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2017年12月19日深夜。紐約。嘉程資本創始人李黎在經歷長途飛行後身體睏倦,但她沒有待在房間,而是一直坐在酒店大堂,似乎在等待什麼人。
凌晨4點多,李黎突然起身迎向門口,樂信CEO肖文杰和同事走進酒店與她匯合。幾個小時前,肖文杰和他的團隊剛結束在舊金山的路演。而一天後,肖文杰將帶著他的團隊和他的投資人們,去納斯達克敲鐘。
上市前的20多天,是肖文杰記憶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原本推進順利的上市進程,最後關頭卻遭遇了極大困難。
國內密集發布的監管文件讓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疑慮重重。此前登陸美股的幾家中國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公司股價紛紛大幅下挫,又進一步加重了這種不信任,整個Fintech行業的上市進程幾乎全部凍結。樂信也受到影響,部分投行都一度打算推遲樂信上市的case,已經開始悄悄安排休假事宜。
此時的樂信,箭在弦上,所有人都盯著他們,猜測他們是否會就此打道回府。
肖文杰沒有放棄。他帶著團隊沒日沒夜地工作了三周,按照新規的條款把業務和法規的合規審查重新做了一次後,12月21日上午9點,樂信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當日股價最高漲幅一度達到65%。
「這是他一個人的戰爭。」回憶起那段時間,李黎如此評價,「全世界都不信任他們,但肖文杰做到了。」
上市
樂信刷新了納斯達克的一項紀錄。12月21日的掛牌時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沒有一家上市的時間會在一年中的那麼晚。
「我沒記錯的話,歷史上有一個公司是在12月18日。我估計未來若干年之內,也沒有人能夠打破我們這個新記錄。」坐在《財經天下》周刊對面的肖文杰,第一次對媒體談起樂信上市前的真實情形。他語氣輕鬆,但並未掩飾當時的緊急狀況。
▲樂信CEO肖文杰。
之所以很少有公司選擇12月中下旬在美國上市,是因為聖誕節和新年時間臨近,不僅美股有休市日,美國也實際上進入假期時段。再除去周末,實際剩下的時間十分緊張。但對樂信來說,箭在弦上,新年前敲鐘上市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樂信上市的12月21日是星期四,再往後就是周末和聖誕節,中間只隔了周五一個交易日。「一天都不能晚。晚一天,所有人就都放假了。」
原定的時間並沒有這麼緊張。11月14日,樂信集團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了招股書,擬融資5億美元,承銷商為高盛、美銀美林、德銀以及華興資本。按照當時的時間表,樂信應該在12月8日正式掛牌上市。
但新的監管政策來了。12月1日晚間,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開始對網絡小額借貸進行清理整頓,現金貸行業一時風聲鶴唳。
樂信陷入了尷尬。此時,樂信是國內頭部Fintech公司中,唯一一家即將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司。儘管在國內看來,主營分期購物的樂信並不屬於監管對現金貸「無消費場景、無特定用途」的定義,也不是監管整頓的真正目標,但美國資本市場顯然對此並沒有足夠了解。
肖文杰不得不做更多的工作來證明樂信的合規性,說服美國投資者們。12月14日,樂信更新招股書,將上市時間推遲到12月21日,並將融資金額縮減至1.2億美元。
整個行業都在看著樂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自不同方面的三重問題就像三座大山,橫亙在他們面前。
