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這本書再現海上絲路...

2020-12-23 新華網上海頻道

    1200年前「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南海出發,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沉落於印尼海域。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此外,還出水曾經只在史書文字中記載的江心鏡,上面有楷書銘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

    江心鏡有著很多神秘傳說,所以當黑石號上的江心鏡被打撈上來時,震驚了整個文物界,這讓這面鏡子成為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便以江心鏡為題材創作了一部傳奇歷史故事。

    據悉《絲路江心鏡》歷經八年創作,玄幻冒險題材,以文學形式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和燦爛歷史。書中有著唐朝著名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唐代皇帝之十八女紫蝶公主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奇幻神秘的史詩冒險,宮廷權謀的殘酷鬥爭,異國之戀的愛恨糾葛,為讀者展開一幅壯麗瑰美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

    今年中新建交30周年重大文化交流項目,《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文學和展覽,了解亞洲文明的角度

    「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在分享創作初衷時,張露談到最喜歡詩人艾青的一句詩,就像她第一次與江心鏡在新加坡邂逅,未曾想到「黑石號」會在2020年駛進上海博物館。

    「故事從江心鏡開始,銅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作用,江心鏡更是銅鏡中最為珍貴的。」張露表示,創作過程中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探尋之心,走訪調研了絲綢之路的中國城市重鎮,及沿海上絲綢之路的很多國家,似乎能看到小說主人公在海上積極忙碌地開展貿易的情景。

    也是「黑石號」,讓張露對亞洲文化產生了強烈共鳴。創作多年來,她看到各國文化交匯的絢爛途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亞洲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文明因交流而互惠互鑑,因互鑑而共榮發展,海絲之路承載著不同語境下的多種文化,所以這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友誼之路,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當下,《絲路江心鏡》的出版和上海博物館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同時進行。新加坡中國商會副會長吳文貴認為,我們看到過去豐富的歷史歲月,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在古往今來並沒有減少,而是蓬勃發展。 因此,不論文學創作還是展覽都為兩國的雙邊關係帶來新的深度和一瞥。

    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歷史文化資源

    「黑石號」及近代來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發現的大量文物,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歷史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認識。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張曉虹說,我們知道唐代因安史之亂後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及塔裡木盆地東部地區,穿越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不再通暢,取而代之的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至東南亞、西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但我們一般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是在宋元時期,如海上絲綢之路上重要港口泉州就是在宋元時期最為興盛。」

    然而黑石號出土的6萬餘件磁器則顯示出,在唐代中期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十分繁盛。事實上,正是透過這些文物,才使我們把散落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連綴起來,如唐代文獻中的有關長安胡商、揚州蕃坊和來自東南亞的崑崙奴的記載。

    張曉虹表示,這說明這條自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唐代中期起就成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今天我們依然利用古代絲綢之路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其中所蘊含的和平、友好、互利、互助的精神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要義所在。

