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那些不為人知的瞬間㉗
馬化騰與他的QQ頭像
如果你在1999年的春天裡用過QQ聊天,還遇到個女孩子主動來找你,那麼很可能陪你聊天的那個人,就是騰訊的現任CEO馬化騰。
1999年2月10日,OICQ上線。幾天後就是春節,所以線上顯得有些冷清,馬化騰只好每天從各大BBS 裡拉人聊天,身體力行地證明了程式設計師沒有假期這件事。
徹底「精分」的馬化騰,不一會就換個頭像,有時還要扮成女孩子,看到新用戶註冊QQ,立馬搭訕,被搭訕的網友曾調侃「當時感覺對面是個挺呆的技術工程師」。
沒有人意識到,包括馬化騰自己,這個「嘀嘀」亂叫的即時通信軟體,將徹底改變中國人傳統的溝通方式,重新定義社交。
從QQ開始,中國誕生了屬於自己的社交工具。2005年,中國社交網絡達到了最為繁盛的一年。百度空間、新浪博客、網易泡泡、人人網、開心網、51.com……如百花齊放般出現。
2010年後,網際網路社交軟體受到來自移動端的挑戰,微信與微博成為影響力最大的社交工具明星。截止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人,其中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為86.9%,微博用戶使用率為 42.1%。
1998年11月11日,馬化騰和他的同學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好友曾李青,在深圳踏上了他們的創業之路,註冊了一家叫做騰訊的小公司。
▲騰訊在賽格科技創業園裡的辦公室
▲馬化騰
這一年,張朝陽創辦搜狐;丁磊推出中國第一個全中文界面的電子郵件系統;江蘇宿遷的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京東,開始做數碼相關生意;第二年,阿里巴巴和百度也相繼誕生。
中國網際網路的年輕創業者深信一點,網絡不僅僅是一種全新的技術,更是顛覆經濟、文化乃至生活的革命力量。
其中,QQ作為中國本土最初的即時通信軟體,顛覆了中國人的社交方式。
提到QQ,就不得不提一下ICQ。1996年,三個以色列青年開發了一款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能夠快速直接交流的軟體,取名為ICQ。注意到ICQ的馬化騰,決意做出中國的即時通信軟體,他在ICQ的前面加了個OPEN(開放),日後的QQ,就這樣誕生了。創業初期,QQ上只有幾十個人,為了達到投資商設定的3萬人數的目標,馬化騰需要自己去大學的BBS裡拉人,拉來了人還要陪聊,有時候還要換個頭像,假扮女孩子,這樣會顯得社區很熱鬧。
▲不知道馬化騰當年用的哪個女生頭像
9個月之後,QQ的註冊用戶就已經超過百萬。此後數字不斷增長,2001年2月,QQ每一天新註冊的人數就達到了創紀錄的100萬。
與此同時,QQ接連推出QQ空間、QQ秀、QQ.com,一個包含了信息資訊、交流互動、休閒娛樂的平臺悄然誕生,2005年10月27日,馬化騰首次將騰訊稱為社交平臺:
「以騰訊QQ為代表的很多即時通信產品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溝通工具,而是一個信息資訊、交流互動、休閒娛樂的平臺,新的應用可以基於這個平臺開展,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個新的即時通信時代會由中國帶動。」2005年,正是中國社交網絡最為繁盛的一年。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本土公司在門戶、搜索、電子商務、郵箱服務、網路遊戲以及即時通信等幾乎所有領域,完勝國際公司,一個截然不同的、中國式的網際網路世界逐漸露出了自己的輪廓。
在即時通信軟體方面,除了QQ,網易推出「網易泡泡」、微軟旗下的「MSN」、雅虎中國的「雅虎通6.0中文版」接連進入中國、TOM與Skype籤署合作協議。除此之外,還有搜狐的搜Q、263推出E話通、甚至中國電信推出了電信級網際網路即時通信軟體——Vnet Messenger。
▲網易泡泡
▲MSN
在博客方面,2005年4月,新浪網推出了新浪博客,靠名人效應與嫻熟的媒體化運作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在網站方面,2005年12月,讀完美國博士的王興回國,創辦了校內網,也就是日後的人人網。這是中國最早的SNS社區。
▲校內網
2005年5月,曾在阿里的中國黃頁公司做過業務員的龐升東用100萬人民幣收購個人資料庫公司10770,這是日後互動社交型空間網站——51.com的前身。
2006年7月13日,百度空間正式開放註冊。
在遊戲方面,2008年3月,前新浪員工程炳皓創辦開心網,憑藉著《開心農場》這個「偷菜」的小遊戲,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遊行應用,《開心農場》登陸校內網後,在2008年的聖誕節前後,就為後者帶來了當天日活躍用戶衝破10萬的成績。
▲開心農場
在中國的網際網路歷史上,2008年成為了標誌性的一年。中國的網際網路人口第一次歷史性地超過了美國,而在社交網絡的浪潮中,QQ空間、百度空間、人人網以及51等公司以新的SNS模式異軍突起,但是兩年後,一個新的社交戰場即將誕生。
2010年前後,智慧型手機逐步在中國普及,各類手機品牌出現。HTC、聯想、小米、蘋果,中國人使用手機的選擇越來越多。而隨著手機的普及,全網際網路行業面臨PC到移動端的轉型,新浪微博,抓住了第一張「船票」。
▲新浪微博
2009年,新浪微博誕生,那時說起「微博」一詞時,不會像今天這樣直接聯想到新浪微博,還有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等等。但是很快,它就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網際網路應用模式。
這個標榜著廣場式社交的應用,最大的特點就是產生熱點、產生傳播、產生交互。每個人可以參與討論,並發表觀點。如果不是後來微信的誕生,恐怕新浪微博將會「一騎絕塵」,牢牢佔據住移動端社交應用的頭把椅。
2011年1月21日,微信推出。那個面對著藍色星球的孤獨身影,第一次出現在網際網路上。一開始的微信並未得到人們的認可,直到語音聊天功能上線,用戶猛然出現井噴式增長。在上線僅433天後,微信同時在線用戶突破1億。在網際網路歷史上,微信成為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通信工具,達到這個數字,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4年。
▲微信
根據CNNIC發布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人,其中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為86.9%,微博用戶使用率為 42.1%。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進程。從「鄉土中國」變為「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轉為「陌生人社會」,社會急劇轉型,人口大量流動,這一進程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交方式:社交工具更便捷,社交半徑在擴大,社交對象在增多,熟人社會的社交模式正在發生變化。
社交網絡打破了互聯互通的障礙,讓溝通變得更容易。也激活了潛藏於公眾的強大創造力,匯聚每個人的一得之見,就可能變成真知灼見。
你還記得當年用的是哪個QQ頭像嗎?
順便說
小編是這個喲
▼
參考資料:
《騰訊傳》吳曉波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系列報導——專訪馬化騰》央視財經
《騰訊十年》紀錄片
《網際網路發展助力網絡強國》人民日報
《騰訊20歲:如今「王者榮耀」,也曾「絕地求生」》每日經濟新聞
《馬化騰回憶創業:曾假扮女孩子陪聊》南都周刊
《新浪CEO曹國偉接受吳曉波專訪特輯》「吳曉波頻道·十年二十人」節目
《第2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
《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
《用優質平臺凝聚「眾人之智」》人民日報
《網絡社交 誠信為先》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