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當香港畢打行集中了漢雅軒、高古軒、Ben Brown、藝術門等六家頂級畫廊,成為藝術愛好者必打卡之地;當HQueen’s轟轟烈烈地籌建,被譽為香港藝術新地標,受到狂熱追捧時,位於中環雪廠街的本土畫廊季豐軒仿若處於藝術旋渦之外的「世外桃源」,就算在3月巴塞爾的熱鬧非凡中,它也未曾改變一直以來的節奏:認認真真研究,踏踏實實辦展。
▲位於中環雪廠街的季豐軒
當筆者見到季豐軒的掌舵人——季玉年女士時,霎時明白這份處變不驚的淡定從何而來。「現在大家都愛跟著潮走,可藝術哪有什麼潮呢?好的作品,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那就一定有市場價值,我開了那麼久的畫廊,從來沒想過跟什麼潮,只會選藝術家和作品。」
當年中國當代藝術最高潮的時候,季玉年親眼目睹了拍賣的火爆,人山人海,擠不進一個位置;而20世紀藝術版塊卻門可羅雀,一幅大尺幅的趙無極作品根本沒人跟她搶,300多萬就拍到了。回想起來,季玉年對於這樣的潮流,很不感冒,她隱約覺得,新買家剛進場容易興奮衝動,大部份是聽別人說就買,沒花時間好好研究。
▲季豐軒的掌舵人——季玉年女士
「我為何在那時對趙無極有信心?因為我紮實研究了他的一生,曉得他在抒情畫派裡如何創新。他每張畫都很用心在創造,絕不含糊應酬市場的需求。加上他的作品三分之一都給美術館收藏,在他基金的文獻庫裡清楚列明,而且跨國展覽之多,出版之多,是海外華人藝術家在全球知名度最高的。」
在今年巴塞爾期間,季豐軒舉辦了「靈魂如風.生命如雪」艾軒近作展。展出藝術家艾軒近年創作的29件跨越不同媒介的傑作。艾軒被視為「中國寫實畫派」的創始人及先驅,在談到他時,季玉年的眼中流露出掩飾不住的欣賞,「艾軒作品在拍場上的價格一直很平穩,沒有突然炒得很高,好的作品可能拍過2000萬,但一般不錯的作品也不怎麼流拍。我二十年前認識他,當年他買了京城好區的一幢別墅,配上好的家具,誰都羨慕。那時覺得他作品賣得好,挺講究生活質量。但以後每年去他家還是那個老樣子,他還是住在那兒,吃飯的桌子還是二十年前那張,原來他是一步到位,之後都不再花精力來琢磨生活上的瑣碎事。他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到工作室,最喜愛做的事就是畫畫。我認識他那麼久,他生活簡單而身心放鬆,但在繪畫上, 他是挺有要求, 精益求精。」
▲艾軒 2016 《刀客》 130 x 95cm 油彩布本
從季玉年的身上幾乎看不出歲月的痕跡,但季豐軒,已經扎紮實實走過了27年。如果說,方毓仁的入行是因為與吳冠中的深厚交集,張頌仁經營漢雅軒是因為留學英國的西方藝術背景,那麼季玉年的入行顯得那麼的簡單。16歲去加拿大念書,一直學習並從事金融,不到30歲已經年薪過300萬的她,僅僅因為喜歡,就這麼「痴情」地在這一行留了下來。「我爸爸是生意人,他很實際地覺得夢想可以追求,但趁年輕時先得打好經濟基礎,發夢得有資源。因為老爸的家訓,我30歲前拼命掙錢,買了一間小房子,心裡覺得踏實有安全感。之後,就沒有什麼物質上的欲望,一頭就栽進去尋夢。」
▲2000年 上海美術館舉辦《卡特林四十年回顧展》,季玉年(右一) 與藝術家卡特林 (Bernard Cathelin) (右二) 在上海美術館戶外宣傳板前留影
但只靠熱愛,並不代表季豐軒可以一帆風順。97年金融風暴,這是香港第一回房價跌得厲害,又踫巧剛回歸中國,大家心裡沒底,經濟差得很,那一年畫廊生意很差。藝術這門行當就是這樣,只要經濟一不好,第一個就受波動。季玉年深諳這一規律,但就在這困難的時候,她依舊堅持!
