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的《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收穫喜憂參半的口碑,導演麥可·貝消失在影迷視野中已近兩年。
《變形金剛》大電影橫空出世時的驚豔,讓他再次有資本成為一位不容質疑的好萊塢動作片大師,哪怕《變形金剛2》之後的票房和口碑成績一部不如一部,淪為了中國馳名商品的植入廣告聚集地和中國明星走出國門的展示舞臺,看膩了各種形式的爆炸場面、無以復加視覺衝擊觀眾,依然只記得《勇闖奪命島》、《絕地戰警》的美好回憶。
被戲稱為「賣拷貝」亦或是「爆炸貝」,大家對麥可·貝的執導的爆米花電影,至少還有點念想。
當這位在視覺場面上從來不乏創意的老牌視覺大片導演,遇到野心勃勃卻屢敗屢戰的網飛,觀眾其實捏了一把汗。
樹品牌自然要靠作品,財大氣粗的網飛深知這一點。為了給自己世界第一視頻網站的定位充門面,在影視作品投資上,它幾乎砸錢不眨眼。
網飛自《紙牌屋》起,幾乎每年都有神作級別的電視劇撐場面,近的如《愛、死亡和機器人》,只是,坑遍了好萊塢叫得上名的電影人,卻拿不出幾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作品,想來,網飛也是又納悶又著急。
「網飛出品,必屬廢片」的名聲在外,麥可·貝不可能不知道,只是,充分的資金支持和創作空間太誘人了,引得好萊塢大導甘願把放飛自我進行到底。
麥可·貝的勇敢
在宣傳網飛新片《鬼影特攻:以暴制暴》的發布會上,導演麥可·貝的言論猶如他的作品般犀利:電影經驗本身在某些方面正在走向死亡。
因此,為了適應「過去三四年的巨大變化」,他在這部新片中變得尤為激進。
在這部新片中,依然篤信唯視覺論的麥可·貝,依靠純熟的祖傳手藝,為大眾奉獻了一場狗屁不通的視覺盛宴。
刻意融入全新元素,完全不顧傳統的影視邏輯,最大限度弱化了劇情和人物,《鬼影特攻》幾乎淪為了一場視覺鏡頭扎堆的意識流。
只有在看完全片之後,觀眾才開始弄明白麥可·貝究竟講了幹什麼:瑞安·雷諾茲帶領下的一群隱姓埋名的國際主義雅痞,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一個主權國家,搞了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
如何評價《鬼影特攻》的觀影感受呢?強調體驗化、漫畫化、視覺化的敘事,讓人在一陣緊似一陣的眼花繚亂中,一次次的質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這到底講得什麼鬼?
當資金和尺度不再是問題,當創作空間幾乎無限,麥可·貝選擇了毫不妥協的硬核到底。
把故事弄得簡單、碎片、跳躍,用視覺代替一切,這是這部電影最顛覆以往也是匪夷所思的地方。
爆米花電影的得與失
一些傳統觀眾習慣用完成度這個詞來,來衡量一部爆米花大製作的好壞,但在《鬼影特攻》這樣的影片面前,完成度這個詞變得毫無意義。
在如何刺激觀眾上,麥可·貝應該很有發言權。他很清楚激進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帶來難以想像的巨大成功,也可能因為過於任性,毀了半輩成就、一世英名。
放飛自我並沒有錯,適應年輕群體對視覺體驗的獨特需求,麥可·貝的嘗試和改變尤為徹底。
不過,這種加長版MV式的拍攝手法,跟土嗨重金屬的感官體驗有一拼:老鐵,燥起來!
電影MV化並不是新鮮事,《鬼影特攻》是做得最絕的一部。
當逼真的視覺特效、恢弘震撼的視覺場景,已經無法滿足年輕一代觀眾的需求時,好萊塢商業大片遭受的質疑又增加了一分。
忙著用大IP續作繼續收割全球市場的好萊塢,正在遭遇一場看不見的危機。
創新意味著風險,大製作經不起折騰。依靠視覺特效和明星的影響力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時代過去了,除了超級英雄電影一枝獨秀之外,號稱全球創意工廠的好萊塢式,在對待商業大片的態度上,變得越來越保守。
麥可·貝和網飛都很清楚敢為天下先的代價,但他們確實做了。不僅是因為這很Cool,也不僅是想把顛覆政權這種美國人的老本行,說得如此清新脫俗,而是他們想要給出一種不用以往的表現方式。
事情總有兩面性,當主創的自我表達無限膨脹,就意味著觀眾被無限的邊緣化。
當加長了之後還是個MV,當爆炸、追車、槍戰、跑酷、上床這類暴力加情色的元素維持不變,當瑞安·雷諾茲還是那個徹頭徹尾的「死侍」,所謂的顛覆與創新就沒了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