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永不抵達的列車》的客觀性

2021-02-19 雷霆領域

No.252 淺談《永不抵達的列車》的客觀性

 

謝師弟邀。

 

《霸王別姬》的編劇蘆葦曾說過,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這句話被柴靜引用,成為鞭策許多記者踏出追尋真相步伐的動力。

 

但是不管記者怎樣努力,都不可能獲得絕對的真實和客觀,一個人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受過的教育,會讓他的主觀意志表現在他寫的新聞裡。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為了避免記者的主觀意志損害新聞稿件的客觀性,在多年的新聞事實踐中,業界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規則和尺度,去限制記者,避免他們信馬由韁,不拘一格,去保護真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儘量做到客觀。

 

今天,一位師弟與我談及了《中國青年報》的一篇特稿,2011年趙涵漠的作品《永不抵達的列車》。

 

對於中國傳媒大學的同學來說,這篇特稿具有特殊的意義。在中國傳媒大學的特稿課上,這篇特稿一定有一席之地,因為這篇特稿講述了震驚全國的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線,是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的死亡。

 

以我個人的觀點,現在的新聞界還遠遠稱不上什麼「禮崩樂壞」,除非找到證據去證明一篇特稿在胡說八道,否則還是認可它的客觀性為妙。當然,現在我們要對這篇特稿進行剖析,自然不能用它本身提供的線索和證據,去搞「循環論證」的把戲。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是6年前的事情,很多人可能已經忘記了當時的具體情況,但是有一句網絡流行語,相信大家還有點印象。那就是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說的「至於你們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言歸正傳,探討中,這篇特稿主要有三個方面被質疑:

 

一、細節過於豐富

  

「人們平靜地坐在時速約為200公裡的D301次列車裡。夜晚已經來臨,有人買了一份包括油燜大蝦和番茄炒蛋的盒飯,有人正在用iPad玩「鬥地主」,還有人喝下了一罐冰鎮的喜力啤酒。」

 

「有人抱怨著還要去溫州乘飛機,這下恐怕要晚點了。但一分鐘後,D3115再次開動。有乘客納悶,『狂風暴雨後的動車這是怎麼了?爬得比蝸牛還慢』。將要在溫州下車的旅客,開始起身收拾行李,畢竟,這裡離家只有20分鐘了。」

 

這些生動的細節令人懷疑是來自記者的主觀臆測。但是當我們回顧事件,會發現這並不違背邏輯。當時車上有1000多人(D3115次1072人,D301次558人),死亡人數是40人(儘管有人提出懷疑,但是在缺乏佐證的情況下,應當也必須對官方數據表示信任。)具體而言,「事故造成D3115次列車第15、16位車輛脫軌,D301次列車第1至5位車輛脫軌」

 

憑藉常識可以知道,動車二等車廂100個座位,一等車廂座位少一些,但至少也有五六十人。把死亡人數分散在七節車廂,即使並不平均,也可以想見,並不會出現「某一節車廂旅客全部死亡」的情況,通過對他們的採訪,拼湊起事故發生前的現場,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至於「一分鐘後,D3115再次開動」,很可能來自對乘客的採訪。儘管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在用計時工具進行精確計算(按照常理,也沒有那個必要),但是在經歷者超過千人的重大事故中,在這件事上進行撒謊是毫無意義的,而且也不可能不被戳穿。

 

如果要咬文嚼字的話,可以問:「萬一他們都記錯了呢?」「萬一是兩分鐘後而不是一分鐘後呢?」如此看來,為了語言的嚴謹性,把「一分鐘後」改為「大約一分鐘後」似乎就更加精確。但是現在的寫法也並不違背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的要求。

 

另外一個被質疑的地方是死者生前發的簡訊:「朱平也給室友發了條『炫耀』簡訊:馬上就要「飛馳」回家了,在動車上,就連筆記本電腦的速度也變快了,這次開機僅僅用了38秒。」

 

