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需其它的鋪墊,只剩下最單純的讚美和感動,新海誠的這部《君の名は。》只需用這樣直白的修飾詞去敘述它的美好。
這不是客觀的評價,甚至說不上是一種評論,因為這部作品是可以把觀看者的情感放在第一位的,是可以因為人的主觀情緒而被升華到新的高度去的。
它所擁有的一切,不只是畫面的美,不只是劇情的美,不只是一個美好的誤會,不只是兩個人相遇的故事,而是由這些所有的一切共同構造的,觸及人心底的情感流動。宛如那顆劃破夜空的美麗彗星一般閃耀著,敘述著人們的相遇和重逢,人生錯綜複雜的每一條線交織於此,讓那些得以直視它的人們淚流滿面。
於很多人來說,對於《君の名は。》任何的讚譽都不為過。
它所傾注和關懷的,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情感,通過新海誠所擅長的細膩的表達,用這個關於時空與愛情,分離與相聚的故事,完美的傳達到了每一個人的心裡。
你的名字。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它最簡單也最複雜,最無理又最合理,每個人都有可以描述它的詞彙,有多少人出生,這樣的詞彙就誕生多少遍,有多少人離去,這樣的詞彙就被重複多少遍。
它在人們之間系上紐帶,有它的存在人們就不容易被分開。
難以觸摸又如此真實,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堅強。
我見到它被摧毀,看到它難以維繫的模樣,我為它曾經那樣熾熱而充滿希望,為它曾經那樣痛苦而迷失自我。
它為每個人的世界塗上不同的顏色,然後將這些顏色暈開在你的眼前,因而世界五彩斑斕。
那就是感情。
「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
這是電影裡對「繩結」和「時空」相互交錯和交匯之間存在聯繫的解釋,但也同樣是對人與人之間情感變化的解釋。
我一直認為,人和人之間情感的距離,那些空間感,心的隔閡,實際上都是時間的距離與隔閡。
就像是有人會說「這個年紀的女孩就是比男孩成熟」啊,「等你遇到這樣的人就明白了」之類的,時間的差異是詮釋人之間情感的最好的形容詞,這是之所以讓人類將感情與生命相連的緣由。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因為此刻只在此時,因為此時此刻的心情也許不會再回來,因為此時此刻讓你我相連的情感那樣的珍貴,因為我們都無法永遠留在這一時刻。
所以它才會顯得那樣美麗,所以那樣的故事才會顯得動人。
時空與愛情。似乎是新海誠的作品一直在討論的話題。 在《星之聲》中穿越了八年才能抵達的簡訊,在《秒速五釐米》裡耗費半生的等待換來在電車線兩旁的回頭,在《言葉之庭》裡訴說著二人「時間差」的擁抱。
可是愛真的可以超越時空嗎?
似乎他的每一部作品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
在遠離你很遠的宇宙之外,在完全不同的天空之下,時間的阻隔仿佛難以超越,但是我們依舊一同呼喚著那一句:「我就在這裡啊」。
在尋找了許久,掙扎了許久之後,由很久之前一個雪夜的吻,到很久之後一個春天的擦肩而過,也許是終於熬過了沒有彼此的歲月,卻依舊無法抵擋隔在兩人之間穿行的列車。
在下著雨的季節,在墨色浸潤的天氣裡,總是期盼著雨不會停,但是天不會一直下雨,即使人不能總是逃避選擇,即使每個人終歸要向前進。而無論天氣如何,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留在這裡。
新海誠的作品裡似乎總是帶著對現實裡愛情的悲觀,似乎從來沒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所以才顯得更加貼近現實,更加能夠讓很多人產生共鳴。
他反覆詢問著觀眾有關於愛的問題,一次次拋出美好片段的剪影,又一次次的告訴你這些美好的片段不過是生活的碎片,此時此刻無法挽留的,人山人海再難以重逢,沒有人能夠擁有永遠,只有錯過是無法避免的。
似乎他永遠無法在兩個人之間劃上完整的圓圈。
愛情在他的作品裡,是一瞬間的勇氣,和一輩子的孤獨。
很多人在看完《君の名は。》之後說:新海誠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不僅是在影片的結尾,依舊是櫻花盛開,依舊是交錯的列車,奔跑著,試圖尋找對方的兩個人看起來又要錯過,但是最終鼓起勇氣的轉身問出那一句:「那個!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啊。」
