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知名度最高的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佔據著極為崇高的地位,也成了影視劇改編的主要源泉。
這其中,圍繞《西遊記》改編的影視劇作品最為豐富,歷史最久。從1927年我國的《盤絲洞》到1941年版的《鐵扇公主》,從1961年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到1985年動畫片《金猴降妖》和1986年央視版的《西遊記》,從1995版《大話西遊》到近幾年大熱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天真派:西遊記》。在我國百年的影視劇歷史變遷上,西遊記在不同年代留下了數不盡的經典作品,甚至見證了中國影視劇的成長與變革。
相比之下,圍繞《封神演義》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要少很多,而且時間跨度也要少很多,從1979年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到1990年的《封神榜》,再到2003年動畫片《哪吒傳奇》,圍繞封神改編的作品成功者並不多。不過在去年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破天荒獲得50億票房助推國漫之光的同時,伴隨的封神宇宙也不斷延展開來,魔幻史詩電影《封神三部曲》以及動畫片《姜子牙》《哪吒2》也將成為未來幾年「封神宇宙」的重要作品。
與以上兩部更能呈現魔幻史詩的影視劇改編不同,展現人鬼狐仙故事的《聊齋志異》,雖然視野要小了一些,但這一古典名著通過鬼和狐的故事來傳達對人類自身的反思,反而更能引起普通大眾對自我世界的思考與情感的共鳴。
也正是這些故事的通俗性以及取材紮根於民間,圍繞聊齋改編的優秀影視作品也同樣數不勝數,時間上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而產生轟動影響知名度較高的從上世紀60年代的《畫皮》《倩女幽魂》便已開始,之後70年代由胡金銓執導的揚名國際的獲獎影片《俠女》,80年代的動畫短片《嶗山道士》《蛐蛐》,電視劇《聊齋》,電影《精變》新版《倩女幽魂》,各種類型題材的百花齊放,90年代的《古墓荒齋》《畫皮之陰陽法王》同樣產生不俗的反響,新千年後的電影《畫皮》系列、《新倩女幽魂》等等,聊齋的影視化之路從未中斷。
實際上,即便是紛紛在票房上獲得20億以上的《捉妖記》系列,兩部電影也與《聊齋志異》這部小說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這兩部電影在「妖怪」的設計上,靈感上就直接來源於《宅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梳理一下「聊齋宇宙」的影視作品,並借最新上映的《美人皮》來打通幾個不同時期的重要標誌性作品的共同點,以此探討其改編之路。
60年代恐怖元素成賣點,商業賣座為最大訴求
在上世紀60年代,《聊齋志異》改編電影中最知名的兩部分別為《倩女幽魂》《畫皮》,這兩部作品也成為後來不斷翻拍的雛形。
《倩女幽魂》上映於1960年,由李翰祥執導,影片取材於《聊齋志異》的《聶小倩》,也是最早講述寧採臣、聶小倩以及燕赤霞等人故事的影片。在主題上,這部電影的愛情元素很少,更多探討的是忠臣義士,像男主反清復明的抱負以及救助弱女子已經遠大於男女主角的愛情;在恐怖元素上,影片也只有零星的片段,並且恐怖也只靠化妝和聲音;鬥法上接近於早期的京劇打鬥,少了後來殭屍鬼片的緊張刺激,與後來1987年的《倩女幽魂》相比,在故事性和商業元素要少了很多,只是給後者提供了不少的創意。
《畫皮》上映於1966年,由演員鮑方執導、黃布衣編劇,影片中的恐怖元素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尤其是原本化作美女形象的「厲鬼」現出原形後,找書生索命,這一橋段無論是化妝造型,還是特效運用,即便如今看來也並不過時。
不過值得稱道的是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並不滿足於營造一個單純的恐怖氛圍,而是通過驚悚懸疑的包裝下來講述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並借用影片的講述者來傳達。諸如影片的主人公書生屢考不中,聽不進家人的建議刻苦讀書,而是選擇投機取巧,拜神求佛,聽信算命先生,最終遇到畫著人皮的女鬼,並將其接回家深閨藏嬌,引來一場災難,這種人物即便在如今也有不少。
此外,在敘事上,影片選擇了插敘的方式,影片的開頭是蒲松齡的朋友前來拜訪並向他講述影片的故事。而到片尾,影片又回到蒲松齡和朋友,對故事的主題進行了拔高升華。
值得稱道的是,影片的主創也闡述了蒲松齡對於社會、對於人以及鬼神的觀點,一個最為直接的旁證是蒲松齡在門上的對聯「禍福皆自取,神鬼本無憑」,蒲松齡雖然在《聊齋志異》裡寫了很多鬼神的故事,但他本身並不相信世上有鬼神,他更相信這一切皆是人自己所為。因此,蒲松齡看似寫的是鬼神,實際上他寫的還是人。
