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電影本身,還原真實劇情,大家好,我是小雲
今天給大家解析一部中國公路片《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他是中國公路片中第一部取得成功商業成功的電影。甚至有人說他是『開山之作』。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聚焦於小人物。披著喜劇的外衣,卻道盡世間的辛酸與無奈。直擊人心。電影集齊了趙本山。郭德綱。宋丹丹。等喜劇演員。並有胡軍廖凡。夏雨等。影帝的友情客十幾年過去。如今回看的時候,發現它依然不過時。甚至可以說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
落葉歸根是由張揚執導。趙本山主演的公路片。影片曾獲獎第44屆臺灣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以及第57屆柏林電影節獨立影評人最佳電影獎。而主角趙本山也憑藉著在影片中的出色發揮。獲得了第4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導演張揚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如果按代際算,是中國的第六代導演。他的首部電影《愛情麻辣燙》。曾獲得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座獎。此外他還執導過《洗澡》《昨天》《無人駕駛》以及《飛越老人院》《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等多部劇情片。當然,有人了解這位導演是通過一些其他的新聞,在這裡,我們暫不討論導演的私人生活,僅僅只說和這部電影相關的事情。
在大家印象中,趙本山是一個小品演員,他於1990年首次登上春晚舞臺,並連續15年獲得春晚小品類節目一等獎,有著豐富的小品演繹經歷。但他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小品演員,在影視劇方面,他頗有建樹,1999年由趙本山個人投資主演的電影《男婦女主任》,獲得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而他本人也借著出色的表演,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六歲時,因為母親病逝,父親遠走他鄉,趙本山開始跟著二叔學藝,吃了很多苦頭,所以他很能理解底層人民的生活,而這也是他在<落葉歸根>中表演如此自然的原因。
除了趙本山之外,影片的配角陣容也非常強大,比如有情劫匪郭德綱,柔情硬漢胡軍,寂寞老人午馬,騎行西藏的夏雨,拾荒婦女宋丹丹,愛妻養蜂人郭濤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其實,影片中還有一位扮演屍體的演員叫洪啟文,他並非科班出身,原本是一個影視服務公司的司機,但他表演的非常敬業,演出了屍體的那種僵硬感,而他自己還因為參演此片和趙本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影片的配樂聽著很舒服。不搶又足夠的渲染了情緒,他們由竇鵬創作,中國愛樂樂團演奏,說起竇鵬。他是竇唯的堂弟。16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後來從事音樂人工作。也寫電影的配樂,他曾擔任《老炮兒》的作曲。並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提名,而著名的動畫《大魚海棠》也是由他編曲。
雖然很多觀眾會覺得影片的故事相當離奇。但它其實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現實中的二人真名叫李邵和左家兵,由於左家兵患有高血壓。在喝酒時突然暈倒。形成腦溢血並因此死亡。當天夜裡。李邵和幾個工頭將左家兵假扮成酒鬼。坐火車來到廣州換乘。但到了廣州後,被站臺的保安攔住了。於是幾人決定改乘汽車。只不過第二天李邵等人在打包屍體時,被巡警發現。並通知了左家兵家屬。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當然。電影對於這段故事做了許多戲劇化的改編。讓它變得更加豐滿曲折。但人物刻畫與中國傳統樸素道德的故事內核仍然是保留的。說兩個大家一般不知道的地方。影片裡老趙和獻血女人表演的雙簧。其實是還原的98年趙本山和潘長江的<村長講話>。不過把潘長江換成了宋丹丹。影片原本的名字叫做《落葉》。趙本山聽後,把它改成了《落葉歸根》。他這樣一改。讓一種有點『輕』的帶給人低落情緒感覺的標題。突然變得很有哲學味。含義也很厚重深遠。
影片中老趙用力推輪胎的鏡頭非常有趣。給人印象很深。但這段鏡頭的拍攝並沒有想像中那樣輕鬆。據說,導演在拍攝輪胎戲時反覆了多次。甚至演員洪啟文到最後都吐了。不過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演員的敬業。一般來說,拍攝這種看不到臉的鏡頭時,只需要弄個道具就行了。但導演並沒有這樣做。而這可能是因為人的重量是會體現在推輪胎的這個過程中的。如果用了假人,反而會達不到『很難推動』的感覺。儘管拍攝的代價很大。但就最後的效果來說,的確是非常值得的。
在評論開始的時候有說過。這部電影是公路片。許多觀眾不太理解什麼是公路片。一般來說,公路篇主要是講人在一段旅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最後得到成長,或者悟出了某個道理。起初公路片產生於美國。一般是與汽車,公路等元素相掛鈎。多半由好萊塢青年導演執導,反映年輕人失落,孤獨等心理,到了後來,公路片逐漸雜糅了更多元素。結構模式也變得更加多樣。比如伊斯特伍德執導的《完美的世界》就是這樣的影片。它裡面有一段人坐在車頂上大喊的鏡頭,和老劉的這一段頗有幾分類似。