    記者了解到,《絲路江心鏡》有聲書也在喜馬拉雅電臺同步首發,作者張露還入駐今日頭條,定期更新作品創作過程和番外篇。張露透露,大IP系列項目正在同步運作中,眾多合作方以及專家學者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商業價值等方面肯定《絲路江心鏡》的精品化屬性,已多方面開展廣泛深度的合作,共同推動國際海絲文化的創新與發展。(記者熊芳雨、劉昊)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主題文藝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小說《絲路江心鏡》融合玄幻和冒險元素,以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精選的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江心鏡」為線索,既講述中國唐代的傳奇故事,又將其與中新兩國現代場景巧妙「串珠成線」,謳歌人類歷史上大膽探索陸地海洋的壯舉,同時表達了當下追求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美好願景。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9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書中展示唐代鼎盛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往來中東與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
  • 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張露期待回望古老而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感人至深的歷史玄幻故事,為亞洲文明的繁榮與互鑑做出獨特的解讀和貢獻。 崔瑜 攝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壯美畫卷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200年前,從中國南海出發的「黑石號」,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貨物,沉沒於印尼海域。當下,「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來到上海,正在巡展。
  • 張露博士攜最新力作《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學會相聚星露閣
    本次論壇由新加坡寶路集團攜手上海年鑑學會聯合舉辦,新加坡商會上海會長以及新加坡在滬企業家代表、上海市年鑑學會會員、特邀嘉賓等40餘人齊聚一堂,圍繞唐代沉船「黑石號」出水文物的珍貴記憶,回顧中新交往歷史,以小說《絲路江心鏡》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由此為人們展開的,是我們先輩在9世紀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歷程中留下的珍貴足跡及文化遺產,也是對於唐代社會生活以及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本期「藝術」,讓我們走近神秘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及其展開的海上絲路圖卷。
  • 重讀「黑石號」(下):唐代沉船裡的千年「揚州夢」
    本文從「黑石號」瓷器與長沙窯產品貿易、綠釉與白釉綠彩器相關研究、「黑石號」陶瓷器與揚州港方面對該沉船及出水陶瓷器相關問題作深入議論和探討。此為下篇。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唐代壁畫《客使圖》綠釉與白釉綠彩器相關研究中國最早的白釉綠彩陶器發現於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中,這種器物, 以前曾被研究者看作瓷器。
  • 星光河| 電影劇本 :黑石沉船
    作者:望城偉哥*故事梗概*電影《黑石沉船》故事大綱*劇本正文故事梗概:樊寶窯年輕的時候在銅官渚考古,發現一個釉下褐彩胡姬人面題詩罐,他覺得這個陶罐背後一定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後樊寶窯在黑石沉船的打撈中,在第二次海灣戰爭的新聞中,終於找到這個故事的某些重要線索,通過各種蛛絲馬跡一步步探求到胡姬人面題詩罐這個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的全部真相,因為偶然最終胡姬人面題詩罐也仿製成功。
  • 千年沉船中發現一面青銅古鏡,史載其擁有「神力」,專家卻不相信
    但不少人都對文物有很深的印象,認為這些古董文物,都是在土中被發掘出來的。可實際上,有不少好東西,其實在海中,默默存在了上千年,比如說「黑石號」遺蹟中的青銅鏡,就是這些文物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黑石號」沉船的地點,其實並不在國內。
  • 沉船故事:瓷器貿易見證晚唐、五代時期的海洋貿易變遷
    根據沉船上一件長沙窯瓷器上「寶曆二年」的銘文,推測沉船的年代當為晚唐寶曆二年(826年)或之後不久。「黑石號」沉船出水的陶瓷組合與揚州唐代遺址出土陶瓷器組合完全吻合,這種器物組合未見於其他唐代港口城市的遺址中,所以人們認為該船很有可能是從揚州裝載貨物駛出的。
  • 電視劇《滄海絲路》,海上絲綢之路傳奇故事
    《滄海絲路》是由張黎、劉國權執導,姬他,張檬,張豐毅,左小青,夏德俊,趙夢迪等主演的古裝歷史正劇。該劇圍繞古代西漢王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展開,講述一個海洋版「張騫」式的人物,他肩負國家重託,率領一批海洋拓荒者,從北部灣的廣西合浦始發,最終開創了彪炳史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 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對接點在哪兒?
    在接受南都記者的訪談中,高洪雷詳敘了肇始於遠古的蓬萊遠洋貿易的發展史;回顧了徐市(徐福)、張保皋、張騫等東北亞海上絲路史上的傳奇人物;勾勒了隋唐時期蓬萊港「日出千杆旗,日落萬盞燈」的極致繁盛;慨嘆自宋朝開始北方港口的衰落和南方港口的崛起;同時剖析了明、清兩朝實行「禁海令」而導致中國喪失「制海權」的真正原因。
  • 上世紀打撈宋代沉船,發現神秘青銅鏡,古籍中的神話傳說是真的?
    上世紀打撈宋代沉船,發現神秘青銅鏡,古籍中的神話傳說是真的?文/詩雨論史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古人創造的很多物品,而且這些物品很多以現在的技術根本做不到。這些智慧的結晶在歷史的長河中,變成了更加寶貴的財富。
  • 開幕回顧|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開幕啦
    他在致辭中說到:「『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展出了200餘張攝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的歷史影像。所有展出的作品皆選自影像館近年來收集到的關於海上絲路沿線上的城市、地區、國家的人文地貌等主題的影像匯集。基於對這些影像的系統整理,策展及研究團隊查閱了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重點梳理了中國與沿線各國的邦交、主要文化交流傳播的載體等,通過影像再現了當時的城市景觀和文明風貌,勾勒出海上絲路的輪廓,從視覺上讓『海上絲路』變得具體可見。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引起觀眾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趣,從而對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政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 三大沉船博物館
    麗露絲」是16世紀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代的艦隊中的領航艦,也是亨利八世最喜歡的戰艦之一,Mary的名字源自亨利八世最愛的妹妹,Rose象徵著都鐸王朝的玫瑰標誌。戰艦「瑪麗·羅斯」號曾被人們稱為「海上一朵最美的花」,在英格蘭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海戰中屢立戰功。
  • 《滄海絲路》啟動 全景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目前國內首部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型電視劇連續劇。    電視劇《滄海絲路》以廣西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為背景,圍繞當時世界第一大帝國——西漢王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結構故事,講述一個海洋版「張騫」式的人物,率領一批海洋拓荒者肩負國家重託,從北部灣的廣西合浦始發,懷著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的良好願望,履行傳播華夏文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經貿往來的神聖使命,最終開創了彪炳史冊的海上絲綢之路。
  • 38集電視劇《女帝·海上絲路》欽州開機[視頻 圖]
    名導張紹林擔任《女帝·海上絲路》的藝術監製,圖為張紹林在新聞發布會後接受記者採訪。記者蒙衛芝攝《女帝·海上絲路》將採用「雙組雙機」的形式拍攝,兩個小組分別由孫樹培、孫樹基執導。圖為孫樹基在新聞發布會後向記者們介紹演員陣容。
  •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 越眾歷史影像館
    本展展出的所有作品均選自於影像館近年來收集到的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上的城市、地區、國家的人文地貌等主題的影像匯集。基於對這些影像的系統整理,此次策展及研究團隊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重點梳理了中國與沿線各國的邦交以及主要的文化交流傳播的載體,以期通過影像再現的城市景觀和文明風貌,為觀眾勾勒海上絲綢之路的輪廓,從視覺上讓「海上絲綢之路」變得具體可見。
  • 黑石號沉船上打撈出三件文物,破解了文物界的一個難解之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黑石號」沉船,因為它破解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黑石號」沉船在1999年被成功打撈,沉船的位置在中國南海最南端和爪哇海北端交接的勿裡洞島附近,現在屬於印度尼西亞,而它的發現也十分有趣。在印尼地區,人們流傳著一個傳說: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之間的海域埋藏了一座寶藏,但是一直都沒有被人找到。
  • 紀錄片《海上來客》:300多年前的中法經濟文化交流
    鏡頭跟隨在廣東生活了近20年的法國作家方索,為解開首航廣州的法國商船「安菲特利特號」的秘密,在中法兩國多地尋訪,最終發現並記錄了一個鮮為人知卻又令人驚嘆的傳奇故事。紀錄片首集《雙重使命》便是從「安菲特利特號」船隻入手,找尋中法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印記;第二集《商都探秘》講述了「安菲特利特號」抵達千年商都——廣州後,商人們和「國王的科學家」們新的探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