第一,2017年是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上市潮,但包括趣店、和信貸、拍拍貸、融360在內的幾家公司,密集登陸美股後股價均大幅下跌。部分美國投資者開始喪失對中概股的信心,甚至形成一個共識:買中國的FinTech公司會虧得血本無歸。
第二,美國的投資人基本從聖誕節開始就進入放假模式,時間異常緊迫。去年美股市場走勢大好,基金們都賺了很多錢,獎金基本到手。多數基金已準備封倉,誰都不願意冒著影響業績的風險,再去買一支處於政策變動中的新股。
第三,中國的監管政策剛剛出臺,嚴厲程度堪稱史上之最。對於大洋彼岸的美國投資者來說,理解這些政策並不容易。他們既不是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用戶,又面臨兩國之間法律和文化的差異。無論是從產品層面還是政策層面,說服他們都需要時間。
「真的太難了,遠超出我們想像,太多東西不可預測,到最後所有人都不相信還能往前走。有些投行都放棄了在當年完成這個項目,他們很多人已經不工作了,並且開始安排休假的流程。」肖文杰說。
有人建議肖文杰等等看。但他很清楚,如果拖到新年後,出年報的時間就要等到3月以後。因為審計等一系列影響,上市時間可能要等到3月以後。這樣的時間跨度,會佔用公司大量資源並讓整件事變得更不可控。
推遲上市的這段時間,肖文杰在香港和深圳來回跑,一邊與投行反覆溝通,一邊回公司開會。「一天晚上跟我們CFO曾巖和資本市場的同事在香港,拿著投行列的單子,excel上一條一條,都是很小的字。下一周我們必須完成的工作有幾百條。」這是他們那段時間的工作常態。
▲樂信CFO曾巖。
在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歷史上,這幾乎是政策條款最細緻的一次。投行和律師按照新的規則重新梳理了合規和法律方面的檢查,樂信內部則要按照檢查結果一條條去做修改。
除了重新完成一次業務和法律上的合規審查外,肖文杰和他的團隊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路演。反覆去向投資人解釋和證明樂信的合規。直到上市前一天,他們還在紐約見了7家機構,並且收到了一個大訂單。而當天凌晨4點鐘,他們才結束舊金山的路演,到達紐約的酒店。
「三周的時間,每天七八個會。」政策的未知性和上市時間的緊迫感,讓肖文杰異常焦慮。好在不時會有關係不錯的投資人來找他吃飯,算是一點難得的休息時間。
事後他才知道,李黎私下拉了一個小群,催著和肖文杰相熟的投資人們輪流來陪他吃飯,喝酒擼串,怕他心理壓力過大會出問題。當時,李黎已經從險峰長青離職,創辦了嘉程資本。京東集團投資副總裁常斌和肖文杰吃完飯,還調皮地拍個照片給她,說「黎姐,你交代的任務完成了」。
在美國路演的那幾天,肖文杰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以至於在納斯達克敲鐘的時候,他已經不太激動了,「只想趕緊敲完趕緊回來,實在太累了。說實話,11月份做試水路演時參觀交易所,看別人敲鐘倒計時的時候,都比我自己敲鐘興奮。那家美國汽車類服務的公司倒計時的時候,我比他們還激動。」
一切都是值得的。上市後樂信股價表現不錯。相比9美元的發行價,如今股價已經翻番。「負責樂信項目的投行團隊一戰成名。對上市輔導和承銷商來說,市場好的時候把項目做出去不算能力,市場壞的時候能把項目做成功才是真正的考驗。」樂信CFO曾巖說。
事實上,樂信最終能夠按照計劃登陸納斯達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業務本身已經在穩定合規的框架之內。招股書顯示,樂信整體實際年化利率為25.3%,所有產品及服務的分期年化利率均在36%以下。
上市第二天,肖文杰就返回了深圳,在飛機上結結實實睡了一覺。最大的考驗過去了,但連續多日的高壓和疲憊,還是讓他生了場病。
李黎覺得,有些時候肖文杰挺像劉強東的,別人都不看好的一個事情,他們認準了就能堅持。樂信上市前的情形,有點像當年劉強東自建物流的時候。劉強東見了幾百個基金也沒融到錢,急得長了一撮白頭髮。「全世界都充滿懷疑時,他們最終證明了自己。」
創業
對肖文杰來說,2013年是一個寫在計劃表上的時間。5年前進入騰訊時,他就做好了規劃:給自己5年的時間學習,30歲時創業。