顯然筆記本電腦的開機速度和在汽車上、動車上還是學校宿舍裡沒有什麼關聯(如果涉及溫度變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此處略)。有人懷疑這條簡訊的文風過於書面,但是我想,一個大學生說出這樣的話,是很正常的,並無不妥。在消息源明確的情況下(「朱平的室友」,已經是非常明確的消息源了,不需要吹毛求疵,具體到是哪一位室友)如果沒有反證,那麼可以認定這就是朱平的簡訊內容。當然,也有可能是簡訊說了很多,記者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或者記者並沒有直接看到簡訊內容,而是通過朱平同學的轉述得知。這兩種情況都是可以接受的。即使特稿中的用詞和實際上朱平的用詞有所出入,只要不違背原意,就無傷大雅。

 

二、過度推斷

 

這篇特稿中被指責「過度推斷」的有以下幾處:

 

「同時,這個世界失去了朱平和陸海天的消息。」

 

「似乎不會再有別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輛永不能抵達的列車上,重傷的朱平用盡力氣留給等待她的母親的最後一點訊息。」

 

這兩條信息顯然不是能夠通過採訪得知的。而且用詞比較抒情,似乎有損客觀性。但是仔細推敲,這是說得過去的。從事故發生到朱平、陸海天被發現並送往醫院,他們都沒有向外界傳遞出什麼訊息(除了那個電話),不管他們是昏迷失去意識,還是重傷無力求援,都符合特搞文字描述的狀況。

 

至於另一個推斷,也就是全文的最後一句,在我看來,加上「似乎不會再有別的可能了」,正是為了保證客觀性。儘管這一個段落的寫作體現了記者選材的「主觀意志」,但是畢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的可能性(萬一是她胳膊不小心碰到手機屏幕撥打的電話呢?雖然概率很小,但畢竟也有可能。)

 

我還想說明的一點是,在特稿中有限度地使用一些抒情性的文字,即使略微犧牲了客觀性(也就是說,讓文章染上更濃重的記者的主觀色彩),是可以接受的。關於這一點,最著名的是可能就是《凱利太太的妖怪》這篇醫療特稿中對疾病的比喻。再舉幾例:

 

《華爾街日報》特稿《被排斥的優等生》:

 

歐克塔威爾回家來,收藏起周末的衣服。她將和她已有3個孩子的2l歲的姐姐同室而居,就在她走出家門時,林戈夫人叫道:「孩子,你還是個處女嗎?」

 

女兒應聲道:「是的,媽媽」,便消失在一片由快要塞破的「垃圾桶」和廢棄的汽車所構成的風景中。

 

《中國青年報》特稿《北京最後的糞桶》:

 

他們忍受著,忍受著生活上的窘迫、工作中的重負和心靈上的委屈。因為他們雖然還背著時傳祥的糞桶,而時傳祥的時代氛圍已不會再現。他們也許是糞桶最後的北京傳人了。可他們挺直了腰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早在26年前,他們就開始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國家分擔災難,分擔憂愁,分擔痛苦。這是這一代人獨有的活法兒。

 

《時尚先生》特稿《馬航MH370失聯兩周年:最危險的搜尋仍在繼續》:

 

讓我們祈禱。翻開書到任何一頁。是的,正是在你前方座位口袋那本油膩膩的機上讀物。欣賞地中海無邊無際的藍色。考慮到蒙古徒步旅行,在蒙古包住上一夜。花一點時間在拼圖頁圈出諸神的名字。

 

總之,很高興自己在畢業之前,還能發揮一點餘熱,簡單地做做案例分析,證明一下本科四年並非虛度。從社會的角度說,很高興還有人在關注這些重要的「細枝末節」。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相關焦點

