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和蔡司之所以有名,並單單因為這兩家公司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在於他們的光學產品擁有很好的光學品質,並且不斷地在光學技術上取得突破。
1846年30歲的Carl Zeiss在德國的Jena鎮成立一個精密光學儀器加工廠(蔡司的前身),並於1847年生產第一臺顯微鏡。1866年起,在恩斯特·阿貝和奧託·肖特的協助下逐漸在顯微鏡領域有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生產光學玻璃。1888年蔡司開始涉足攝影業。
蔡司在二戰期間蔡司一直為德軍生產光學產品(代號BLC,防止敵方探明生產廠家的位置),包括陸軍和海軍的望遠鏡、測距儀以及射擊瞄準具,還有空軍使用的轟炸瞄準具。舉世聞名的T鍍膜成為了德軍重要的科技機密,因為鏡片不會因為反光而暴露位置。在戰爭結束前蔡司的技術被盟軍盯上,生產、研發的人才分別被英美和蘇聯接收,分拆為卡爾·蔡司股份公司(Carl Zeiss AG)和卡爾·蔡司·耶拿人民企業(VEB Carl Zeiss Jena),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後才重新合併,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蔡司。
1849年23歲的數學家Carl kellner在德國Wetzlar鎮設立光學研究所,主要生產顯微鏡和相機鏡頭,這個研究所就是徠卡的前身。1865年機械工程師Ernst Leitz成為該研究所的主要合伙人,並在1869年取得經營權,更名為Leitz公司。
1913年Leitz研發部主任Oskar Barnack打造出傳奇性的Ur。Ur是徠卡相機的原型機,使用電影攝影機的35mm底片,但將格式改為電影格式的兩倍長,成為24x36mm,Ur成為世界第一臺135格式的相機,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1954年徠卡發布M3,它跨時代的設計影響了往後50年裡大部分相機的製造,包括:首款量產插刀接環鏡頭系統、首創上片撥杆、首創觀景窗自動視差補償與自動框線切換,並且首開相機左右2:3的設計風氣,M3的出現全面性的改變了後世相機設計的走向,M3的許多重要特徵依然留存到今天的相機設計上。徠卡(Leica)源自Leitz和Camera,如今徠卡不再局限於相機。
如果僅僅把徠卡和蔡司放在一起做比較顯得形單影隻,和他們同一隊列的還有Nikon、Pentax、Minolta、Canon等。比如在1970年代,日本單眼相機不僅比徠卡和蔡司在價格上更有優勢,在性能參數上也技高一籌,搶走了很多屬於徠卡和蔡司的市場份額。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現在數位相機產品分為了日產和德產兩大陣營。日產相機包括松下合作的可攜式數位相機Digilux、D/V/V-Lunx系列;德產相機包括傳統的M系列、APS-C畫幅無反可換鏡頭TL系列、全畫幅無反SL系列等等。在經濟全球化的鏡頭,不管是徠卡、蔡司還是其他,所有的零部件不再僅限於一個國家製造,二十來自世界各地。
那徠卡和蔡司兩者的技術來做比較有點矛和盾相比較的意味,他們各有各的優勢、也各有各的短處,僅僅只能拿出各自的產品來做比較。徠卡和蔡司給時代所帶來的巨變和影像是不可磨滅的。他們本身也變成了斑駁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他們能不能再堅持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