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凡洛 拍攝&剪輯:潘暢
沙田美林邨是八十年代落成的屋邨,樓體被粉刷成了鮮豔的綠色,邨屋周圍還有好多造型別致的樹木,好像正呼應邨屋的名字——「美林」。
梁瑋鑫帶我們來到美林邨開闊的平臺,指著遠處兩棵樹,興致勃勃地介紹,「就是在這裡拍的!這兩棵樹剛好襯後邊兩棟建築,一對對的,好像植物和建築互相呼應。」
梁瑋鑫是《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的作者,是一位80後攝影師。與其他攝影師一樣,他喜歡背著相機走街串巷;又與其他攝影師不一樣,他專愛拍攝香港屋邨。
不論是建築還是人文景觀,只要是與屋邨有關,他就如著迷一樣記錄在相機中,而且一拍就是20多年。梁瑋鑫走遍了香港的所有屋邨,就算是需要有禁區紙才能進入的沙頭角邨,他都想方設法拿到了禁區紙,心滿意足地拍到了作品。
與屋邨結下情緣是在梁瑋鑫兒時。小時候,梁瑋鑫居住的「居者有其屋」,旁邊就是幾座屋邨。酷愛觀察的他,會細心留意到公共屋邨之間的差別,從建築到外形都各有特色,這深深地吸引了梁瑋鑫。
於是他拿起父親的菲林傻瓜相機,揣上一本地圖,就開始了他的拍屋邨之旅。
梁瑋鑫
那時候,梁瑋鑫還沒什麼拍攝技巧,只是想用相機記錄下即將被拆除的屋邨。但隨著時間積累,他開始注意到屋邨建築之外的特點,譬如屋邨中的居民生活,甚至是屋邨的視覺藝術。
他發現整齊的屋邨建築極富幾何美感,而且每座屋邨都有自己的專屬顏色,在色彩上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且屋邨很貼地氣,不似豪華大宅會給人以距離感,於是,他的鏡頭就慢慢留意到了屋邨的種種細節,漸漸伸向了屋邨居民的人文景觀。
譬如,屋邨中的一個普通的籃球場,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梁瑋鑫耐心地停留一陣,就會發現籃球場其實會有好多事發生。
早上,很多長者喜歡在籃球場晨運,抻抻筋骨、耍耍太極;中午太陽高掛的時候,家庭主婦們就紛紛出動,拿著被縟去籃球場晾曬;下午,中學生放學了,籃球場才真正被用來打球,而且除了打籃球,孩子們還用場地打羽毛球、甚至踢足球;到了夜晚,街坊們吃完晚飯,又來到這裡閒話家常。
「我想如果是私人屋苑的籃球場,應該純粹就是打籃球,但公共屋邨裡邊會有很多變化,居民靈活運用空間成為一種特色,這些就是很吸引我的地方。」梁瑋鑫說。
梁瑋鑫
去年,梁瑋鑫參加了「2017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他在眾多屋邨作品中,挑出了一張沙田乙明邨的照片參賽。那張照片拍攝的是外露式的屋邨樓梯,雖然照片中沒有人的蹤影,但能見到某些樓層在晾衣服。明麗的色彩和鮮活的人文景觀,凸顯了香港居住的特色。梁瑋鑫憑藉這幅作品,獲得了比賽的「佳作獎」。
梁瑋鑫「2017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獲獎作品
20年間,梁瑋鑫拍攝了超過20萬張的屋邨照片,每一張都飽含他對香港屋邨濃濃的情懷。這次,他從中選取了200多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又加入自己與屋邨的故事,最後集結成冊,在書展期間出版了這本《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
「廣東話來講呢,『穿越』的『穿』和『屋邨』的『邨』同音,所以我就用了諧音,將『屋邨』的『邨』作為《邨越時光》這本書的書名,見證20年間公共屋邨的演變。」梁瑋鑫說。
(文中圖片來自書中插圖、訪問拍攝及網際網路)
想看更多香港好書?掃碼關注哦↓↓↓
不能留言怎麼辦?
長按掃碼,我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