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春運,就是一張小小的車票,家在那頭,我在這頭。那頭有家,有爸媽。這頭有我,有咱娃。1月10日,2020年春運大幕正式開啟,在異鄉打拼了一年的遊人,紛紛踏上回家路,享受天倫之樂。為期40天的2020年春運正式開大幕。返鄉大軍聚集青島火車站,他們有的身背碩大的包袱,有的手拎各式圓桶、暖瓶踏上回家的路。「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成為一種社會社會現象。(1月12日《大眾網青島頻道》
看到一篇自媒體的文章:趁著春運高峰期回家的人大多是長時間在外求學的學生和務工人員。雖然都是為了回家,可是年輕的大學生和農民工有明顯區別。細心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回家的大學生大都是輕裝上陣,通常只有一口箱子加上一個隨身攜帶的小包,而農民工的情況卻完全不同,除了好幾個大包小包之外,還有不少人提著兩個滿滿當當的塑料桶。
明明有更多運輸方式,明明可以網購商品,為何還「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對於一部分「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的人,網絡上出現了一些不理解的聲音。有的人說,這是思想落後的表現;有的人說,實在沒有必要,這是自找麻煩。
在以往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在以往運輸服務不多元的時代,「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是所有人的標準動作。如今,運輸方式多元化,服務方式零距離,按說「輕車簡從」回家過年更舒服,何以還是「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表面上看確實難以理解。
在網絡上就有人質疑:如今商品越來越豐富了,不管任何商品都不存在地域限制,「南方的土特產」在北方能買到,「北方的土特產」在南方能買到,全國各地的土特產在任何地方都有銷售,購買春節禮物在故鄉購買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從外地背著回家」。即便需要在外地購買土特產,也沒有必要「背著大包小包回家」,可以選擇快遞等方式。這話說的是有道理的,在商品豐富的時代,確實在任何地方都能買到「他鄉的土特產」。可是,我們需要讀懂「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的情懷。
在運輸服務方式多元化的時代,仍然有一部分人願意「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是因為他們想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大包小包裡裝著的是對妻子的思念,對丈夫的濃情,對孩子的牽掛,對父母的依戀。雖然裝著的禮物並不值錢,或許只是幾十元上百元,可是通過「背著回家」方式,這些禮物的真情就更加濃厚了,這與「快遞到家的禮物」、「網絡採購的禮物」相比,有著禮輕情意重的特殊情感。
請別嘲笑「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的人。他們背著的不僅是禮物還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