「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有些畫廊會改變路線去代理一些相對年輕或海外藝術家,帶裝飾性而價格便宜比較適合大眾。但我認為畫廊的定位很重要,既是立志想成為一家專業有學術水平的畫廊,這目標就不能改。為了維持畫廊不變的經營路線,我開了另一家公司去替企業做藝術顧問,靠顧問費維持畫廊的開銷。」
▲2003年,季玉年(左一)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線韻悠揚——莫迪利阿尼的繪畫和雕塑展》開幕現場
2003年SARS時候又是另一考驗,肆虐的那九個月,幾乎沒人來畫廊,展覽沒客戶,生意一落千丈。「但那九個月反而是我讀書最多的時候,SARS結束之後,我覺得更充實,方向感更清晰。深深體會到這行業是艱苦的,如果只抱著純粹賺錢的目的去經營,成效、意義不大。只有出於對文化藝術真正的熱情,在精神上有收穫,那這回報就很划算。」 季玉年認為,市場裡大部份買家是消費形的,看到喜歡而又負擔得起就買,掛在家裡賞心悅目就好;而收藏家是做了功課,會進行系統性的收藏,還會對藝術家的整個創作理念進行深入研究。「比如當代水墨藝術家李華弌,有藏家讀我們出版的李華弌跨24年的作品集,就會聯絡我們深聊他的看法。嚴謹的藏家都曉得自己在買什麼。新進的藏家會對具專業性、有歷史的畫廊投以信任,購買畫廊代理的藝術家。」
▲李華弌 2017 《翔翥 》212x376cm 一對三折金箔地屏風(相連)水墨紙本
經過多年累積的經驗,季玉年會從三個方面考慮選擇藝術家:一是才氣;二是藝術家的理念和原創性;第三,對藝術的持久熱情。她覺得安靜、勤奮、有內涵的藝術家往往在創作上有不斷的進步。
畫廊和藝術家的關係,在季玉年看來,既是商業夥伴,也是摯友。大部份藝術家雖然極具才華,但極需畫廊的持久推廣並建立新收藏家群,如沒有長期合作的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內建立好的名聲。長期的關係才能有足夠的信任,令彼此在好境、逆境齊渡難關。
季玉年也不停學習,四處看美術館的展覽,讀書。她希望和藝術家交流時碰撞出新的思維,和藏家對話時有深度。
▲潘公凱 2016《野趣圖》203cm×138cm 水墨設色紙本
季豐軒代理的藝術家量不多,一般都是長期的合作關係。而這個過程中,梳理、整理、研究,深入呈現整個藝術生命歷程始終都在不緊不慢地進行著。所以,你很難在季玉年的神情中看到所謂的焦慮、慌忙,她似乎永遠都保持著一個自己有把握的節奏,「我不去追『量』,也並不太擔心業績,因為我選擇的是優秀的藝術家,只要好好去做,銷售成績一定會逐漸提升。」當然,她還在尋找能長期合作的藝術家。
今年H Queen’s轟轟烈烈的開張,幾家國際大畫廊進駐香港,多多少少對香港本土畫廊有所震動,與她聊起此事,她認為:「良性競爭帶來提升,那麼多國際一級畫廊的分行在香港,證明香港是亞洲藝術中心,也帶動更多人來香港。外國畫廊年資較長, 已在行業經營一段時間。他們提升了香港的國際形象,有競爭、有比較才有進步。 現在我們每一場展覽都挖空心思去做,希望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H Queen’s或其他畫廊的展覽,我常常去看,我不僅看展覽,也學習每人的優點。至於西方藝術家,坦白說我也不是完全看得懂,但我並不排斥去了解和學習。」
▲謝景蘭 1968 《隨風飄逝》 195 x 194cm 油彩布本
季玉年的熱情活力、開放學習的態度、精益求精和堅持的原則,讓她在這行生存了27年, 也讓季豐軒一直秉持著一種勇於開拓但又不隨波逐流的精神,這樣的精神,讓藝術家放心、讓藏家安心,也讓自己更有信心。季玉年坦言,香港是一塊福地,她見證了文化藝術在香港逐漸提升及被重視。西九M+、故宮的成立以及其他機構的支援,令文化大有發展的餘地。她非常珍惜和感恩有幸進入這個行業,更希望看到更多年輕一輩也投身此行業,繼續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
圖片來源:季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