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無難(上)

2021-02-19 法鼓山聖嚴師父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各位來參加禪七是為了修行。修行本身就是你們的目的,就是你們的成績和結果,不要希望參加禪七是要來開悟的,或急著要得到其他什麼成果。諸位之中有些是不辭遠途來參加禪七的,有些則是很不容易才抽出時間來參加禪七,因此對禪七的修行懷有企盼和目的,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進入禪堂,就必須放下任何的企盼和目的。因此,禪七之前最好的心理準備就是把身體、頭腦、心情放輕鬆。

心存企盼和目的來修行,就像用扇子追著去接飄蕩在空中的羽毛一樣,越追飄離得越遠;若是全神貫注,腳步輕盈緩緩而上,反而能夠接住。修行就是鍛鍊我們的心,使它趨向穩定、安靜、不動。如果一面修行、一面貪求不斷,只會增加煩惱,並沒有真正在修行,因為任何執著或企求都會使心不定。

今天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參話頭,可是越參越難過,越參心裡好像打了結,覺得很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的問題主要是希望速得成果,像繩子捆成了結,又好像變成一把刀來刺你的心。」你越是驅策自己,就越覺得緊張,緊張就會造成不舒服。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身體如果覺得疼痛,便很緊張,迫不及待地想趕走痛苦,那只會痛上加痛,這時只要把身體放鬆,疼痛就不會加劇了。

有人平時呼吸順暢,可是一打坐呼吸就有問題,那是因為他希望使呼吸更暢通。其實,呼吸原本沒有問題,就是為了要求呼吸更規律、順暢、飽滿,反而使得呼吸困難。因此,凡是心念在自己的身體時,身體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呼吸,呼吸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氣管,氣管就會出現問題;在意頭部、在意腿部、在意背部……只要在意身體任何部位,那裡就會出現狀況。所以身體發生任何現象和反應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管它。首先,不理會身體上的任何反應;其次,不理會心理產生的任何現象。所以,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把不舒服的部位放鬆;有任何不由自主的抖動和跳動,都是由於肌肉緊張,就更需要放鬆;如果心裡產生困境,也不要理它,時時回到方法上,不但要回到方法上,而且要專心一意用方法,不要去想方法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總之,身心必須放輕鬆。

全詩第一句「至道無難」中的「至道」指的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代表最高的成就。我常說,成佛很容易,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成佛,因為佛根本就沒有離開過我們,原本就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佛智、成不了佛果呢?

第二句「唯嫌揀擇」就是最好的答案─正因為我們怕煩惱而欲見佛性、欲得佛智,所以反而見不著、得不到。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觀念之累,認為有生死與涅盤、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之區別,以致無法見到佛性、得到佛的智慧。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是說︰只要拋棄愛憎,至道立即現前。四祖道信說「不作諸善,不作諸惡」,六祖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只要停止分別善惡,立即可見本來面目,也就是了悟「至道」。