沒有再給人寄刀片的機會,在兩個人終於重逢流下眼淚的時刻,好像完整了那個屬於櫻花落下的緩慢的結局—— 其實,新海誠的答案從來沒有變過。
「人與人之間的愛和思念,無論相隔幾億光年,永遠都是超越時空而一直存在的。」 即使是《秒速五釐米》裡最後那個令人感到遺憾的鏡頭,在列車鐵道的擦肩而過,回過神來等待列車經過,揚起的氣流吹起散亂的櫻花,可是列車離開了,鐵道對面的人卻也不在了。
看似講述的是錯過,其實講述的依舊是思念。 綿延的,不會就此終結的,卻必須釋然的,必須被放下的思念。
因為無論電車是否開來,我們也都會回頭張望,習慣性的尋找那個身影。
我們習慣了向前走,向前走就意味著會拋棄一些過去的東西,你會失去兒童的天真,會失去大把的青春,會失去摯愛的人。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向前走,期待遇到什麼新的事物,讓你忙碌,讓你著迷,讓你沒機會再卻多想自己已經失去的東西。
但是我們還是會不自主的回頭,想要從記憶裡找出那張過去深愛的面龐,在人群之中不自主的定位和那個人相似的背影。
很多事情沒辦法改變,也許你們住的很近卻自此再也沒能相見,每一次可能的重逢都會被一些奇怪的事件打斷,相信我,這種事情是真的會有的。
中國人喜歡說「緣分」,那大概也就是在說你們「緣分未到」吧。
感情的距離感來自時空的隔閡,但是說到底還是來源於時間。
忙碌的時候一起忙碌,空閒的時間一起空閒,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剛好在,我想要獨處的時間過去剛好對你多了一些思念,一切似乎都是時間的錯,你喜歡上一個人也好,錯過一個人也好,失去也好,重逢也好。
你們的時間都能夠剛剛好填滿彼此的人生。 這樣的概率能有多大,會有多小。
在七十億人的地球上,又是一種怎樣的奇蹟。
多數人和自己最愛的人可能只是短暫的交匯了人生線路,在交叉點之後的兩條直線向著不同的方向離去,如彗星分裂的絢爛景色,就此別過。
但是在一起看夕陽的時候你們還是會牽著手期盼未來,會莫名其名的丟掉彼此,會在相隔多年之後再一次在街頭重逢,你們的時間會再次重疊,可能在某一處你無法預知的角落裡,存在著這樣的未來。
你期望是真實的,是可以永恆存在的。
不過這可能不是電影裡想告訴你的。 新海誠用兩列火車的距離隔開了你們之間最後的一眼,告訴你即使無人等待也要繼續前進,即使孤身一人也不能停留在過去,看起來很憂傷很難過,真的讓人想炸了這火車。
所以即使火車不來,你也依舊要前進。 即使火車來了,你也仍舊會回頭。 這可能是人類最固執的,最不理智的行為。
沒有因果,也不追求因果,只是會因為自己所相信的那一種連接而去做不理智的事情,沒有邏輯,也不需要邏輯的尋找著可能永遠無法擁有的事物。
卻也是最動人,最真實的行為。 「我來見你了,真是不容易啊,你在好遠的地方啊。」
在環形山的高坡上,互相呼喊著對方的名字,遠處是模糊的夕陽,已經是黃昏之時,兩個處於不同時間線的相愛的人終於重逢,瀧低頭說出的這句話,如此輕描淡寫,卻包含了太多細膩而難以表述的情緒。
《君の名は。》依舊在延續新海誠一直在表達的觀念,沒有後退也沒有妥協,屬於《星之聲》的那一份最初的執著還在,屬於《秒速五釐米》的那一份憂鬱也還在。
多出來的那一份溫暖,並非是故意為之,並非是想要避開所謂「新海誠式結局」而做出的妥協,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既然彗星會在一千二百年之間重新落到同一片土地上,那麼有緣的人為什麼不能在八年後再次相見呢? 可能有些人很在意那些在畫面與音樂的交錯中快速掠過的屬於兩個主角之間的互動很難讓觀眾帶入情感了解這兩個角色為什麼相愛,無論是否是有意為之,在我看來這樣的處理並非是一處敗筆。
快轉的鏡頭裡體現的是愛一個人的細節,以及由細節累計而成的熱愛,三葉和瀧靈魂互相交換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不到,但是在一個月裡他們彼此分享著對方的生活,劇情上則主要從三葉的角度講述了她的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在影片的前五十分鐘一直在發生著。
出色的故事,完美配合的音樂和畫面,留有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