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一個人這輩子使用最多的兩個證件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現今社會使用最多的證件無非就是身份證和戶口薄。新生的生命要上戶口,逝去的生命要銷戶口,遷徙異地要變動戶口,大到升學、就業、入伍,小到出境旅遊、學習駕駛,生命中幾乎每一件大事,都少不了戶籍和身份證件。因此,辦理戶籍和身份證件業務的戶籍民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人民群眾聯繫最多的警種。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公安分局清真巷派出所戶籍室,因龐大的居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成為城東轄區最繁忙的戶籍室。這個戶籍室每天最少接待辦證和諮詢的群眾就達到80人以上,多的時候超過100人以上。王紅宣就是這個最繁忙戶籍室的一名戶籍民警,她的工作直面群眾,聯繫著千家萬戶,關係到群眾切身利益,她更是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為群眾辦實事,幫助群眾解決眾多難題成為轄區群眾競相稱道的「王阿姨」,同事口中的「王大忙」。
01「辦證找到失散多年的女兒」
有一天,王警官接到一個來自新疆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女孩稱自己86年出生,離開家已經十幾年了,從來沒有辦過身份證也找不到家人,現在想出門辦個事情沒身份證很難,但模糊記得自己小時候是住在西寧市城東地區磨爾園社區周邊。聽到這裡,王警官先安撫這位焦慮的姑娘,詢問女孩姓名和父母姓名以便幫助她找到親屬,但通過女孩提供的姓名信息查詢之後,王警官發現人口庫根本沒有這個人。憑著一股子鑽牛角尖的任性,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她的父母為她辦理身份證。隨後幾天,她走訪磨爾園周邊社區並詢問社區民警,依然毫無收穫,於是她開始四處打聽磨爾園周邊群眾,是否有人家在十幾年前有孩子走失或者失聯,並在有可能的人群中一一打電話聯繫求證。由於時間跨度太長,當事人描述的情況和姓名模糊,使得親人找尋工作很是艱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大量走訪和原始資料比對之後,一條重要的「線索」凸顯在王警官面前,有一戶類似情況住戶於多年前從磨爾園地區整戶遷出,現今原戶口上只有其爺爺的姓名,王警官立即趕到老人家中核實,經過證實後確認就是女孩的父母,第二天年邁的老人專程趕到派出所緊緊握住王紅宣的手,老淚縱橫的說「我以為我這輩子再也見不到我的丫頭了,小的時候出去就再也沒有消息了,感謝王警官找到孩子,過兩天等把孩子接回來我就給孩子落戶口辦證」。
02「我的飯涼了是小事,群眾的心涼了就是大事」
僅2019年,王警官辦理轄區出生落戶360人,死亡銷戶218人,遷入戶口1954人,遷出戶口2153人,變更更正2028人,辦理二代身份證件2980人。她說,每當有便民利民新政策,她都會迫不及待第一時間告訴轄區群眾,發自內心替他們高興。她還要求自己必須要準確落實到位。轄區回族同胞聚集居住,她會耐心細緻了解少數民族風俗人情,群眾的每一件事不僅辦完,還辦的群眾心裡舒服、歡心。她說,按崗位職責我可以完成我的工作任務,但我是直接接觸群眾,不僅要完成工作任務,更要有溫度有感情的完成工作。問起幹了這麼久,有沒有厭煩時,她仰著臉驕傲自豪的說,「我轄區的群眾們可喜歡我啦。」在王警官生病住院期間,來辦事的群眾很關切的詢問王警官怎麼不在,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緊,知道情況的群眾還特意打電話問候王警官。她說:「我不能請假不在單位,我的群眾們會找我,我會感到心慌。」王警官每一天的工作都在細緻耐心的解釋、說明、指導、叮囑中度過,晚上回到家裡,她已經沒有什麼力氣和家人聊天。她打趣的說:「沒有精力孩子和老公說話,要把旺盛的精力留著給辦事群眾……」很多時候,群眾來辦事,早晨沒辦完,下午還得來,為了不讓群眾來回跑,她時常中午加班,不在意佔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在乎自己的午飯早已涼透。她要求自己不能讓群眾等著,要儘量讓他們少跑路少折騰,飯涼了是小事,但是群眾的心涼了就是天大的事。
有一天,一位藏族高齡老人來到派出所,想把房子過戶給子女,但是需要出具老伴死亡證明,年事已高的老人沒能記起去世多年老伴的銷戶時間,能順利為老人了結心事,王警官利用每天下班時間查閱檔案,最終,為老人出具死亡證明,完成老人心願。一次深夜,王警官接到一個電話,就急匆匆穿好衣服打車前往單位,原來是一名學生,第二天著急要去外地看病,沒有身份證,父母萬分焦急,抱著一絲希望給王警官打通電話,最後在王警官的幫助下孩子順利拿到戶籍證明。
03「幹這行心理素質要好」
不管什麼時候,王警官對前來辦事的群眾都是微笑的。她說:「戶籍工作是很接地氣的工作,每一個來辦事的群眾,都有難題要來解決,免不了有情緒。」一次,一位中年女子來到戶籍室辦事,因為不符條件暫時無法辦理,為此,女子非常不滿,情緒激動,破口大罵,指著王警官說要去投訴她,王警官見狀,並沒有生氣,於是她撇開要辦的事情,自然的和這位女子聊起家常來,「姐,您過來辦事的時候路上有沒有堵車啊,我們派出所是不是不好找……」通過王警官的耐心疏導,女子情緒緩有所穩定,王警官藉機耐心為她說明戶籍辦理情況,並給出建議指導,女子很滿意,走之前連聲道歉:「剛才不好意思,其實不是針對你……」
04「爸爸是刑警隊,媽媽是派出所」
「爸爸是刑警隊,媽媽是派出所。」這句話出自王紅宣的孩子。王紅宣的愛人也是一名警察,工作性質決定了生活方式,孩子從小是由她的母親帶大。由於和孩子聚少離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媽媽是幹什麼的,每當小朋友們問起來的時候,孩子總會說這句「我爸爸是刑警隊,我媽媽是派出所」。說到這裡,王紅宣聲音顯得有些哽咽。她說,警察的孩子似乎從小就有過人之處,學會了獨立照顧自己,孩子很小時候就會一個人到外面買飯、一個人在家寫作業、一個人睡覺,非常懂事。
在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清真巷派出所戶籍窗口,總能見到她熱情服務、微笑待人的場景。紮根基層派出所17年,她堅守從警初心,用真情鋪滿戶籍窗口。她說「戶籍窗口是公安機關與人民群眾接觸最直接、關聯最密切的崗位。戶籍警的言行,就是群眾眼中的『公安形象』和『政府表情』」。王紅宣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出自己的青春,用「群眾事就是我的事」的為民情懷抒寫這自己從警路上的愛之讚歌。
戶籍工作看似平凡簡單,想幹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於戶政管理政策條文不僅多而經常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戶籍民警不僅要熟練掌握這些政策法規,還要對派出所轄區情況了如指掌,才能對群眾提問對答如流。為了工作需要,戶籍民警要經常學習和領會新出臺的規章制度,對各種便民服務政策熟記於心,才能服務到位。2016年,鑑於王紅宣在戶籍崗位上作出的突出貢獻,她被西寧市公安局評選為西寧市全市公安機關「人民滿意」十佳戶籍民警稱號。面對火紅的榮譽證書,王紅宣還是一味的謙虛,她說,所有的戶籍民警都是這麼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