離職前,肖文杰的最後一個title是財付通產品總監。正式創業前,他用了將近1年的時間推演了各種創業方向,最終選定了分期購物這個賽道。
2013年夏天,當時還在險峰華興擔任管理合伙人的李黎聽朋友說,肖文杰有創業的想法,要做一個消費金融的事。李黎第二天中午就飛到深圳,和肖文杰聊了一下午。當天晚上又見了肖文杰的團隊,其中就有現在樂信的風控研發部總經理小T和平臺業務部總經理KK。
「他想法很清楚,團隊素質也很好,簡簡單單很陽光。」當天晚上,李黎就出了termsheet,雙方第二天籤了協議,「應該說,我加速了他創業的節奏。」險峰就此成為樂信的第一個天使投資方,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最大的機構股東。
對肖文杰比較了解的人,都對他評價頗高。2007年底,吳毅進入騰訊,出任財付通產品總監,他入職後招聘的第一個產品經理就是肖文杰。吳毅對肖文杰在騰訊時的表現印象深刻。「他不是那種看起來特別聰明的人,但很沉穩,喜歡深度思考,逐漸就成了我團隊裡最強的人。」因此在肖文杰開始準備創業時,吳毅就非常看好。
創業後,肖文杰的睡覺時間比在騰訊時晚了2小時,從午夜12點推遲到凌晨2點。「不是不困,是捨不得睡。」白天在公司裡安排太滿,加完班回到家,睡前的2小時成了唯一屬於自己的時間,「白天想看的東西還在收藏裡,睡覺前打開再看一看。」
和很多公司一樣,樂信創業初期條件艱苦。為了省錢,第一個辦公室選了比較老舊的物業,每天下午6點,大樓的空調系統就會關閉。深圳的夏天潮溼悶熱,肖文杰和團隊每天都得在堪比桑拿房的辦公室裡,汗如雨下地加班到晚上九十點鐘。
▲樂信前臺照片。
如今回想起那段時間,肖文杰倒不覺得當時有多苦。「創業嘛,誰不難,很多事情過去就過去了,經常回憶只會自己感動自己。我們江西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勤勞,比較有韌性。」
對於肖文杰的「有韌性」,樂信首席風控官劉華年深有感觸。事實上,在加入樂信之前,他也曾考慮過分期購物這個創業方向,跟很多朋友都聊過,但最後不了了之。「憑心而論,如果我跟他同時開始搞這個市場,我覺得我搞不過他。」
在對產品的要求上,肖文杰也十分嚴格。他喜歡講一句話:任何事都沒有「沒有解決辦法」這一說,那只是你沒有解決辦法。「原來在騰訊的時候,我總是跟產品經理說,研發告訴你這個不能實現、那個不能實現,都是扯淡的。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實現的,只是還沒有找到最好的答案。」
為了幫助樂信跑得更快,李黎也想了很多辦法。她認為,樂信的團隊在產品體驗和用戶獲取上有很強的能力,這對一個創業公司至關重要,但在電商業務上,她不希望他們在早期太過分心。李黎想起了自己的一段工作經歷:做記者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採訪劉強東的人。
李黎去找了常斌,希望通過他的撮合,達成樂信和京東的一些合作,幫助樂信在電商方面減輕一部分運營負擔。當時常斌已經從今日資本加入到京東,擔任集團投資副總裁。
沒想到,劉強東對樂信很感興趣。雙方迅速達成了業務上的合作。幾年下來,樂信依然是京東的重要分銷商之一,部分長尾商品直接從京東出庫並完成配送。直到現在,劉強東和肖文杰還保持著定期聯繫。
李黎和肖文杰也一直保持著緊密聯繫。相對投資者和創業者的關係,她更願意把自己和肖文杰的關係定位為創業夥伴。每次去深圳,李黎都要去樂信看一看,以至於樂信三分之二的員工她都認識。樂信上市的時候,她可能是現場合影最多的人。
多年的陪跑,讓肖文杰對李黎格外信任。完成從深圳到重慶和武漢市場的拓展後,肖文杰決定開始搭建北京的團隊,城市經理就是李黎幫忙面試的。北京團隊搭起來後,李黎又開始替他面試上海的團隊。每次險峰的投後給肖文杰推薦人選,肖文杰都會說,「黎姐先看吧,她覺得合適再說。」
現在回想起來,肖文杰還是很慶幸,他們沒有跟風去做當時最火的P2P,而是選擇消費金融這個賽道,以及高學歷的年輕人這個用戶群體。「弗裡德曼有一個永久性收入假說,人們的消費不取決於今天的收入,而取決於自己對未來的預期。」