  • 巨曜MEi創富列車抵達首都
    巨曜MEi編號806 最棒的消費資本創富列車,抵達了首都 Setia City Convention Center。
  • 薦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 生命是輛永不停靠的列車
    生命像輛永不停靠的列車,只要不手動拉閘,便無法預知列車終於何時何處。深見洋貴(瑛太飾)與遠山雙葉(滿島光飾)那麼,這一切還有希望嗎?
  • ToNick丨有一輛列車永不停站
    有一輛列車,永不停站若倦了,累了,便慢下來然後蓄力,再全速進發ToNick「不停站」2018廣東巡演主題單曲
  • 極寒末日最後的人類只能生存在一趟永不停歇的列車上:雪國列車 免費在線觀看
    雪國列車 (2013)導演: 奉俊昊編劇: 奉俊昊 / 凱利·瑪斯特森 / 雅克·羅布 / 班傑明·羅格朗 / 讓-馬克·
  • 永不停歇的列車,將國產獨立遊戲帶往何方?
    《雪國列車》中列車曾穿行於凜冽的風雪中,見證人性,永不停歇。阿加莎筆下的列車也曾讓罪惡的靈魂得到審判,乘客們試著用謊言偵探,瞞天過海。《神海2》裡那列最具傳奇色彩的列車將德雷克帶向未知的國度,成為震撼無數人的經典橋段。而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列行進在像素世界裡的神秘火車,雖然相比於前輩而言它顯得並不起眼,但它的故事依舊值得一聽。
  • 《最後的棒棒》:何為紀錄片客觀性
    而在隨後面對記者提出的『紀錄片的客觀性』問題上,導演何苦坦言道:「片子還沒推出時沒人知道我這樣做,最起碼媒體的人都不知道我在用這種方式做這樣一個作品。作品完成之後,第一時間也沒有找專家學者去把關,因為我知道拍一部片子一定是要拍給最普通的觀眾看。
  • 回憶,讓熱情永不到站 Lu1 x Cee"午夜列車上的告別廈門站
    ///////2016年初///////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改、推翻與重來後專輯進入製作尾聲專輯定名為《午夜列車上的告別》(《Farewell on a Midnight Train》)Lu1和Cee他們說這是一張關於回憶的專輯關於2016年對2008年的回憶關於2008年對2008年以前的回憶 這也是一列載滿回憶的列車穿梭在LA與上海兩個時空記錄了兩個熱愛生活、熱愛hip-hop的男孩各自經歷的
  • 探訪開往「北極」的「雪國列車」
    2021年1月6日,旅客在哈爾濱站登上K7039次列車。繁星裝點夜空,白雪覆蓋林海。傍晚,K7039次列車沿鐵軌呼嘯而過,從哈爾濱始發,駛過1223公裡路程,16小時20分鐘後抵達漠河。挑戰極寒是這趟「雪國列車」最鮮明的特徵。
  • 發車,抵達!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今天(12月27日) 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 △京雄城際鐵路首發列車從雄安站發車 北京西站到雄安新區
  • 蘭客列車上演「愛心接力」
    蘭客列車上演「愛心接力」  一名重病幼兒隨時有生命危險,乘務人員及旅客傾力救助平安到站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訊(通訊員張若虛 首席記者劉健)列車上一名一歲零六個月的兒童身患重病情急之下,列車與前方到站取得聯繫,運來醫用氧氣罐;通過廣播,旅客中兩名醫務工作者投身愛心救治……最終,多方幫助之下,患兒得以平安到站。這是5月24日發生在蘭州客運段北京西—蘭州T75次列車上感人的一幕。  5月24日,該趟T75次列車從北京西站開車後,列車長李曉峰在查驗車票時,發現一對夫婦神色焦急,懷裡還有一名幼兒啼哭不止。
  • 新華社記者走極寒|探訪開往「北極」的「雪國列車」
    傍晚,K7039次列車沿鐵軌呼嘯而過,從哈爾濱始發,駛過1223公裡路程,16小時20分鐘後抵達漠河。漠河市位於中國最北端,有「神州北極」之稱,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去體驗極寒。車外是零下30-40攝氏度的極寒低溫,車內是20多攝氏度的洋洋暖意。挑戰極寒是這趟「雪國列車」最鮮明的特徵。↑ 2021年1月7日,在漠河站,旅客在下車後拍照。
