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兒子劉盈繼位,史稱漢惠帝。
皇后呂雉升格為皇太后。
新君劉盈生性懦弱,無心事業,而且身體也不太好,在任期間,幾乎不理朝政。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身為一國之君,啥事兒都不想管,這樣下去怎麼行?
當媽的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了國家利益,只得順應民意,勉為其難地站了出來,臨朝稱制,代理政務,成為全國最有權勢的女人。
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一個執掌天下的女人難上加難。
有權有勢又能怎樣?外人只看見呂后表面的光鮮亮麗,卻不知她背後經歷了怎樣的寂寞辛酸。
每個夜晚來臨的時候,孤獨總在我左右,在我溫柔的笑容背後,有多少淚水哀愁。
呂雉中年喪夫,一直獨守空房,作為事業上的女強人,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幾年來,潔身自好,從無緋聞。她說,不要跟我提什麼男人,我已經把自己嫁給了國家。
然而,流水無意,落花有情,公元前192年,已經49歲的呂雉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境外的情書。
信來自匈奴帝國,是冒頓單于親筆寫給呂后的。
請注意(敲黑板),「冒頓」,這兩個字很容易讀錯,來,跟著我一起念:mò dú (音:默讀)
老冒在信的開頭先客套了一番,然後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孤憤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憤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什麼意思?我簡單翻譯一下:
我是一個孤獨的君王,生長在遼闊的草原,我多次到過邊境,一直希望能有機會遊歷中原。陛下您也是一國之主,也是孤身一人寡居多年,我們都很不快樂,因為我們身邊都沒有愛人,如果不介意的話,乾脆你嫁給我吧!
沒錯,這是一封赤裸裸的求愛信。
呂雉看罷,勃然大怒。
半老徐娘,還能收到這樣火辣辣的情書,難道不應該感到高興嗎?為啥要生氣?
女人吶,有時候確實讓人捉摸不透。
上學的時候,王建國熬了一個通宵,給小麗寫了一封文採飛揚的情書:
小麗小麗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你是天上的北鬥星,一閃一閃亮晶晶;你是一朵小紅花,長得好看人人誇;我要做一隻小蜜蜂,天天圍著你嗡嗡嗡.
寫得多好啊!小麗紅著臉看完,轉手就交給了老師。
把建國給氣的,要不是我拼命拉著,差一點兒投河自盡,以身殉情。
所以說,女人收到情書,一定要慎重處理,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應該心存感激,畢竟有人喜歡不是什麼壞事,別告老師,更不應該生氣。
但呂雉收到的這封情書,怎麼說呢,換你你也氣,因為這並不是一封普通的情書。
故事要從頭說起。
八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匈奴不斷騷擾我邊境,侵佔我領土,搶奪我財物,打傷我邊民,高祖劉邦很生氣,御駕親徵,率大軍討伐匈奴。
結果,不幸中了敵人的誘兵之計,被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彈盡糧絕,差點兒喪命。
後來,劉邦採用陳平之計,通過賄賂單于的老婆閼氏(又一個容易讀錯的詞,「閼氏」,yān zhī ,音:胭脂),才僥倖逃脫,史稱「白登之圍」。
這件事之後,劉邦知道匈奴不好對付,為了休養生息,採納了「以美女換和平」的建議,化幹戈為玉帛,與匈奴和親結盟,準備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冒頓單于。
呂雉死活不同意,又哭又鬧,劉邦沒辦法,就把親戚家的女兒冊封為公主,嫁給冒頓,開啟了漢匈和親的大門。
也就是說,名義上,冒頓單于應該算漢朝的女婿。
如今,老丈人屍骨未寒,女婿就給丈母娘寫信求愛,這成何體統?