此後的樂信走得穩健而順利。2014年3月,樂信獲經緯中國領投的千萬美元A輪融資;2014年12月,DST領投樂信的1億美元B輪融資;2015年3月,京東集團戰略投資樂信。
進化
實現從0到1的第一步之後,擺在肖文杰和樂信面前的,是更長的創業之路。
第一件事是吸引人才。
2014年12月,平安私人銀行浙江省總經理劉華年在機場接到了經緯投後的電話,對方邀請他加入一家創業公司,負責風控管理。2015年1月,劉華年第一次見到肖文杰,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是希望我去幫你站個臺融資呢,還是真的希望我把風險的專業度放在公司裡面?」
3個月後,劉華年拒絕了幾家網貸公司希望他出任CEO的邀請,正式加入樂信出任首席風控官,成為樂信引進的第一個外部高管。2015年8月,原騰訊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市場部總經理樂露萍加盟樂信出任COO。
真正被外界視為樂信告別創業公司階段的,則是吳毅的加盟。2016年5月,前微信支付總經理吳毅加入樂信,出任總裁職位。當時,微信支付已經和支付寶二分天下,是實打實的殺手級產品,並被馬化騰視為騰訊連接線上線下的核心武器。
▲樂信總裁吳毅。
事實上,向前回溯時間線會發現,肖文杰離開騰訊創辦樂信的時間,和吳毅開始做微信支付的時間,幾乎剛好重疊。
2013年8月,拿到險峰投資的肖文杰創辦分期樂(現樂信集團),10月分期樂商城上線;同樣在2013年8月,新上線的微信5.0版本中,「微信支付」功能正式推出,2014年1月微信紅包上線。
分期樂從0到1的2014年和2015年,也是微信支付高速發展的時期。2014年春節,剛剛上線的微信紅包就拿下了一千萬用戶,並且迅速引爆了傳播,甚至被馬雲稱為「偷襲珍珠港」。2015年微信紅包和春晚合作,除夕搖一搖的次數高達100多億。
到了2016年,微信支付達到戰略規模,很多事情開始變成慣性運營,吳毅的「創業」已經獲得成功。在各自忙碌的這兩年多裡,他和肖文杰幾乎每個月都會一起聚聚吃個飯,因此對分期樂的進度並不陌生。這時,肖文杰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在吳毅看來,這是一個合適的時間點。他很清楚,他與肖文杰其實屬於兩種不同的能力模型。創業早期特別需要肖文杰這樣「既能抬起頭又能彎下腰」的人去拓土開疆,他則更適合為中型公司做規範化管理,「如果加入太早,甚至可能成為牽絆」。
再到後來,樂信決定赴美IPO。肖文杰又找來了曾在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和微軟大中華區擔任過財務負責人的曾巖,出任樂信CFO。
2017年,樂信還引入了擁有十二年電商經驗的,原京東集團副總裁劉方來負責分期樂商城的管理工作。以及曾在騰訊、百度、順豐金融負責技術架構的史紅哲任技術副總裁。
回過頭看,樂信的發展過程中,有三個值得注意的決策,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樂信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一是快速完成了早期積累,包括用戶的拓展和資本的屯糧,提前形成了規模化。這使得2015年資本寒冬到來時,他們可以從容應對。一個事實是,不少在2015年後成立的互金公司,發展非常艱難。
二是在2016年開始調整策略,當年的目標就是盈利,並且2017年實現規模化盈利。當時,大多數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還在燒錢買用戶,一心謀求規模增速。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說,從燒錢到盈利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內部的資源、員工的心態都會發生變化。肖文杰需要在樂信的上市計劃之前,度過這個危險期。
