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酷炫寧
編輯 | 高卓
在熱播節目《朋友請聽好》的最近一期中,大家接到一個女孩打來的情感求助電話,電話的內容引發熱議,網友紛紛表示「意難平」!
一個叫葉子的女孩與戀愛十年的男友即將結婚,但男友卻突然表示,對這段感情感到平淡,不復激情,決定把分手權利交給女方。
葉子已經快30歲。十年的青春,等來的不是夢想中的幸福婚禮,而是一句「我好像對你沒有那種愛戀和激情了。」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葉子迷茫失措,男友卻表現得十分冷靜。
「我對你沒感覺了」好像成了情侶分手的萬能理由。
年輕人將這種戀愛中沒感覺的狀態稱為:「無感式戀愛」。
一句「我對你沒感覺了」,曾讓多少深情的人陷入絕望。這到底是坦誠相告,還是一個萬能的分手藉口?
「無感」多發生在較長時間的戀愛關係中。那麼,無感是多年愛戀的必然結果嗎?
其實,面對時間的考驗,人們也並不是束手無策。
人們早就做過「愛情恆久遠」的實驗。英國《泰晤士報》曾報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斯託尼布魯克分校研究團隊藉助腦部斷層掃描圖像發現,一些伴侶共度20年後,依然保持初墜愛河時的激情。他們看到愛人照片後,腦部迅速分泌大量化學物質多巴胺傳遞喜悅興奮感,堪稱「快樂激素」。研究人員用象徵愛情天長地久的「天鵝伴侶」指代出現這種化學反應的多年伴侶。
研究成果證明,「天鵝伴侶」能從深刻的伴侶關係和歷久彌新的性關係中享受愉悅,且較少像相愛初期時那樣感到焦慮緊張。他們寬容、平和而彼此深切依戀。
圖片來自微博@賣王一鳴的小講堂
這成為「愛情會隨時光淡去」傳統觀點的一個鮮活反例。
這也進一步說明,「不愛了就是不愛了」沒有任何說服力。「無感」的背後總是有更具體或更隱秘的原因,釐清和坦誠這些原因才是處理戀愛關係的體面做法。
正如在聽完葉子的故事後,何炅分析了兩種可能性:一是葉子男友嘗到了新的激情,覺得相愛十年的女友和那種「電光火石」的感覺不一樣;二是婚前恐懼,曾經異地的經歷,讓男友重新思考是不是真的還需要這段感情。
無論如何,「無感」背後的密碼都需要被破解。
「我對你感覺了」「不愛了就是不愛了」,這種籠統感受的背後,潛伏著不易被覺察的愛意缺位,無感不過是愛意缺位的結果。
一方面,日漸式微的「被愛感」往往源自伴侶缺乏表達關心的具體行動。在戀愛過程中曾經出現明顯的失望體驗,於是產生對這段關係的心理防禦機制,伴隨逃避、冷漠或麻木等反應。正如網友們熱衷於調侃的那句略顯矯情的感嘆:「你的不在意細節毀掉我好多溫柔。」
另一方面,在這段關係中無感的一方不能實現自我發展的訴求。追尋完整的自我是戀人間強烈吸引的重要原因,即對方顯露出了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所謂「契合靈魂」,就是指那些擁有自己「影子人格」的人,即擁有彼此長久吸引的品性。
相反,戀愛初期的激情大多來自外表和顯性行為的吸引,當神秘感和新鮮感消退,便會發現種種不合之處,人們常常將其籠統地表述為「性格不合」。
當「無感」成為既定事實,結局或許難以挽回,但妥善處理體現出最後一份道德修為。面對逝去的愛意,雙方都不應該在不清不楚的恨意或困惑中自我懷疑,而是給對方和自己一份合理的交代,無法攜手餘生,至少彼此尊重。
以「無感」告終的感情裡,被分手者常陷入「一無所獲」的失去感中。或許,人們已經習慣認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卻未能認清,長情的陪伴不一定就能得到美好的愛情果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故事在戀愛中只是一個迷思。
或許失去的十年很長,但眼前的人生更久。「無感戀愛」不是人生的最大危機,沒勇氣放棄才是。
而這份對沉沒成本的貪戀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做出錯誤的選擇。在計量付出的青春和情感成本的過程中,人們常忘記及時止損的道理。
在終生伴侶的選擇這件事情上,該向未來看,不必總回首。
「相愛不懼年齡,餘生很長,不必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