而且,呂后是大漢朝的實際執政者,已年近半百,兩人從未見過面,冒頓這封信,與其說是求婚,不如說是調戲,故意用輕佻的言語試探漢朝的底線,妄圖挑起爭端,藉機吞併我大漢。其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總之,這是一起嚴重的外交事件,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巨大侮辱和公然挑釁。
是可忍孰不可忍?呂后連夜召集陳平、樊噲、季布等朝中主要領導,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會議室的氣氛空前激烈,廣大幹部在傳閱了那封信後,義憤填膺,紛紛譴責匈奴的霸權行徑,堅決要求殺掉匈奴使者,發兵討伐匈奴。
這中間,大將軍樊噲的聲音最為洪亮:「請太后給我10萬大軍,我要踏平匈奴,血洗北漠,殺他個片甲不留!」
眾人齊聲附和,請戰之聲響成一片。
群情激奮,鬥志昂揚,這種情況下,你跟著喊打就對了。
人群中,唯有中郎將季布,沉默不語。
呂后就問季布:「季將軍的意見呢?此事該如何處置?」
季布淡然說道:「太后可以先殺了樊噲。」
一言既出,舉座震驚。
樊噲當時也懵了:「你你你,你瘋了吧?大家都討論怎麼打匈奴呢,你殺我幹啥?」
季布說:「當年高祖皇帝御駕親徵,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白登七天七夜,樊噲當時是上將軍,手握32萬兵馬,尚且不能衝出重圍,現在卻說要帶10萬大軍踏平匈奴,血洗北漠,往輕處說,這是吹牛逼不上稅,往重處說,這是欺君罔上,你說該殺不該殺?」
一番話說得樊噲臉上紅一陣兒白一陣兒,低著頭再也不敢吭聲了。
呂后問:「那你說該怎麼辦?難道就這樣忍了嗎?」
季布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當年高祖在世尚且不敵匈奴,不得已採用和親政策,才換來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如今,我漢朝軍事實力依然不及匈奴,唯有韜光養晦,臥薪嘗膽,繼續貫徹高祖皇帝的和親政策,才能贏得和平的發展空間。」
呂后深覺季布言之有理,可心裡還是咽不下這口氣。
季布就開導呂后:「人家也沒說啥嘛,愛一個人不犯法,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因為這個就跟人家翻臉,就動手,不合適。」
呂后無奈,長嘆一聲,給冒頓寫了一封回信:
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我再簡單翻譯一下:
謝謝你啊單于,沒有忘掉我們這個破敗落後的國家,還親自給我寫信求婚,實在讓我這個老女人誠惶誠恐。不瞞您說,我現在年老色衰,頭髮牙齒都掉了,走路也走不穩,單于別信那些照片,都是美顏過的,真人沒法兒看,不值得您追求。這樣吧,我有兩輛新款馬車,八匹馬力,雙輪驅動,外觀流暢,空間舒適,駕控自如,跟您卓爾不凡的氣質特別般配,送給您上下班代步,請笑納。
不但贈送豪華車馬作為禮物,還答應繼續奉行和親政策,「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又在漢惠帝的親戚中挑選了一個姑娘,送了過去。
此事在《史記》和《漢書》中均有記載,史稱「嫚書之恥」。
冒頓單于一看,實在找不到翻臉的藉口,只好順坡下驢,收下禮物,接受了漢朝的第二位和親公主。
並給呂后回信致歉:「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不好意思啊,不了解你們中原的禮儀,如有冒犯之處,還請寬恕原諒,別跟我們草原上的粗人一般見識。
由於呂后的忍讓,一場劍拔弩張的外交危機成功化解,漢朝避免了一場戰爭,為國家和平發展贏得了寶貴時間。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劉邦的「白登之圍」與呂雉的「嫚書之恥」,一直是壓在漢朝人心中的兩塊巨石,多年以來,耿耿於懷,從未忘卻。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大增,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一代名將揮師北上,以雷霆萬鈞之勢,躍馬漠北,橫掃匈奴,一雪前恥,最終迫使匈奴大規模西遷,進而改變了歐洲的歷史走向。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呂雉一生,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一方面,她誅殺功臣,殘害戚妃,重用外戚,留下千古罵名;
但另一方面,呂后掌權16年,對內發展經濟,減免田租,廢除徭役,鼓勵經商,「與民休息」;對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執政期間,邊關無戰事,社會和諧穩定。
尤其難得的是,呂后廢除了秦始皇的「挾書律」,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對秦朝當年「焚書坑儒」的做法予以撥亂反正,並廢止了「三族罪、妖言令」等惡法,營造了相對寬鬆的輿論環境。
後世評價:「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對呂后的政治才能給予高度評價。
到了文帝、景帝時期,漢朝終於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景象,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物質產品極大豐富,軍事實力明顯增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文景之治」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飛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為後來漢武帝徵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所有這一切,應該說,與呂后當初收到那封情書後,忍辱負重,不動聲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俱往矣,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
這正是:
一生曲折多端,論相夫教子,奪利爭權,亂世峰巔堪毒女
千載高低幾許,言興漢安邦,攜親滅族,雄才政內是奇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著名歷史博主@堅叔說歷史
每日更新故宮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歡迎關注。
——講你愛聽,有趣的歷史——
-END-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正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