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3月24日,一名哨兵在赤瓜礁上站崗。當日,正在執行戰備巡邏遠海訓練任務的南海艦隊聯合機動編隊繼續巡視南沙群島各礁。 新華社記者 白瑞雪 攝
……………………………………………………………………………………
「90後」守礁戰士:南沙精神永不變
「我到永暑礁4個月了」,20歲的小戰士戴毅多露出雪白的牙齒,黝黑的面龐記錄了他值守的風吹日曬。看到中新網記者,不知是因為礁上平時「外人」太少,還是因為正在例行執勤,他顯得有些靦腆。
24日,中新網記者跟隨南海艦隊遠海訓練編隊巡航南沙島礁,從渚碧礁、南薰礁、東門礁、赤瓜礁再到永暑礁,感受每個島礁的新變化,見證中國「天涯守望者」不變的使命。
「想家的時候我就看看海,看著看著,就能看到家」,毅多笑得很甜,他的家鄉位於中國的東北吉林省,與他所在的南海省三沙市永暑礁緯度相差超30度,直線距離超過地球赤道長度的四分之一。
南海艦隊演出隊的戰士為守礁戰友帶來了精彩的文藝節目,礁盤中間的操場上不時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一首歌唱少數民族姑娘卓瑪拉的曲子,讓不少戰士流下熱淚。
像戴毅多一樣,他們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儘管礁上與外界聯繫並不困難,但這樣面對面的交流,還是他們難得的「盛宴」。
負責執勤的戴毅多背對演出場地,一動不動,手握鋼槍,警惕注視著前方的海面。
他眼前的這片海是中國300多萬平方公裡藍色國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以來,這片海洋傳遞著中國人對和平與友好的信仰。
戴毅多悄悄告訴記者,他也想看表演,但是職責所在,「守好這片礁盤,才對得起自己的國,才對得起自己的家」。
其實,作為永暑礁第104批守護者,戴毅多已比自己的前輩「幸運」很多。曾經「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是南沙守衛官兵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第三代永駐式高腳屋設施齊備,屋內已裝配空調,「礁上圖書館」提供各類讀物,官兵們可以借閱學習及娛樂光碟。南沙邁入3G時代,官兵們可以上網際網路,收看四十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只要有時間都可以打電話問候家人。
在南海艦隊司令員蔣偉烈看來,這讓南海的島礁與祖國大陸距離更近,也讓戰士的心與祖國和親人更近。
永暑礁礁長帶中新網記者參觀了大棚內的新鮮蔬菜,各類蔬菜長勢喜人,「基本能夠保證戰士們每天吃到新鮮的蔬菜」。
從寸草不生的石礁,到綠色成蔭的家園,記者注意到,每壟菜田前都立有一塊鐵牌,上面寫著「山東、山西、河北、湖南、廣東....。。」。
問及原因,礁上戰士告訴記者,每個士兵回家,就帶些家鄉泥土回來。小小永暑礁,竟匯集了十餘個省份的泥土。
「絕對純天然,無公害」,礁長「驕傲」地向中新網記者介紹。他說,戰士們堅持從老家一口袋一口袋把泥土背過來,因為這樣種的菜,吃出的是家的味道。
「今朝立業南沙,千秋有功國家」,白色的高腳屋牆面上12個大字鮮豔奪目。從直升機上看去,晚霞鋪滿海面,哨位上的戴毅多與大字融為一體。
「這些字從未褪去,因為它刻在守礁戰士和祖國人民的心裡。」礁長說,時代在發展,硬體在完善,但戰士心中的南沙精神,永遠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