  • 回憶,讓熱情永不到站——Lu1 x Cee"午夜列車上的告別"全面上線
    ///////2016年初///////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改、推翻與重來後專輯進入製作尾聲專輯定名為《午夜列車上的告別》(《Farewell on a Midnight Train》)Lu1和Cee他們說這是一張關於回憶的專輯關於2016年對2008年的回憶關於2008年對2008年以前的回憶 這也是一列載滿回憶的列車穿梭在LA與上海兩個時空記錄了兩個熱愛生活、熱愛hip-hop的男孩各自經歷的
  • 韓國最長重載列車VS中國最長重載列車,看看差距有多大?
    近日,韓國掌握了超長貨物列車的核心技術「分散重連無線控制」系統。此前,「分散重連無線控制」系統只被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掌握。現在,韓國也進入到超長重載列車的時代。▲上圖為5月17日,全長1.2公裡(80節)的韓國最長貨物列車在釜山新港站和進禮站區間試運行。近日試運行比較順利。韓國的「分散重連無線控制」系統,由韓國鐵道公社和鐵道技術研究院、現代Rotem合作開發。
  • 午夜列車!當你在春運列車上熟睡後,你可知道發生了些什麼?
    當你在列車上熟睡,你可知道你錯過了些什麼?小編就帶你去看看,午夜列車上發生了什麼……22點整夜色深重,列車廣播響起:「乘務員熄燈,下面進入夜間作業」。旅客們都回到了自己的鋪位,準備進入夢鄉。對於呼和浩特客運段包大車隊的白宇來說,這趟列車有別於以往。
  • 義大利「幽靈列車」真的存在嗎?——破解薩內蒂列車之謎
    摘要:人們將時隱時現的列車稱作「幽靈列車」。關於「幽靈列車」有很多傳說,其中最出名的要數1911年在義大利的薩內蒂列車神秘失蹤後又在世界各地多次現身。那麼這趟「幽靈列車」真的存在嗎?它又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 《雪國列車》中的列車是什麼?為何會永動?
    《雪國列車》為什麼不是&34;呢在影片中,列車本身的確是一座城堡,一座安上了輪子疾馳的城堡,一座必須永不停歇的城堡,一座一旦失去動力將萬劫不復的城堡,影片中疾馳的列車正是當下每個發展著並高速&34;運作著的霸權主義國家的縮影,而列車上透過車廂分節而展示出的分級社會裡(暗喻作者要抨擊的當下社會)極端露骨的現狀,揭示了文明背後一個殘酷的的寄生元素,底層人民為求生不擇手段,享樂者的麻木及揮霍無度,頂端勢力的強權鎮壓,更是這樣的專制統治國家的組成
  • 太倉站、太倉南站經停列車時刻表!
    近日,小編從上海鐵路局蘇州站了解到太倉站和太倉南站經停列車相關情況,特此奉上具體時刻表,趕緊收藏起來吧!太倉站經停列車時刻表往南通方向太倉站經停列車時刻表往上海方向太倉南站經停列車時刻表往南通方向太倉南站經停列車時刻表往上海方向據了解,太倉站經停列車38.5對,太倉南站經停11對,我市兩個站點之間約9分鐘,太倉至上海約半個小時。
  • 直擊:停靠在北京站的朝鮮列車
    中國人愛熱鬧,旅途中尤其如此,K27/28次列車尤其受追捧。這趟車是從北京到平壤的國際列車,也是首趟國際聯運列車,最初開通於1954年的5月21日,車次為13/14次直通旅客快車,從北京到丹東。當時丹東還叫安東。
  • 穿行大興安嶺的「雪國列車」
    新華社哈爾濱12月27日電題:穿行大興安嶺的「雪國列車」新華社記者王君寶、孫曉宇、黃騰茫茫林海,白雪皚皚。24日傍晚從哈爾濱始發的K7039次旅客列車,次日上午抵達漠河站。穿行大興安嶺的「雪國列車」,成為遊客們前往漠河市的重要選擇。「由於漠河市特殊的吸引力,這趟車乘客一直很多,載著700多人在極寒條件下運行,保溫很重要。」K7039次列車長劉建波和他的同事採取了許多保溫辦法。25日凌晨1點,在發電車廂,乘務員李雲強彎腰拿著手電筒,在機器轟鳴聲中查看發電機運行情況。
  • 震驚世界的中俄列車大劫案
    可就在1993年1月的那個冬天,乘坐這趟國際列車的乘客抵達莫斯科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場噩夢般的經歷。上世紀90年代初,中俄貿易日趨頻繁,俄羅斯的輕工業並不發達,而中國的輕工業商品賣到俄羅斯,常常能獲得高額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