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宋某某家庭破裂,留下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和6歲的女兒孤苦伶仃,宋母當時更是生病住進了醫院。
「時間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很多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但當時看到死者的那一瞬間,我還是嚇了一跳。」當年在刑警隊工作多年的原技術員陳國紅回憶道:「我到現在還能記得起受害人面部受損嚴重,血肉模糊的慘不忍睹畫面。」
案件發生後,桐廬警方經過大量的走訪調查,運用當時最有效的痕跡鑑定、警犬追蹤等刑事偵查手段都無法明確犯罪嫌疑人身份。專案組民警又從宋某某的社會關係入手,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試圖尋找犯罪嫌疑人的蛛絲馬跡,但在那個通訊和交通都不發達的年代,加上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手段,最終一無所獲,案件偵查工作無法繼續深入。
「已經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有三年就要退休了,這個案件能不能在我退休前破掉,一直是我心中放不下的牽掛啊,現在好了,我終於可以安心退休了!」參與案件偵辦的原刑警隊技術員姚群在獲悉案件偵破後長籲一口氣。
雖然多年來,案件沒有突破性進展,但桐廬公安對案件證據的收集、物證的檢驗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隨著刑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民警每年都會運用最新的技術對該案的所有物證進行重新檢驗,2017年9月,技術民警再次對案件卷宗,原始現場勘驗筆錄、屍體解剖報告、現場照片等進行梳理,並對該案現有物證進行梳理、拍照,分類包裝,重新登記等,整理出符合現在技術檢驗標準的物證27件,以及當時提取的記錄5份。同時,逐一走訪當年的相關證人、家屬以及原專案組民警20餘人次,其中離退休民警13名,廣泛收集案發初期的信息資料,還多次到市公安局和縣公安局物證保管室,對案件現場物證開展梳理和既往溯源工作,最大限度還原案件發生的始末及當年偵辦的過程。
隨著刑事科學技術新手段不斷發展,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刑事科學技術室從2019年開始再次對本案物證進行攻堅,由於檢材歷經年數長,已有不同程度的腐敗或黴變,檢驗條件困難,檢出希望渺茫。但技術民警打破常規傳統的提取方法,不斷嘗試新方法,反覆提取檢驗,確保不遺漏任何一處斑跡。
2020年1月10日,通過長達一年的時間的攻堅,沉寂了26年的物證「開口說話」:在死者被害時所穿的衣服上檢出一名男性DNA分型,並成功比中桐廬籍前科人員周某某。技術民警立即固定實驗方法,分別在1月13日、1月19日再次獲得實驗成功,在其他物證上共六處斑跡均檢出了周某某的DNA分型。
得知這個消息後,大家心頭的石頭終於落地。而在這背後,是全體技術民警通過整整1年的日夜攻堅,通過提取檢驗155處部位物證,經過417次失敗實驗後得到的回報。
隨即,桐廬警方立即成立了由副縣長、公安局長徐曉東為組長的「1994.5.28」命案積案專案組,全力以赴開展案件偵破工作。
為了掌握更詳細的案發初期情況,兩次召開老民警座談會,邀請了當年的分管局領導、刑偵大隊大隊長、辦案民警、法醫檢驗民警等所有參與偵辦案件的人員座談,得到了當年辦案人員提供的偵辦筆記資料。
2020年12月17日,犯罪嫌疑人周某某被武裝押解回桐,此時真正的較量開始了。周某某有多次前科劣跡,善於偽裝,心理素質好,面對民警訊問百般抵賴、矢口否認,雙方進入了僵持階段。專案組民警不斷調整審訊思路和策略,周某某的心理防線被逐漸突破。12月20日18時,經過十幾輪「鬥智鬥勇」的較量後,周某某終於開口交代,如實供述了1994年在楊梅山上殺害宋某某的犯罪事實。
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警方希望當年知情的廣大市民朋友積極向公安機關反映情況。
首席記者 蔣大偉
通訊員 鍾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