在《落葉歸根》這部影片中,導演運用了很多大遠景。看片子的時候好像在中國旅遊一樣。而且,影片的畫面非常乾淨。前半段輕鬆的公路旅行。很像《菊次郎的夏天》讓人心情愉悅。比如推輪胎這裡。養蜂人這裡。遇見騎自行車去西藏的年輕人這裡。除了畫面外,本片和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還有一些感覺非常類似。那就是用畫面而不是臺詞來搞笑。直接給觀眾呈現荒誕結果的北野武式的幽默,比如推輪胎滾下深坑的橋段。另外。這種風格還喜歡用美麗的風景搭配上比較悲慘的故事。所以雖然氣氛詼諧,有種黑色幽默感。但笑的時候又隱約感覺有點心疼。
在影片中。本山大叔的演技非常自然。和他平時在小品舞臺上的誇張表演不太一樣。而這是因為,影視劇的表演方法和舞臺劇的表演不同。影視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可以通過鏡頭語言來傳達和加強。所以演員不用以超過生活的方式來誇張表演。而很多舞臺演員沒意識到。所以他們轉電影時常有『過分表演』的毛病。趙本山就很了解兩種表演的差異。在鏡頭面前。他的表演一點都不過火。
影片中本山叔躺在為了朋友刨的土坑中。看著天空。發出一句『這裡實在是太舒服了』的感慨時。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沒有將老趙刻畫成一個讓常人望而卻步的好人形象。他就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個善良農民。有生存技巧。也會軟弱。但卻很有底線。具有責任感。比如,老趙為了隱瞞朋友的死亡,看起來『欺騙』了幫助他的拖拉機司機。但他給了司機50塊錢去掛號。而不是十塊。雖然在那個時候掛號十塊錢應該肯定夠了,但他是用這50付了車錢。司機能找40。而且沒人看病掛號費還能退。
在旅途中。老趙遇到了許多困境。比如旁人的敲詐,同車的旅客過河拆橋把他趕下汽車等。讓人憤憤不平,如果換做別人,可能會用有效卻有失道德的方法來解決,然而老趙並不是不知道這些方法,只是他不願意這樣去做,他不願意麻煩別人,因為知道『每個人都不容易』,所以他請人幫忙的時候,都會很小心,比如他發現胡軍有了新的目標地後,就沒有讓他送自己到目的地,而是自己下車一個人走,這也正體現了一種中國人的樸素道德倫理。
除此之外,影片對社會中各種現象以及眾生百態的塑造,也是非常出彩,比如,打劫的黑社會聽了老趙的故事,會欽佩他為人重情義,並把搶來的錢財拱手相讓,而為女孩開了三十萬公裡的貨車司機,在老趙沒錢的時候也願意帶他一程,還有孤苦伶仃的老人,騎自行車去西藏的少年,拾荒女人,深愛妻子的養蜂人,開發廊的東北小妹和那個喜歡她的警察等,他們都是在老趙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了幫助的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和老趙一樣,都是經歷過苦難的人,他們可以彼此理解,相互依賴,而那些外表光鮮的人要麼麻木不仁,要麼落井下石,比如長途汽車上的人衣著豔麗,卻心底冷漠,偏僻處宰客的餐廳,失信的汽車司機也都如此,經歷過痛苦,才能理解痛苦中的人。
關於影片的結局,當老趙在警察的幫助下,捧著骨灰來到老劉的『家』中時,只看到了一片廢墟,這讓很多觀眾在看完後有些低落,甚至不能釋懷,因為,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講究的是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由於建立三峽大壩,老劉的兒子搬到了湖北,這篇養育他的故土也沒有地方可以埋下他了,但在影片的最後,導演還是給了觀眾一份希望,老趙發現他兒子留下的信息,雖然家沒了,但老趙卻知道他兒子的下落,只要七個小時的車程,他還是能把朋友的骨灰送還給他的親人,而老趙自己也有人在等他,那就是在西南財經大學附近謀生的拾荒女人。
在影片中,其實每個人都缺少心裡的歸屬感,老劉雖然在外地打工,卻想要落葉歸根,貨車司機漂泊在外,卻想要與愛人度日的安定,孤苦老人希望得到親人朋友的愛,年輕的騎手渴望找到心靈的歸宿,養蜂人想與妻子擁有一片安寧的樂土,髮廊女孩一聽到鄉音,就產生了對家鄉的思戀,拾荒女人在養大自己的孩子後,最想唱的歌就是《我想有個家》,而老趙更是如此,在歷經長途跋涉後,他發現最舒服的地方是自己給老劉挖的長方形墓穴,只是自己不可能在這裡住下去,而這形成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悖論,人生就像一場旅途,我們都能看見各種精彩的畫面和風景,他們都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疲於應付,於是人會覺得辛苦,想找個地方安定下來,只是人生中可能沒有這樣的地方,因為安定的終點,是一種不會再改變的狀態,而唯一不會改變的時候只有入土為安時。
電影結局,隨著三峽大壩的建設拆遷,老劉不再有自己原來的家,老趙也將重新踏上旅程,但他明白,等一切事情塵埃落定後,自己還有能去的地方,不是回到南方繼續打工,也不是找個土坑把自己埋了,而是回到拾荒女人身邊,因為他們有一個約定,會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家庭,所以,雖然電影以一個『家的實體已經不再存在』的低落情緒作為結局,卻又通過老劉兒子的信息點出了一個隱藏在背後的帶有希望的內在上揚感,即使原來的家看起來沒有了,但有家人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那裡是可以帶來安定的地方,是溫暖的休憩之所,也即落葉要回歸的根。
故事配老酒,明朝再聚首,生活是藏在電影裡的詩,故事是藏在詩中的風景,我在等詩也等你。如果覺得作者寫的挺好,不妨點讚,評論,轉發。謝謝各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