整體而言,上世紀60年代的《畫皮》和《倩女幽魂》這兩部作品影響很大,也成了後來改編《聊齋志異》最多的章節,比如胡金銓導演的《畫皮之陰陽法王》仍然以《畫皮》的故事為原型,也使用了「畫皮」的元素,而到了陳嘉上和烏爾善執導的《畫皮》系列,影片主創則將「畫皮」的元素升級為更有看點的「換臉」。
而即便是最新根據《連城》改編的電影《美人皮》,影片依舊加入了換臉元素的橋段。在原著中,雖然蒲松齡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喬生和連城的愛情故事,賓娘只是輔助角色,並沒有「畫皮」的元素;但在影視化後,喬生、連城、賓娘三人的戲份不僅同等重要,換臉也成了影片的一大看點,並成了敘事中重要的推動情節。
70年代武俠風,《俠女》揚名國際電影節
在邵氏武俠電影《大醉俠》《獨臂刀》的帶動下,新武俠電影在上世紀60年代正式拉開序幕,並經歷了三十多年的輝煌發展。作為新武俠電影的兩面大旗,一生都在拍攝武俠動作電影的胡金銓和張徹扮演了主要的作用。
在《大醉俠》獲得極大成功後,胡金銓並未能繼續留在邵氏拍片,而是在來到臺灣執導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龍門客棧》《俠女》等武俠經典。這其中,獲得坎城最高綜合技術大獎的電影《俠女》便是根據《聊齋志異》中的短篇小說《俠女》改編。
具有傳奇色彩的原著《俠女》因報仇等情節,鬼狐的地方可忽略不計,題材類型上更接近於武俠,這也為電影提供了很好的改編基礎。作為武俠大師的胡金銓也加入了大量的竹林打鬥等動作戲、計謀、佛家文化讓這部電影成為武俠電影中遙不可及的一座高山。
80年代百花齊放,動畫片與真人版各自成就一代經典
進入80年代,聊齋宇宙的多個題材類型影視劇在內地和香港兩地開花,紛紛取得很高的藝術商業成就。
在內地,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引領的國產動畫片,依舊代表著中國乃至東方動漫的最高成就。轟動一時的《嶗山道士》《蛐蛐》這兩部木偶動畫均根據《聊齋志異》的相關篇章改編,在豆瓣評分紛紛達到8.6的高分,口碑驚人。
前者講述書生執迷於求仙術,夢中學成歸來用來偷盜反遭仙術失效;後者講述討好皇帝獻出的蟋蟀竟是自己兒子的化身。兩部動畫極具諷刺意味。
在真人影視劇上,1983年上映的由魏慧麗和徐少華主演的電影《精變》也同樣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意思的是這兩位主演還是86版央視版《西遊記》中高翠蘭和唐僧的扮演者。
實際上,《精變》的故事對於觀眾並不陌生,狐狸被好心人救下,化身為人前去報恩,然而面對冰冷的人心卻飽受屈辱,最終也只得含恨離去。
影片中,狐仙的善與人心的惡、狐仙無數次的化解救命恩人的危機以及人的貪婪與善忘,形成了對比,在留下眾多唏噓的同時也令人深思人類自身的品行。
1988年,作為無數70後和80後童年陰影的電視劇《聊齋》播出,這部劇對於音響和化妝的運用,讓這部電視劇帶著濃厚的恐怖色彩,受到極大的反響。與此同時,其中的人鬼神狐的故事也引起觀眾的極大認同。時至如今,片頭的音響和音樂《說聊齋》也跟隨該劇成為經典。
當然,這部電視劇也將《聊齋志異》裡大部分經典篇章進行改編,包括《鬼宅》《嬰寧》《西湖主》等50個故事,不過遺憾的是諸如《畫皮》《聶小倩》等經典篇章一直未能實現改編。
香港方面,由徐克監製,張國榮、王祖賢以及午馬等主演的《倩女幽魂》成為經典,這也是《倩女幽魂》所有版本中最為經典的一版。在首部獲得極大成功後,這部電影也在隨後幾年推出了兩部續集,不過相對而言,最為經典的仍是第一部。
90年代至今:聊齋宇宙影視劇層出,魅力不減
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圍繞聊齋宇宙改編的影視劇佳作不斷,題材和類型多樣。從90年代之後,聊齋宇宙的作品仍然眾多,也同樣產生了不少佳作。
1991年,由第三代大導演謝鐵驪執導的《古墓荒齋》上映,隨後1993年,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電影生涯的最後一部電影《畫皮之陰陽法王》上映。
進入新千年,在中國電影商業化的潮流下,由陳嘉上導演的《畫皮》於2008年上映,最終以2.3億的票房位列該年度票房第三,陳坤、趙薇、周迅的鐵三角組合也為4年後的再次重組打下基礎。
2012年,《畫皮2》上映,影片以7億的票房位列該年度第四的同時,也讓國內的電影人看到這一題材巨大的商業價值。
在《畫皮》系列拿下高票房的同時,圍繞《聊齋志異》改編的其它影視作品也有不錯的反響。90年代徐克的動畫電影《小倩》,TVB打造的兩部電視劇《聊齋》,以及內地打造的2000年播出的《人鬼情緣》均深入人心。
作者:雪夜我獨行filmer
聲明: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若未經作者同意,私自轉載到其它平臺擅自使用原創功能的,一經發現,作者將對其投訴並追究其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