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李連杰在國內地位可以翻一倍,可惜被一張海報毀了!
大家都是從什麼時候認識李連杰的呢?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上映,在當時一毛的電影票時,它的票房已經累計突破一個億,引發了繼李小龍之後,第二次全球武術熱潮。
早在80年代,李連杰就以「功夫小子」的形象烙在觀眾的心裡,深受觀眾喜愛。而到了90年代,隨著《精武門》、《太極張三丰》以及《黃飛鴻系列》作品的推出,李連杰已經不再是從前那「武打莽夫」,而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一代宗師」。
在80.90年代,好萊塢一直是明星的嚮往,而李連杰也不例外。李連杰赴美發展雖然不算失敗,但是一直以暴力嗜血、角色犀利的呈現在好萊塢,很多影迷並不接受這樣的形象。
於是李連杰欲謀劃一部反暴力題材的電影,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好朋友貝松的支持,於是開始為他籌劃劇本。
《狼犬丹尼》由此而生,但是就是這一部李連杰注入全部心血的作品,卻坎坷多磨。投資達到了4500萬美元,上映後竟在內地「水土不服」,在全球僅以2087萬美元的票房草草收場。
那為什麼《狼犬丹尼》不能在內地上映呢?那都源於一張海報,導致未能拿到龍標獲映。
貝松在這部劇中也是竭盡全力,在李連杰的決定下,還邀請佛裡曼出演人生導師的角色,這部劇可謂花盡心思。
在《狼犬丹尼》中,李連杰飾演丹尼,在劇中是有一條從小就被黑社會老大馴養的一條「狗」,項圈是控制它的開關,一旦脫下,他就會變成無情的「打架機器」。
直到盲人山姆的出現,山姆是一個調音師,他感化了丹尼。並且在他的影響下,丹尼開始逐漸恢復本性,而擺在丹尼面前只有兩條路:
要麼繼續回到巴特從前,那不堪的生活;
要麼留在山姆身邊,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
丹尼選擇了後者。
而部作品很好地表達出,李連杰想要表達的效果「反暴力」。電影的結尾,丹尼把巴菲交給了警方,沒有痛下殺手,標誌著他人性的回歸。
這部電影的確是李連杰一改從前最佳的好萊塢形象,但是百密一疏。
這完美的劇本,忽略了東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在西方,狗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而在中國狗只是一個看家的動物,即使也提倡狗是人類的朋友,但也沒辦法改變人們固有的思維。
這也是這部影片最大的「敗筆」,而在原來的電影名《Danny the Dog(丹尼這條狗)》也犯了「禁忌」,後來雖然及時更改過來,但又在海報上出了差錯。
在海報中,李連杰被踩在一隻腳下,這成為了「辱華」的證據,即使劇中並未表達出這層含義。
隨著抗議的聲音 ,來自輿論的壓力,該片最終未能拿到龍標,也就未能在大陸上映。
其實這不是個例,有很多起因選菜導致無法公映的電影,如梁朝偉在漫威電影《尚氣》飾演辱華人物,遭到抗議;章子怡、鞏俐等當年主演《藝伎回憶錄》也成為了「裡外不是人」尷尬的處境。
反觀給國人以及好萊塢帶來好影響的,非李小龍莫屬;曾經也遭到偏見,但用實力改變了歐美國家對中國人的偏見,主演華納公司的電影《龍爭虎鬥》。
近幾年,華人影星在好萊塢層出不窮,而像《狼犬丹尼》,也的確是非常的可惜;也側面告誡影視圈,在接片時要慎重考慮。對於李連杰這個遺憾,你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