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BBC海洋紀錄片《藍色星球》首播,到時隔16年豆瓣評分高達9.9的《藍色星球2》,該紀錄片一次又一次地將許多海洋中的未知地帶、驚人的生物及其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呈現在我們眼前,徹底顛覆我們對海洋的認知。
大海之下生命的活力和創造力,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它們為適應海洋極端環境而進化出的生存策略引發了我們深深的思考。
今天湛廬君為你帶來海洋世界的新一輪大揭秘,介紹一本由著名商業思想家吳伯凡和皮皮魯總動員CEO鄭亞旗一致推崇的新書——《極端生存》。
本書是斯坦福著名海洋生物學教授史蒂芬·帕魯比和美國知名科學作家、小說家安東尼·帕魯比父子檔強強聯合之作,帶你探秘海洋極端環境中的狂野「居民」和它們的生存策略,領略海洋世界版的「博弈論」。
1.
這是一本什麼書
在我們看似平靜的海平面之下,正上演著一部關於「活下來」的戰鬥史詩——
飛魚突然躍出水面,上演海洋版的《速度與激情》;
小小的槍蝦躲在珊瑚礁洞穴中,不斷投放著溫度可達4700℃的爆炸性武器;
黑暗的深海中,大西洋奇棘魚運用獨特的「眼睛」撲捉著周圍生物散發出的微弱光線,等待倒黴的過客;
美麗的燈塔水母率先打破「每一種生物終有一死」的自然規律,不斷返老還童……
這些戰勝了海洋的生物,無論體型大小,都擁有最瘋狂的生存策略。
1.本書首次揭秘海洋中10大類神奇的極端生命,滿足你所有的獵奇心理
在海洋的極端環境中,活躍著形態各異的生命,它們各自依靠奇異的生存技能,佔據著不同的棲息地。
《極端生存》首次揭秘海洋中10類神奇的極端生命:古老之最、微小之最、深水之最、淺水之最、長壽之最、速度和旅程之最、高溫之最、低溫之最、古怪家庭之最,展示它們如何在最極端和最熟悉的環境下,利用最瘋狂的生存策略「活」下來,為你呈現一個更為真實、複雜和令人陶醉的海洋世界。
2.這是一部關於生存與進化的「新博物學」,全面了解地球2/3的未知世界
從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到演化了數億年的「活化石」——鱟(hòu),從微小繁多的微生物到體型巨大的藍鯨,從長居在水生火熱中的龐貝蟲到位於極寒之地的南極磷蝦……作者分別從它們的生存環境、進化歷程、核心構造以及生存策略4大方面,展示它們戰勝海洋極端環境的核心競爭力。
在此過程中,作者普及了大量關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前沿性和場景化知識,著名學者、商業思想家吳伯凡由衷地盛讚:《極端生存》是一部「新博物學」的當代經典。
1.為你提供一個別開生面的生物學思維大課堂
這裡還會講述你沒聽過的許多故事,比方說,淺海生命為何知道「合作共贏」?旗魚是如何出奇制勝的?燈塔水母的返老還童術能否為我們所用?以及海鞘的生殖腺大戰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海洋中的生存競爭是極限生命力的展現,是一場場宏大、慘烈而又腦洞大開的「創新大賽」,是一個個關於生存和繁衍的創新性解決方案,是極端環境下實現進化和重生的生物學思維的完美實踐。這些解決方案和生物學思維,也為我們應對當前極度複雜和不穩定的生存環境的時候,帶來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考。
圖源:《極端生存》圖書彩插
2.學習海洋生命在絕境下的創新和生存策略
· 正是因為地球充滿「毒害」的極端環境,早期的單細胞生物才被迫尋找新出路,最終一躍成為多細胞動物;
· 正是因為進化出「核心競爭力」,數億年前的鱟和腔棘魚才會戰勝同一起跑線的對手,成為存活至今的活化石;
· 正是因為學會合作,生存在淺水區的海洋生命才能構建起掌控風險的最佳生態體系;
· 正是因為修煉出靈活多變的響應力,旗魚才會成為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少數派;
· 正是因為不斷裂變出多樣的適應能力,南極磷蝦才會有朝一日實現大爆發……
這些海洋生命正是因為不斷適應極端環境進化出核心競爭力,才實現了各自物種的長盛不衰。《極端生存》一書提供的海洋生命在極端環境的生存和創新戰略,可以為每個身處極度複雜和不確定的大環境中的企業和個人,帶來新的啟迪。
3.科學的精準陳述,小說的敘事風格,精美的插圖解說,構建爽快的閱讀體驗
《極端生存》作者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霍布金斯海洋研究站主管史蒂芬·帕魯比(左)和
美國知名科學作家、小說家安東尼·帕魯比(右)父子
《極端生存》是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霍布金斯海洋研究站主管史蒂芬·帕魯比和美國知名科學作家、小說家安東尼·帕魯比父子檔強強聯合之作。
他們將科學的精準陳述和小說的靈動風格結合在一起,再加上精美的插圖解說,重現海洋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瘋狂生存策略,以及史詩般的戰鬥場景,為你構建一份愉悅爽快的閱讀體驗。
3.
大咖們從這本書中
獲得了什麼?
《極端生存》一經出版就成為《自然》雜誌、美國最大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推薦書目之一。在國內更是受到著名學者,商業思想家吳伯凡和皮皮魯總動員CEO鄭亞旗鼎力推薦,來聽聽他們從中收穫了什麼吧。
著名學者、商業思想家吳伯凡:
一個個物種不過是潛藏在環境中的一個個生存可能性的顯化,是一個個關於生存和繁衍的創新性解決方案。其中精彩絕倫、令人讚嘆的解決之道,屬於那些絕境下別開生面的物種。海洋裡的生存競爭,其實是一場宏大、慘烈而又令人腦洞大開的「創新大賽」。
《極端生存》是一部「新博物學」的當代經典。它在展現大量關於生物學、生態學前沿性、場景化知識的同時,給我們提供了一系列極具顛覆性情境下創新和生存戰略的鮮活案例,以及更具普適性的極限世界觀和生存方法論。
皮皮魯總動員CEO鄭亞旗:
當我在30米深的海底看到蝠鱝,面對如此神奇的生物時,感覺我自己身在外星,從此瘋狂地愛上海裡的生物。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來源於海洋,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約有21萬種,未知的海洋生物可能是這一數字的10倍。如果你不潛水,地球上2/3的地方你就去不了。海洋的神奇不比太空差,甚至更讓人著迷。
無論你是海洋或者動物愛好者,還是充滿好奇心想了解未知的事物,《極端生存》這本書都是你很好的選擇。
《自然》雜誌:
海洋生物學家史蒂芬·帕魯比和科學作家安東尼·帕魯比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極端海洋物種的生存環境,從最古老到最深處的海洋生命……對地球上最大的棲息地進行了豐富的研究。
這本書講述了海洋中充滿了比任何科幻小說更奇妙的生命和極限劇情,透出的思考性也令人意猶未盡。
#今日互動#
看過本文,你對海洋深處有更深的嚮往嗎?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與湛廬君分享你的想法~
股神巴菲特黃金搭檔,查理·芒格給你的135條投資金句
巴曙松: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格林斯潘的美聯儲主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