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發生了一起案件,北京海澱區一家餐館,中科院研究生小謝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他的高中同學周某某持刀殺害。
那天,周某某從重慶來北京,小謝請他吃飯。兩人入座後有說有笑聊天,誰知謝點菜時,周猛然起身,拿出自帶的匕首刺向謝。
毫無防備的小謝中刀後本能地捂胸後退,而周又追上來,壓住小謝,在他背部、頸部連刺數刀。
周圍的餐廳食客目睹事件,都驚慌不已,卻不敢上前,有人第一時間奪路而逃。
直到一位藍衣先生舉起椅子朝周砸了過去,周才起身逃跑,跑前還高舉雙手,狀似慶祝勝利。
當然,他最終沒有跑掉,很快被警方抓捕歸案,目前已被刑拘。
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讓周某某對昔日同學兼室友痛下如此殺手呢?
據稱,殺人者周某某高中時成績很好,畢業時考上了川大,但他覺得自己有考北大清華的實力,便選擇了復讀。
第二年,他考上了西安交大碩博連讀,本來也是前途無量,但大學期間沉迷遊戲,很多科目不及格,勉勉強強混到本科畢業。
小謝知道後,曾在兩年前規勸周,希望他重揚奮鬥精神。
然而,正是這一番好心規勸,刺激了周,讓他「這兩年過得很不舒服」,於是處心積慮千裡赴京,殺害了小謝。
兩人的高中畢業照
小謝的父母在看到兒子被害的視頻後,當場昏了過去。
而可憐的小謝,本是重慶偏僻山村的孩子,父親患癌,家境很差,但他特別努力上進,靠助學貸款讀完大學後,又考上了中科院,他省吃儉用,穿的基本都是地攤上20塊的衣服,眼看明年要畢業,他說「掙了錢先給爸媽買套房子,讓他們住好點」,可是,一切正要好起來,卻轉眼一切都沒了。
立刻聯之前刷屏的另一起惡性事件。
6月5日,山東初三學生秦某某殺死了他的同學馬某某。
因為馬成績太好,常常是班級第一,秦雖然也不錯,但只能屈居第二。
為了一個第一名,拿刀捅了馬13刀,刀刀斃命。
這一樁樁血案,觸目驚心。
只是一個「第一名」,只是一番善意規勸……當事人就被刺激到了,這件事就在他們心裡死活過不去了,就必須來個你死我活的了斷——甚至就算我也活不成,也要出了這口惡氣。
這一起起悲劇,都是因為罪犯的心理有問題,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人都能學會正面思維,學會用積極向善的心態去看事情,上面說的所有悲劇,都不會發生。
但是人的性格往往都是從小時候就已經開始養成,等長大就定型了。所以,控制情緒也是家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孩子:1.情緒不穩定,愛哭、暴躁,情緒不好時愛摔東西;
2.容易情緒失控,做一些破壞性的事情,嚴重還打人自殘;
3.只要遇上不滿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使性子,家長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4.動不動就愛發脾氣、鬧情緒,還愛唱反調、頂嘴;
5.特別情緒化,遇到一點點高興的事,就手舞足蹈,如果別人有一句不經意的話刺激了他,就情緒化,摔東西,哭鬧;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實,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需要提醒的是,有時當孩子很生氣時,他會對這種情緒識別也很反感,完全不聽。我們可以先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等孩子平靜後,再回過頭來跟他聊聊剛才的感受。
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能表達,他才能溝通,才能想辦法。有時,只需表達出來,情緒就解決了。
2.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比如,隨時給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生活中的點滴很容易被忽視略過,我們指給孩子看,就是在延長這些瞬間、擴大這些細節。
每天放學時,我們常常看夕陽的顏色。有時是粉紅的,她就說是草莓味的;有時是金黃色的,她就說是橙子味的。這兩天剛下過雪,我和女兒回來時,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艱辛。她倒是很樂觀,說灌木叢上都是棉花糖。我們又一起感受腳下的碎冰。我們想像一個冰雪王國,想像自己住在裡面。她發現薄冰下面有氣泡,就去踩踩,氣泡就動一動。我又抱她摸樹上的冰掛……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這些點滴的美好存到心裡。
3.培養興趣愛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機會
對興趣愛好的培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有著成熟的興趣愛好的人,他們對新事情更感興趣,學習能力更強。因為他們的學習更是出於內在動機,他們有更頑強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覺得,興趣愛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閒等等,它還可以像一個心靈上的朋友一樣,讓人在歡樂時去跟它分享、憂傷時跟它傾訴。另外,它或許還能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身份,讓你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比如,你是一位教師,但走出教室,你或許告訴別人你是一個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興趣愛好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讓我們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機會,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寶貴。有心理學家把這叫「酣暢感」,據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重要來源。當你做你愛好的事情時,你全神貫注,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莊子幾次描述過這樣的情形。按照他的說法,這時你與「道」相連通,所以會有鬼斧神工的發揮。
3.不做情緒綁架
我看到有的專家告訴家長,跟孩子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我想家長應該儘量少這樣去說。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的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我們家長也是,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媽媽這會心情不好,因為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不是什麼錯事。
4.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不應該感到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然後再教給處理辦法。
教給孩子管理消極情緒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能從容去對待。我們會發現,做到這一點真是有難度啊。為什麼這麼難呢?因為,當孩子發脾氣或有其他消極情緒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又有來麻煩了!你敢跟我對抗!我的教育怎麼這麼失敗!你得長到多大才能會……!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能這麼對待我……於是我們渾身冒汗血脈噴張……
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當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來了。
要改變這種反應,首先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它是中性的,不是壞事。把它當作一陣風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發電、放風箏。
其次,要儘量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跟自己的分開。自己的勞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決。別做不合理的掛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