,基本上就是直接移植的手機 MIUI,自然也沒有多少「生態」可言。這點跟早期的 Android 平板類似。也可以說,沒有了針對性優化的 MIUI,小米平板才漸漸沒落。
後續,Google 漸漸放棄為平板形態優化 Android 系統,繼而轉向了 Chrome OS。Android 陣營其他平板廠商只能從頭開始,從底層開始構建適合自家平板產品的系統,湧現出了「多屏協同」「平行視界」等等功能。
而做定製系統起家很早的 MIUI,相信會有更有趣的「方案」出現。除了 MIUI 自身的針對性優化,持續帶動第三方 App 對平板進行適配,聯合開發者一同為小米平板適配獨有功能,也是 MIUI 新平板系統的兩大期待點。
小米平板 5、或者說是 RedmiPad 5,不管是怎樣的定位,如何的價格,如何的規格,最為關鍵的還是如何阻止 Android 平板變成一臺「大手機」,真正發揮出橫向大屏的優勢,發揮出其「生產力」「創造力」,甚至是構建出「生態」。新的 MIUI 平板系統任重而道遠。
這次小米平板能不能成功,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平板上的 MIUI 有沒有足夠多的「殺手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愛範兒(ID:ifanr),作者:杜沅儐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