他認為,很多網際網路創業公司一直聽的故事是「燒錢到一定規模就上市了」,但實際上,持續虧損並在美國成功上市的公司是極少數的,到今天為止最成功的也只有京東。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對估值的邏輯有很大不同,尤其是中概股去美國,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並不理解你的商業模式。
三是在2017年2月果斷拿掉了試水泛用戶群體的提錢樂項目。這個在很短時間內就做到一個月500萬元利潤的項目,被肖文杰眼都不眨一下地幹掉了。「導向不對,沒什麼好留戀的。」
他解釋說,當時設立提錢樂項目,是想觀察客群是否可以更多元化,於是嘗試在用戶群體方面向下探,向藍領群體開放,結果探到了很多風險。「中國的很多FinTech公司,喜歡跟別人講自己的高活躍率和負債率,以及低壞帳。但他們忽略了,這些數據之間的邏輯是不正常的,背後實際是不斷地借新還舊的行為。我告訴美國投資者,下次別忘了問一個數字,額度使用率。額度使用率一旦很高,就是不斷借新還舊的滾動債務,債務鏈條已經形成了。」
這使得現金貸監管政策出臺後,樂信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形成對比的是,由於很多平臺的用戶債務鏈條斷裂,一些公司的壞帳已經高達30%甚至60%,幾乎要將之前的利潤全部吐出去。
在不斷控制風險的過程中,這個在外界看來打著厚重騰訊烙印的公司,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公司文化。
儘管出身網際網路,肖文杰對風險卻十足敬畏,這也是他當初吸引劉華年加入的原因之一。網際網路團隊和金融團隊融合後,產生了比騰訊更加嚴謹的做事風格。樂信內部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的機制,能夠通過系統化的能力和制度,去控制風險。他舉了一個例子,樂信的新業務熔斷機制。為了控制增速,每個新業務上線之前,都必須先設定上限閾值,觸發閾值後系統會自動熔斷。哪怕業務跑得再好,到了閥值都必須要掐掉。
如今公司上市了,肖文杰的生活卻沒有太大變化,「上市前一個月在公司吃20天盒飯,現在還是一個月吃20天盒飯。」
▲樂信IPO合影。
此前他最擔心的是,上市後團隊的心態會發生變化。很多上市公司老闆都告訴他,上市以後是特別不一樣的事。曾經有一個CEO說,他們的前臺突然之間天降上千萬,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工作了。
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在樂信。他分析,幾種情況可能會導致上市後團隊心態大改。一是公司苦熬太長時間才上市,員工就會抱著套現後退休的想法。二是太快上市,員工對公司沒有感情。
樂信不屬於這兩種。「我們業務的延續性和團隊的穩定性都還不錯。很多人是從騰訊過來的,大家也不是沒見過錢。」
技術
有趣的是,儘管樂信現在是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但與很多創業公司一樣,創業初期的高速發展時,樂信也處於「技術跟著業務跑」的狀態。
技術研發部總經理小T回憶說,2013年五六月份開始籌備分期樂時,一度有強烈的不適應和焦慮感。在騰訊時習以為常的IT支持、伺服器運維、系統架構、後臺開發、測試、數據分析等崗位分工,都變成了自己的工作。很多事情之前從沒做過,只能硬著頭皮去學。
2015年劉華年加入時,風控也是類似的情形。當時,樂信只有兩個風控團隊,一個負責催收,一個負責批單,也沒有任何風控模型,就完全根據規則來做。
「在成熟的網際網路公司,產品和研發的比例一般是1:4以上。而分期樂最初產品和開發的人員配比差不多1:1,可以想像業務研發的壓力。」小T說。
對電商來說,大促是業務必備。早期分期樂商城每次做活動,技術都非常緊張。由於業務發展很快,有限的技術資源需要快速支持業務,就只能把系統架構優化的事情往後放。大促時流量比平時高几十倍,甚至會超過他們購買的帶寬。研發部門只能拼命做擴容和壓力測試來保證系統的穩定,但還是有好幾次沒扛住峰值。
