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出茅廬的廖偉雄從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之後,參演了電視劇《網種人》,這不是他的第一部影視作品,卻是他成名之作。
在這部劇中,他飾演一個偷渡到香港的農村青年阿燦,是個性格愚昧、好吃懶做、急於求成的人,於是後來「阿燦」也就成了農民、愚笨的代名詞。
但是廖偉雄劇中和現實中,完全判若兩人。
廖偉雄是香港人, 1957年出生,在他讀中學的時候,就和很多人一樣,喜歡上了李小龍,有一身功夫,還能在大銀幕上將各種精神發揚光大。
於是這讓廖偉雄也有了一個做演員的夢想,他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去打臨時工,把掙的錢存起來買了一個人生中第一臺小型攝像機。
平時有事沒事就約上三五幾個同學出去拍拍視頻,其他時間甚至去找一些相關課本學習。
慢慢就成了一個自學成才的「小演員」了。
那時候在香港想要成為明星,報考藝術訓練班是最好的一條路了。
1977年,20歲的廖偉雄參與無線電視第六期藝員訓練班,雖然相貌平平,但是憑藉之前那段「自學成才」的經歷,讓他在後來的面試中脫穎而出。
畢業之後開始出演影視作品,1979年的一部熱播劇《網中人》中飾演「阿燦」的就是廖偉雄,和周潤發、鄭裕玲等人合作,而且是一個配角。
可是一個經典動作卻讓他意外成名。
那就是在劇中一口氣吃掉三十個漢堡,當時成了大家討論熱門話題。
後來的十多年時間裡,廖偉雄也出演過不少作品,但是大多是以「小人物」形象出現,很少出演主角。
直到1996年主演過一部《河東獅吼》算是比較有名的電視劇了,這部劇也是當年的收視冠軍,廖偉熊的名氣也隨之更大了。
有人曾問他,為什麼能在「高手如雲」的TVB裡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說這和他「不挑戲」有關,本來自己就相貌平平,平時導演給我安排什麼角色我就扮演什麼。
無論是女人還是丑角,他都願意去嘗試。
或許就是這樣能夠把任何角色都做好,才能「突出重圍」,讓自己發光發熱。
可是就在廖偉雄事業頂峰的時候,他卻選擇離開影視行業,他覺得自己年紀也大了,繼續拍戲又會怎麼樣呢,如果不能繼續突破,導演也不會給自己安排好的角色。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自從拍戲之後,就沒有真正的體會過生活,如果繼續這樣苟且下去,那麼永遠也不能成為一代藝術家,智慧成為一名「演繹工匠」。
本身演戲也是需要突破的,既然遇到瓶頸,那就回歸生活,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退出演藝圈的廖偉雄選擇經商,但是經商更是不易,屢遭不順。
一開始做投資,做美容,做卡拉OK都沒有好的效果,甚至經濟上也遭遇窘迫。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不管放在什麼時候都沒錯,越想得到的東西越難得到,就把失敗當做經驗,一本好書也是從一張張白紙開始的。
慢慢累積經驗,也能發現自己適合什麼。
屢遭失敗之後,廖偉雄發現自己在農業上比較適合,於是決定回到自己的祖籍廣東去發展農業。
後來在一次巧合之下,廖偉雄遇見了知名農業企業家李柏思。
李柏思
李柏思告訴他:「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掙很多錢,而是既能成就自我,又能造福他人」
兩人一番商談之下,一拍即合,開始專心搗鼓農業。
而第一步就是改良當地土壤,為此他們還收購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之後便開始教導當地農民種植。
但是有機種植的投入很大,一開始很多農民都沒有堅持下去,所以第一次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
有了失敗之後,廖偉雄發現,有機種植不能只靠說,必須親自上陣,於是他承包千畝土地,親自下手教導他們再次開始種植試驗。
但是這種既費時又費力的方法最後的效果還是不怎麼好,因為當時很多人還沒有有機這個概念。
而且自己身為一個演員,跑去種田,這本身聽上去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後來廖偉雄再次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自己種的大米免費給大家吃,請當地農民和自己一起吃,畢竟一件新的食品最重要的就是試吃。
在一次次失敗之後,廖偉雄終於在當地打響了自己的名號,終於成功了。
這不僅僅讓當地農民吃上了有機大米,也讓自己成了富豪。
或許這就是李柏思說的人生最高的境界了吧。
拿得起,放得下。
在演藝生涯巔峰的時候選擇回老家種田,這是一種男兒氣概,更是一種自信。
但是不管是做演員還是種大米,其實都是一種職業,想要做好一份職業,那就必須熱愛它,願意為它付出。
就像當初廖偉雄想當演員,便自己打寒暑假攢錢買機器,才有了進入電視臺的機會。
如今廖偉雄也62歲了,但是仍然在這條路上堅持著,自己種植的大米也越來越有名。
不管是做明星還是種大米,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最重要的是要適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在事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每一行都能出狀元,廖偉雄如今能夠成為億萬身家富豪,並不是運氣,而是一種人生選擇。
據說廖偉雄退出影視行業之後,TVB還給他出過高價(據說是千萬片酬)讓他回去拍戲,但是廖偉雄拒絕了。
—END—
作者:益達大叔
手敲不易,關注一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