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灣體育館的頂棚上懸掛著十面冠軍旗,1999至2012年,主隊上海男排曾十獲全國男排聯賽冠軍。但如今,能否再添一面冠軍旗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2012-13賽季全國男排聯賽第二階段即將收官,衛冕冠軍上海隊二勝四負,僅列第五。而過去五年都躋身聯賽前三的上海女排,已提前無緣四強。
「其實男排從上屆全運會開始就在吃老本了,只不過那時對手也比較弱。現在對手紛紛上來了,而我們還是老樣子。」上海體育職業學院球類運動第一中心主任陳惠民感慨道。眼下的問題在於,上海男女排的老本能吃多久?將來的出路又在哪裡?
隊伍老化 勉力一搏
「這個賽季,將是上海隊最困難的一年。」賽季初,上海男排代理主教練呂寧馨、上海女排主教練張立明不約而同地嘆起了苦經。
以上海男排為例,曾多次入選國家隊的任琦膝蓋有傷,由不滿20歲的童嘉驊擔綱自由人,主力二傳詹國俊在賽季前的美國熱身賽中骨折,35歲的老二傳何炯和陳嘉豪輪流上陣。主力因傷缺陣,削弱了老冠軍的實力。
上海女排亦傷兵滿營,張磊的習慣性抽筋、楊婕的肩傷,肖嫣雯的膝傷,馬蘊雯的腰傷……隊員們常開玩笑說,「把這些傷病部位拼起來,都可以組裝成一個完整的人了。」
大面積傷病,或許是隊伍老化不得不付的一筆代價。
近10年來,上海男排主力陣容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沈瓊、方穎超、崔曉棟、何炯、王之騰、任琦等隊內公認的「老隊員」平均年齡超過30歲,是國內排壇當之無愧的「大哥大」。
老將富於經驗,但缺在體力。在遭遇聯賽兩連敗後,呂寧馨坦言,方穎超、崔曉棟、沈瓊都盡了全力,但無奈「狀態、實力已經不如前兩年」。
隊伍老化、傷病不斷,上海隊仍勉力一搏,但結果並不讓人滿意。
基礎薄弱 難出新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冠軍的沉淪並非一朝一夕。排球人口日漸萎縮,後備人才青黃不接,這在排球界已不再是秘密。
據一位基層排球教練介紹,開展青少年排球運動的區縣,從頂峰時的十餘個萎縮到四個,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浦東新區進才中學、閘北區市北中學、虹口區復興中學和徐匯區市二中學。「初高中七個年級,平均每個年級堅持訓練的排球運動員在25人左右,總人數不到200人。」這位基層教練盤算半天感慨一句:「排球人口實在太少!」
近兩年,為選拔人才、鍛鍊隊伍,上海市體育主管部門恢復了青少年十項系列賽,教育主管部門開設了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排球人口看似有所增加,但質量並不高。在剛剛結束的學生運動會上,參與男排比賽的球隊有七支,但內行一「搭脈」就發現,殿後的三支隊伍「動作太業餘,基本上不會打」。
陳惠民認為,制約排球運動在學校普及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入門難,技術要求高;二是排球屬於團體項目,「不像個體項目,有一兩個人就能布點。」
上述基層教練呼籲,增加青少年排球人口,癥結不在體育,而在教育部門,「我們希望小學、初中發現的好苗子能順利升學,輸送到高中階段,但現在這條路不順暢。」
據了解,該校高中段有30餘名隊員,但對口初中今年只招收了一名排球特長生,「真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了!」老教練疾呼:要改變尷尬現狀,「教練喊破嗓子沒用,還是要看校長、教育局局長!」
基礎薄弱、青黃不接,等到成就「十冠王」的老隊員退役後,上海排球到哪裡去尋找明日希望?
力保全運 難引外援
當上海排球還在吃老本時,其他省市隊已悄然改變。
本賽季,北京男排一口氣引入三名外援,兩名加拿大外援溫特斯、布林克曼曾先後擔任國家隊隊長,德籍球員薩爾瓦多曾參加過多國職業排球聯賽,經驗豐富。在本賽季第一階段兩場京滬對決中,上海隊均以0比3慘敗,其中北京隊外援包攬了球隊半數得分。在女排聯賽中,恆大女排義大利外援科斯特格蘭德、波蘭外援斯科沃隆斯卡也是球隊「當家花旦」。對於遭遇瓶頸的上海排球而言,引援會不會是一條出路呢?
「壓在我們頭上的第一任務就是全運會,我們還是要鍛鍊本土球員。」陳惠民認為,聯賽各隊任務、目標不同,對引援的態度也不一樣,「很多隊全運會沒希望,只能力保聯賽。」
對上海男女排而言,全運會的壓力來得更為真切、現實。在分析全隊近期狀態疲軟原因時,呂寧馨就指出,部分隊員有些問題沒想明白,「想著節省體力,把重點放到今年的全運會上。」而在告別四強後,剛被上海體院錄取的楊婕感慨,「接下來就是全運會了,讀書的事只能暫時擱一擱,等打完全運會再說。」
距離全運會預選賽僅有三個月了。陳惠民透露,從目前狀況看,全運會仍將倚重沈瓊、崔曉棟等老隊員,一是戴卿堯等年輕隊員的實力並不比老隊員高,二是全運會競爭殘酷,需要倚重老隊員的經驗。
對於上海男排的老隊員而言,這是他們第三次出徵全運會。成與敗,勝與負,將直接關係到他們退役後的未來,他們必須背水一戰,但無論結果如何,上海排球都需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從基礎開始,為自己許一個未來。
(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