技術資源的緊張,還讓分期樂鬧過一次烏龍。最早時候,商品價格需要運營手動輸入。隨著知名度和用戶量的迅速增長,SKU不斷增加,但運營人員卻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都是一個人幹著好幾個人的活兒。有一次商城做大促,運營不小心把ipad的價格少標了一個0,瞬間就賣出了30多臺。他們只得內部開會討論該怎麼辦,最後還是決定照常發貨。
這些情況如今已經不太可能會出現。
樂信技術副總裁史紅哲稱,以峰值處理為例,他們已經找到了辦法,彈性計算。每次電商大促時,利用雲計算快速擴容。比如大促的前一天擴容到平時的10倍,大促完成以後立刻自動化縮容。既控制了整體成本,又能支撐湧入的流量。
目前樂信處理過的最高峰值,約是每秒1.2萬次的請求和每秒近百筆交易。在細分人群的電商領域,這個規模已經相當驚人。
劉華年加入後,風控也逐漸步入正軌。現在,樂信每隔一個多月至少要上一個新模型,從開發到上線的周期只有兩到三個月。而在此前他所服務的各大傳統金融機構,迭代一個模型至少需要六個月,有時從立項到上線甚至需要一年時間。
▲樂信首席風控官劉華年。
目前,通過鷹眼引擎的智能審批和授信,樂信95%的訂單是自動化處理,2018年,劉華年計劃把這個數字提升到98%或更高。
技術和風控能力提升的同時,樂信的人員規模也在迅速擴張。技術研發部2013年底還只有小T一個人,2015年底就超過了100人。劉華年的風控團隊,也已經擁有50人規模的風險策略團隊、博士團組成的決策科學團隊和百人規模的風險研發團隊,來擔任「風控大腦」的角色。
史紅哲加入樂信後,又在2017年先後成立了AI和區塊鏈實驗室。這兩個前沿領域,樂信都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落地場景。個性化推薦是AI的一個典型應用。2017年8月,分期樂商城上線了第一版商品推薦系統,類似淘寶、京東的「千人千面」。結合用戶的網際網路行為、信貸記錄等,利用點擊率預測等技術,推測用戶對哪些商品更感興趣。這使得分期樂商城的轉化率提升了將近20%。
AI的另一個場景是風控領域,比如反欺詐。樂信平臺金融策略中心欺詐防範組總監Ivy介紹,相比遊戲和支付帳戶,互金帳戶對詐騙團夥的價值更高。不僅可以將帳戶裡的錢轉移走,還可以通過借貸來加槓桿。
出於這個原因,在審批流程已經高度自動化後,樂信依然保留了100人左右的人工審核團隊,負責反欺詐識別。
在劉華年看來,反欺詐是一項需要長期鬥智鬥勇的工作。有時候,他們發現異常用戶後會故意通過,放在關注名單上,從風險測試的角度去觀察其行為和影響力。「現在騙子也越來越智能了,很多團夥背後也有數據支撐」,Ivy哈哈一笑:「正是因為這種持續的道魔角力,我們才能一直有工作啊。」
相對於大多數純金融業務的公司,樂信的電商業務使得他們可以得到用戶的收貨地址。詐騙團夥的地址通常會比較集中,但為了避免被發現,他們會採取各種方式,將同一個地址變成五花八門的寫法。如果用老的算法或者人工去識別,工作量會非常大。但自然語言分析解決了這個問題,訓練好的模型可以自動高效地監測出有欺詐嫌疑的異常地址。
此外,外界不了解的是,目前大火的區塊鏈技術,樂信從2017年6月就已經開始嘗試應用。目前每天會有四五十萬單的交易被記錄在樂信的私鏈上。同時,他們已經開始與合作銀行嘗試對接,希望組成聯盟鏈,將聯合放貸的數據上連結下來,史紅哲希望可以把區塊鏈嘗試用在清結算方面。
未來一年,肖文杰最重要的計劃是和金融機構的合作。一方面將樂信通過消費場景圈定的年輕人群的需求對接給金融機構,同時向機構輸出樂信的金融科技能力:一是電商能力。目前已經有數個銀行的的信用App裡,分期購物是由分期樂商城提供的。二是風控能力,銀行的基因相對不擅長小額的消費貸款,樂信則可以幫助銀行一起制定風控策略,提供反欺詐能力、風控建模、自動化審批能力的輸出。
「其實金融機構和我們合作的效率非常高。有些銀行一個分行就幾個人跟我們對接,一天可以做幾千萬的量,人均產值極高。原來跟我們合作的幾個項目團隊全部都升職了。」
【本文首刊於2018年3月19日出版的第153期《財經天下》周刊】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