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愚
在「生死7分鐘,黃金前三集」的追劇定律下,一部劇如果一開始「出師不利」,後面逆風轉盤的概率,就相當低了。
但這段時間播出的一部漫改劇,打破了這一定律。
開播之初,它遭到原著黨的普遍吐槽,口碑慘澹。
Ifeng電影也從漫改的角度,對這部劇提出了批評。➤《棋魂》遇差評:不滿意的原著黨,破不了的次元壁
可隨著播出進程的推進,該劇的口碑不斷上升。
也有一些讀者希望Ifeng電影做一個安利。
這部劇真香了嗎?
今天我們就撇開漫改的角度,重新來捋一捋這部劇——
《棋魂》
星級指數:★★★☆☆
一句話點評:比原著不足,
比國產青春劇有餘
從類型上看,《棋魂》是很典型的青春+競技劇。
這是國產青春劇的一大分支,此前已有不少同類型作品。
比如2015年的《旋風少女》,是青春+跆拳道。
2016年的《旋風十一人》,是青春+足球。
2017年的《浪花一朵朵》,是青春+遊泳。
2019年的《追球》,是青春+桌球。
2019年的《全職高手》、《親愛的,熱愛的》,2020年的《穿越火線》,都是青春+電競……
青春+競技劇要成功,既需要有青春劇的友情和成長,也要有競技運動的魅力和燃。
而這幾方面,《棋魂》都具備了。
先來看青春劇裡的感情——親情、愛情和友情。
《棋魂》裡這三種感情的刻畫,流暢、細膩。
比如時光的母親,是很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對孩子嚴厲,但刀子嘴豆腐心。
表面上不支持時光的圍棋夢想,實際上是擔心時光選擇這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會吃虧。
當時光執意要走這條路時,母親還是站在時光這一邊。
俞曉暘對俞亮,也是典型的「望子成龍」。
作為世界頂尖級圍棋選手,俞曉暘對俞亮寄予厚望,對兒子更多是命令,少了感情上的交流。
二者之間的隔閡也有一個慢慢的消解過程。
主人公與父母的關係,會讓一些年輕觀眾有代入感。
《棋魂》規避了國產青春劇打著青春的旗號談戀愛的窠臼。
它在愛情線上的刻畫,相當克制,點到為止,卻又不無動人之處。
比如沈一郎和白瀟瀟的愛情。
不過,《棋魂》感情戲的最大篇幅,還是友情的刻畫。
它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時光與洪河、方緒、沈一朗、穀雨、吳迪等圍棋少年的感情。
雖然在大神級選手面前,他們是菜鳥級別的,但他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第二個層面,是時光與俞亮的友情。
他們亦敵亦友、互為鏡鑑,看起來勢如水火,卻又惺惺相惜、彼此牽掛。
他們之間有一種宿命感的情感羈絆。
不是基情,卻勝過基情——腐女們也許嗑得昏天暗地了。
第三個層面,就是時光與褚嬴的友誼。
褚嬴引導時光走上圍棋之路,時光讓褚嬴實現了「神之一手」的願望。
幾年時間裡的朝夕相處,褚嬴就像時光身體的一部分。
所以褚嬴的離開,才會給時光造成強烈的打擊,也會讓觀眾感同身受那種內心被挖掉一塊的痛楚。
作為一部青春劇,《棋魂》能夠讓年輕觀眾,領悟到青春期幾種最美好的感情的真諦。
青春劇的另一個核心,是成長。
時光是《棋魂》成長線的題眼。
他的成長,不僅是在褚嬴的引導下,從一個不會圍棋的少年,變成了圍棋天才。
還在於,他與俞亮之間那種相互追趕、相互促進的關係。
起初,是俞亮在追趕時光(實際上是褚嬴)。
當時光真正熱愛圍棋時,他開始追趕俞亮。
無論是俞亮還是時光,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很艱難,都要克服內心的重重障礙和不自信。
這種成長,也體現在劇中其他下圍棋的人身上。
比如褚嬴在追趕著俞曉暘。
俞曉暘也在追趕著褚嬴。
在圍棋的世界裡,永不止步。
不只是為了贏,更是為了在這個無窮的世界裡窮盡每一種可能。
這種成長體驗,是共通的。觀眾可以代入時光等人物身上,與角色一同成長。
青春+競技劇,競技元素的加入,也就意味必須讓觀眾感受到競技運動的燃,讓觀眾感受到這項運動的魅力,甚至因此喜歡上這項運動。
譬如漫畫和動畫《棋魂》在日本熱播時,日本青少年群體中掀起了圍棋熱,增加了近百萬圍棋人口。
國產版《棋魂》在對圍棋魅力的呈現上,有漸入佳境之感。
一方面,它對圍棋魅力的闡釋,浸染了中國哲學與文化。
比如褚嬴向時光闡釋圍棋奧妙時道:「黑白兩子,就像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每一局棋,都象徵著世間萬物。」
將棋盤博弈與道家思想結合,道出了圍棋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內涵。
這樣一來,圍棋這項運動就不僅僅是速度、技術、力量等層面的博弈,而有了哲學的況味,有了一種精神層面上的交鋒和審美魅力。
另一方面,《棋魂》對幾場關鍵的對弈的呈現,緊張激烈,扣人心弦。
像褚嬴與俞曉暘的那場網絡對弈,無數熱愛圍棋的人,都通過網絡的另一端觀看這一場比賽。每一個人都表情緊張、全神貫注。
這一個平行剪輯運用得特別巧妙——觀眾可以get到圍棋競技的魅力,get到眾人對圍棋那種誠摯的熱愛,並被這種情緒感染。
觀眾對《棋魂》的「真香」,是基於它作為一部青春劇而言的。
但《棋魂》盡善盡美了嗎?
不必諱言,並沒有。
比如這部劇中段,節奏上就出現了一些問題。
時光在道場學習的戲份,情節就相對拖沓了。
而褚嬴對時光的一些點撥,有時也流於心靈雞湯。
這部劇「真香」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當前還是相對小眾。
這一類在小圈子裡火的劇集,因為評分基數不足,所以評分會顯得虛高。
最後,「真香」也有營銷的成分。
比如上周日,微博上出現了一個#日本網友對棋魂的反饋#的熱搜,並且掛了一天。
不懂得日語的觀眾,可能覺得這部劇真的火到日本去了。
結果有人一扒,發現在日推上,這部劇幾乎是「查無此劇」。
原來它只是利用信息差,在國內網際網路上製造這部劇多火、多香的「假象」。
這樣的營銷翻車,反倒會稀釋觀眾對《棋魂》的好感。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青春劇,《棋魂》後期劇情,的確讓人刮目相看。
在熱搜追劇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可以理解片方和平臺對口碑好轉的欣喜,以及希望這部劇出圈的急切。
但營銷還是要講究真實、準確、適度。
客觀地說,跟原著比,《棋魂》沒那麼好。
跟國產青春劇相比,《棋魂》總體算好看。
它是不是真香,取決評判參照系是什麼。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Feng向標」投票發表你對《棋魂》的看法~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