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上映於2001年的美國戰爭/愛情片,以其恢弘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音樂贏得了好評。雖然有觀眾對於影片中的愛情觀表示不贊同,但這一點也不妨礙《珍珠港》的魅力,特別是影片中出眾的音樂。有觀眾曾說:「麥可貝的《珍珠港》其實是為漢斯季默的音樂做的MV。」
的確,《珍珠港》的音樂價值遠超於影片的價值。影片的音樂極有韻味,它引出美麗的愛情故事,飛行員雷夫和丹尼的患難生死情,釋懷和寬容,珍珠港事件的慘烈程度,自殺性反擊的決絕和犧牲精神。
一、音樂之下的兄弟
從小一起長大的雷夫(本阿弗賴特 飾)和丹尼(喬什哈奈特 飾)在二戰初期共同加入了美國空軍部隊。二人感情深厚,影片在表現他們小時候的感情之時,就將配樂」Tennessee」融入其中。
這首曲子在影片的後半部分也出現過,雖然是純音樂,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二人之間深厚的感情。在丹尼以為雷夫戰死在英國的戰爭中時,他的悲傷和痛苦既可以從丹尼內斂的性格中表現出來,也可以從影片的配樂中體會。憂傷而又悽婉。
漢斯季默的一曲」Brother」,就好像是為雷夫和丹尼量身打造的一般。看著這歌名,就能夠想到這兩人深厚的情感。最後丹尼在戰爭中死去的時候,雷夫抱著他,悲痛到說不出話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便是最為真摯的兄弟之情吧。
這當中還有一首」Heart of a Volunteer」,展示了在美國這個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國家,在二戰這個時代背景下,美國青年自願奔赴戰場。這首曲子主要表現的是雷夫(本阿弗賴特 飾)離開美國,去往英國之時,作為他的兄弟丹尼(喬什哈奈特 飾)的不舍與擔憂。
二人從小在一起長大,未曾分開,所以會不舍,同時,英國是前線,去了很可能生死未卜,所以擔憂。
二、音樂之下的男女
這部以戰爭/愛情為題材的影片,定然不會少了愛情。在二戰這個特殊的時代,美國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是彌足珍貴的,因為隨時都會有喪失生命的可能。但是他們的愛情又都是發自內心的,絕無絲毫偽飾的情感。
所以,漢斯季默才會選擇以」And Then I kissed Him」和」I Will Come Back」來作為表現愛情的配樂。當雷夫(本阿弗賴特 飾)和護士女友伊弗琳(凱特貝金賽爾 飾)在一起時,」And Then I kissed Him」才響起。夜晚的珍珠港安靜、美麗,穿著軍裝的雷夫和伊弗琳在一起,開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當愛情到來之時,他們便緊緊抓住。
戰爭是殘酷的,而愛情卻是唯美的,觀眾從這一點溫情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曾泯滅的人性。當」I Will Come Back」的音樂聲響起之時,伊弗琳送別雷夫,雖是離別,但是愛情沒有結束。
這像是一句承諾,更像是對曙光的期待。
三、音樂之下的戰爭
漢斯季默為表現戰爭的恢弘場面,選擇了」War」這首音樂。無論是從音樂名還是震撼人心的交響樂來看,漢斯的這首曲子都稱得上是《珍珠港》中的扛鼎之作。
從1分39秒處開始時,就是激昂的樂曲聲,這音樂伴隨著戰鬥的畫面,所有的飛行員都上了戰場,高射炮與戰機在鬥爭,美國與日本都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鬥。特別要稱讚的是3分45秒之後的這一段,激動人心,從音樂聲中感受到美國人民巨大的能量,大氣磅礴。
個人認為《珍珠港》的配樂極好,從這些配樂中可以窺見西方主義中的人性價值觀。美國人對待愛情、戰爭和手足是以一種包容且自由的態度。雖然這些要配合著整部影片的劇情來看,但是,就漢斯的音樂而言,也能體會到種種不同的情感和人性價值觀。
深厚的兄弟情可以從」Brother」中體現出來,細膩的愛情可以從」And Then I kissed Him」中體會到,而恢弘的戰爭場面則可以從」War」中感受。所以,才會有人說:「麥可貝的《珍珠港》其實是為漢斯季默的音樂做的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