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s在英文裡面翻譯為迷,狂熱愛好者,過去愛好足球叫球迷,愛好音樂叫歌迷,愛好影視叫影迷,這些迷們關注的更多的是作品和舞臺,而較少關注私生活。但現在很少聽到了迷的概念了,自從同音粉絲後,這樣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大家會把這些迷統稱為粉絲,而隨著粉絲娛樂化越來越明顯,被崇拜者也越來越同質化,統稱為偶像,大家狂熱愛好的不是才華而是皮囊,戲演的再爛還是有人追捧,歌唱的再差排名還是為第一,因此使娛樂圈越來越混亂,追星的人也越來越趨向表面,明星只要胖了,皮膚老了,談戀愛了,我就不喜歡你了,還會說一堆你的壞話。
這就是當今娛樂圈的一個現象,而很多人是沉靜在這一現象,隨波逐流,因為很多人不敢跳出舒適圈,經紀公司也不允許,因為這些都跟利益有關。現在很少節目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大多數哪個節目火了,大家蜂擁而上,但是很驚喜的是看到了《我是唱作人》這檔節目,雖然他的出發點可能不是為了讓音樂帶給人們力量,但是他們也看到了現實,希望能夠去打破目前音樂的束縛,讓優秀的原創歌手可以帶去好音樂的討論。
讓我很開心的是,在看我是唱作人的時候,發現王源他在傳輸他的音樂力量,他希望他的音樂能夠引起共鳴,能夠用音樂給人們帶去力量,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唱作人吃飯時候,他都在傳遞音樂本身,他不再說粉絲,而是說歌迷,他希望他的歌聲、歌詞和旋律可以引起共鳴,帶給他的歌迷們力量。他用他跳出舒適圈來告訴人們,其實你們也可以跳出舒適圈,可以把自己的青春活得滾燙。
其實這就是回歸本身音樂的力量,音樂不是光形式新穎就夠了,而是需要有感情,有共鳴,有力量。70/80年代流行音樂最強時期,音樂給人帶來了很多美好的生活,我們會在大山裡高歌,我們會在教室裡同唱同桌的你,會在求婚時唱出心聲,也會在大事面前同唱我們的亞洲,但現在你會發現這樣的生活越來越少了,我們看的更多是熱鬧,熱鬧完了並沒有留給我們什麼。不管是晚會還是節目,我們品評的不再是音樂本身,而是音樂人,微博熱搜上很少誇一首歌好聽,誇這首歌給人正能量,而是挖這個笑料,那個醜聞,都是吃瓜看客,甚至引發粉絲開撕,各大yxh拼命拉踩,就怕沒有閱讀量,整個社會風氣走向一種極端。
希望有越來越的音樂人,年輕人可以認真看待這個現象,大家一起努力改變,真正回歸音樂本身,我們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相信經歷了這幾年的低迷期後,音樂還是可以返璞歸真,再回到音樂巔峰,當然這個過程會很痛苦,會遇到各種麻煩,但總要有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