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是備受關注的「富二代」,因為他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也許因為有個巨富老爸,人們自然認為彼得的人生起點很高,沒有謀生壓力。對此,彼得給予否認,「小時候我走著上學,沒有車接車送。離開大學後,我便開始獨立生活,不僅要負擔音樂工作室的開銷,還有房貸的壓力。」彼得-巴菲特說
巴菲特說,有一個「股神」爸爸當然很幸運,最幸運的就是從這個「股神」爸爸那裡學到了一套處世哲學——人生得靠自己打造。巴菲特的教育方式讓彼得體驗到了對愛和尊重——父巴菲特給了兒子去獲得成功的機會。」
請不要叫我 「巴菲特的兒子」
父親從未給他寫過一張支票他從未向父親請教投資理財
彼得·巴菲特有著與父親渾然無關的頭銜——美國著名音樂人、艾美獎獲得者。與商人老爸的睿智精明不同,彼得身上充滿了藝術家氣質。
但對彼得而言,父親是無法迴避的話題,《做你自己》這本自傳就展現了他的人生經歷及父親對他種種的影響。「我父親沒有給我寫過一張支票,我離開大學校園後,不僅要還房貸,還有音樂設備等貸款要還。」
其實彼得20歲左右,父親的財富就被世界津津樂道,「但他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我父親一直跟我們說,幸福快樂是你要追求的,金錢是跟隨著你的幸福和工作而來的,而不應該引領你的工作。」
巴菲特在給兒子自傳的序言裡說,其實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不一定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有可能是帶著一個金匕首,它可能是一個雙刃劍。正因如此,他為教育孩子花了不少心思。
老巴菲特給予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教他們去尋找自己的人生和價值。彼得還說:「我從來沒有真正請教過父親投資理財方面的事情,他也沒有主動跟我談。」
為什麼沒有繼承父親的事業?
「為什麼沒有繼承父親的事業?」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問他這個問題,彼得回答說:「我和父親都在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因此可以說我繼承了父親的信仰:享受每天所做的,便是真正的成功。」「金錢是副產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實質」,價值觀才是最穩定的貨幣。彼得認為:選擇薪水低但能給予自己更大滿足感的工作。金錢並不能買來幸福,而人的價值觀才是最穩定的貨幣。誰希望犧牲自己的快樂,去過毫無意義的生活呢?
總有一種方式可以兩者兼顧。你可以在解決溫飽的同時,還走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就我個人而言,我熱愛創作音樂,而為了謀生,我要為電臺的商業廣告譜曲。當然我並不認為這是我人生最大的目標,但它卻成全了我既能創作又能謀生的需要。此外,我對生活的需求很低。
小巴教子
彼得-巴菲特不僅從老爸那裡學會了「做你自己」的人生哲學,還將它傳遞給了女兒。 「我有兩個雙胞胎女兒,她們都30多歲了,在舊金山的零售店裡做售貨員,自食其力。」彼得-巴菲特認為,教育孩子的核心不是要把什麼東西灌輸給孩子,而是為孩子提供充滿愛的自由空間,讓他們過有創造性的生活。彼得:我的雙胞胎女兒已經三十多歲了,我很快要做外公了。兩個女兒在舊金山的零售店裡做售貨員,她們自食其力,也過得非常快樂。我認為,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能做自己,讓他們有創造性地開創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我們的意志強加給他們。
可以說彼得把父親的教育方式完全的繼承了下來,巴菲特對於兒女的教育也是非常有方法,巴菲特說:如果你給他們足夠的錢,讓他們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讓他們一生都碌碌無為。而我能留給他們的將是比任何財富都有價值的——我一生的經驗。
在兒女遇到困難的時候,巴菲特會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為他們做開導。他經常會講一些小故事,通過故事來讓孩子們懂得一些道理。有人總結了巴特菲為兒女解決問題和傳授方法的信件,編成了《巴菲特給女兒的一生忠告》這本書,書中一共有56個忠告,其中包括了為人、處世、性格、事業、財富等方面的忠告。
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曾有美國記者採訪巴菲特,問道:「您把大部分財富都捐出去了,您會給您的孩子留下什麼呢?」巴菲特回答說:「我已經把最珍貴的財富給了我的子女。」,他坦言:「億萬財富並不能給人帶來多少能力和成長,反而會消磨人的激情和理想。從一定意義上講,金錢只不過是一串毫無意義的數字罷了,只有樂觀、自信、勇敢、勤於思考的性格才能收穫快樂和豐富人生。」
這不僅僅是一本家書,更是一本智慧書,處處充滿著人生哲理。可能我們成不了巴菲特,但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大多都是相同的,你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而且大人們也同樣適合,工作或者事業上遇到困難了,都可以在書中尋找你想要的答案。
所以這本書不管是教育子女還是自我進步,都非常有幫助,感興趣的可以點擊看一看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