相關焦點

  •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趙州)上堂: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還護惜也無?!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裡,護惜個甚麼?師曰:我亦不知。僧曰:和尚既不知,為甚道不在明白裡?師曰: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禪宗為頓悟法門,頓則無次第,無因果,要見便見;若有次第、因果,即非頓悟。至道者,唯頓乃能見。
  • 趙州至道無難
    然而剛剛進門的後學初機,未曾見道,就須要真參實究,努力用功精勤取證了。參究什麼呢?    請看下面的公案。  趙州示眾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還護惜也無?」  一日趙州上堂開示大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二句是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中開頭語。《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 【得道四大難】人身中華最難生,三期真道更難逢!
    苟無此身,此性何以超之。無此假體,何以修真。此即愛此身也,尤其人在塵世,若以不謹慎,造罪造孽,罪孽已深重,來世變作六畜。一失人身,難以聞道也,故人身難得者此也。詩曰:萬劫千生得人生,須知前世種來因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 道教中的至高尊神「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
    居清微天玉清境,玄都玉京,治三十六天中之真道升聖境。洞真教主,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鬱羅蕭臺。玉山上京。渺渺金闕。森羅淨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天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鬥歷箕。回度五常。巍巍大範。萬道之宗。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 如是而已,非同尋常.等來之道,無字真經.讀之莫問,醒來將何.乘風御歸,發至百合. 神來之筆,念我華胥.無風無影,無木而就
    道來道通到己身,滿園引發春無了。一片晴天在方宇,佛祖憂心兩半月。該是來的無去了,總歸萬靈數盡數。有聲即發萬籟音,光音之外真明了。時間緊迫真緊迫,雲回二遍生三億。種子發芽根坐樁,遲來雲水頂天庭。一揮手間風過江,石猴出世棒撐筋。人的心啊無痛癢,打開大門看天空。啥是你的都不是,快快召喚自己回。等了三等盼幾遍,不丟一個難上難。又是一番苦心勸,回不回頭尊天意。傻子有福靈做主,聰明反被聰明誤。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這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同是見色聞聲,凡夫選擇是六根的作用,禪宗修行人選擇是真心的作用。        禪宗就是這樣簡捷!只需要於見色聞聲之時作一個揀擇就行。靠的就是直下承擔!沒想到對於僧璨大師的「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的清晰理解,竟然是從夢中得來的!     在《什麼是「名色分別智」?》
  •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惶。久參上士不待言之,後學初機直須究取。 舉趙州示眾云:(這老漢作什麼,莫打這葛藤)至道無難,(非難非易)唯嫌揀擇。(眼前是什麼,三祖猶在)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兩頭三面,少賣弄。魚行水濁,鳥飛落毛)老僧不在明白裡,(賊身已露,這老漢向什麼處去?)是汝還護惜也無?(敗也,也有一個半個)時有僧問:即不在明白裡,還護惜個什麼?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
    人活著,沒有必要凡事都去爭個明白,為人處世,放下自己的固執己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其實生活只需要擁有一份恬淡平和的心情,一顆自由的心,一份簡單細緻的人生態度。 早上安康,我的朋友!人總會遇到挫折,會有低潮,會有不被人理解的時候,會有要低聲下氣的時候,這些時候恰恰是人生最關鍵的時候。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含義,我們真正弄懂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的名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至理名言。其中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還分別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語。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闢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所以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時,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標不可設得太遠,不要責求百姓幹能力做不到的事。
  • 《求道七步文》,修道入門必讀,入道無門者可以看看你差什麼?
    《仙經》云:「魔障蠲除,道心即生。覺性顯現,迷心何存。」所以諸向道善人,欲見道心,當常念己過,懺今生罪業,懺過去罪業,懺未來罪業,懺子孫罪業,懺父母罪業,懺九玄七祖罪業。懺至念念虛心契道,不造新業。三業不消,大道難成。若能勤行,則成真有望,天尊曰:「若有男女,處世以來,於仙聖前,內省於中,至心地清淨,已無可懺悔自新之事,是為古仙,不名新聖。」 所以諸善只要道心精誠,則太上有感,以一念時,消萬劫殃。
  • 為什麼說「水至清則無魚」?你應該學會的人生道理!
    水至清則無魚,是幾乎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話,意思就是水如果太清就不會有魚。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其蘊含的深刻寓意,或是把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為什麼說水至清則無魚,看似很奇怪,但細細想來,則是非常有哲理的。可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不僅內涵深刻,還有這辯證的哲學道理。我想,如果可以將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一定會受益匪淺的。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便是人至察則無徒。人如果太精明太苛刻的話,就不會有夥伴,所以交友處事,不可對他人要求過高。
  • 我們真的理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意思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的一句名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其中,「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語。然而許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和「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含義可能與大多數詞典的不同。《大戴禮記》張文儒的第65個兒子寫道:「……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闢矣。
  • 為什麼才思敏捷入道難?
    這樣的人學佛是很困難,更不要說是參禪入道了。他們表面上可以坐得四平八穩,功夫好像也很快上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他們往往是靠自己的意志力維持自己的形象的,並不是功夫上路。這可以從與他們的聊天中很容易發現出來,因為他們的內心爭鬥不休,基本上兩三個問題之後就把自己暴露出來了。這在祖師記載的公案裡面有很多,大多歸納為世智辯聰難之列了。比如香嚴祖師,曾經就是一位才思敏捷的人。
  • 【靜思妙蓮華】樂著欲愛 險難惡道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盤。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譬如五百由旬:一百喻欲界,二百喻色界,三百喻無色界。五道眾生住於三界,羅漢超出三界苦輪,名為行過三百由旬,到法性土。
  • 《空谷跫音》:法道上之潛藏深處的無知(上)
    摘錄自《空谷跫音——護持賢劫千佛》,轉引自《正覺電子報》147期第三節 法道上之潛藏深處的無知
  • 《須真天子經》須真天子問文殊師利言:法何所持而為道?答言:天子,持無我無人,是故為道.復問:道去至何所?道去至一切人心諸所行中.
    須真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菩薩云何得住於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說滅貪法不於滅貪而求其證,說滅淫怒痴諸愛欲法,不於其中而求其證。
  • 道上布滿「冰包」人車經過難行
    晨報融媒體訊(記者 艾俊良)「這條道上的雪現在都沒清,從此經過非常不方便。」12月10日,市民李先生向記者反映,在南小光華街太平路至解放路之間,多數商家門前的積雪未清,影響人車通行。市民李先生說,由於積雪不清,道上全是冰稜,車輪直打滑,不但給出行帶來不便,也對交通安全帶來隱患。按照我市臨街道路清雪時限,這些地方應該已經清理完畢,但是直到現在沒有人清理,希望相關部門對此進行監督管理。對此,記者與城管直屬分局聯繫。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立即挨家通知未清雪的臨街單位,督促、監督儘快清理積雪,露出原本地面。
  • 讀懂《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讓人生無往不利!
    老子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話中,說明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轉化的。天下沒有絕對的有和無、難和易,世間只有相對的變與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內涵是道。道就是變,變就是道。無是有的先機,有是無的前兆。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是最輕鬆的,擁有很多的時候是最累的。有的時候想著易,無的時候想著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內涵是道。
  • 道明禪師與聖濟禪寺考析(上)
    往依五祖法會,極意研尋,初無解悟。及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即率同志數十人,躡跡追逐,至大庾嶺,師最先見,餘輩未及。盧見師奔至,即擲衣於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邪!任君將去。」師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躕悚慄,乃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於我!」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師當下大悟,遍體汗流,泣禮數拜,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
  • 「罵」一句至道學宮大紅大紫
    等等之類的語言,一直充斥在各大媒體平臺上,他們罵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蹭熱點(流量),讓人點擊關注,最終為了變現收錢。在相聲圈如此,在其他行業也是如此,比如最近的至道學宮被封號了,立馬跑出一大批人來蹭熱點,關鍵是蹭熱點的吃相狠難看,真是「吃一口唐僧肉長生不老,罵一句至道學宮大紅大紫」不信我們來圍觀一下 比如:新京報 1,他說至道學宮:粉絲是614.2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