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26中學地處城牆根下的碑林區建國路,是一座與西安事變紀念館隔牆相望的老牌公立名校。學校門口灰色的「東望樓」歷經了近80年的風風雨雨,培養出周邊無數學子。踏上進入校門的樓梯,一排銅刻的銘牌,一步一個腳印般記錄了這座學校成長發展的各個關鍵節點。
學校創建於1941年,當時為解決東北軍將士子女就學問題,先後受到張學良將軍舊部、楊虎城將軍及家屬的資助。在原東北軍張學良將軍兵營駐地和軍馬場上以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將軍創辦的《東望》雜誌名稱創建了「東望學校」(包括現碑林區建國路小學),表達了東北軍將士想念回歸的思鄉之情。
學校首批教師全為東北流亡學生,首任校長當時只有19歲。 1948年,名醫韓新出資,在原東望學校校址上辦起了初中部,學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韓新中學。
1952年2月,經西安市教育局批准,學校更名為「新華學校」;1952年9月,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辦,更名為西安市第六初級中學。
1956年8月,經市教育局批准,西安市第六初級中學設立了高中部,辦學場地與建國路小學剝離,正式更名為西安市第26中學,並沿用至今。
1997年,學校晉升為西安市重點中學。2000年晉升為省級重點中學。2007年晉升為省級標準化高中。2017年6月晉升為「陝西省普通高中示範學校」。
據校長劉俊博介紹:1958年的時候學校還只是三層小樓,老師的辦公休息都在一起。2012年,有關部門曾因為校園改造問題,考慮過拆除該樓新建。我們考慮一個學校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歷史沉澱,東望樓完整體現了那段歷史的記憶。便力主保護並籌集經費,於2014年將其改造,最大限度地恢復了學校當年的歷史風貌。
今天的26中學某種程度上已經和周邊的張學良公館、高桂滋公館等一起成為西安事變紀念建築群的一部分。國內外遊客經常在這裡拍照留影,張學良的家屬後人也曾來校走訪。學校現有的三棟教學樓,均以演變的校名來命名。其他兩座分別為韓新樓、新華樓,成為26中學辦學歷史的具體體現。
「名校+」工程: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2015年11月,上級領導的一次調研給26中一個嚴峻的挑戰:當時的西安市93中學區內學生紛紛出走,家長們捨近求遠,想方設法要把孩子送到別處去上學……
作為年底考核的一項硬性工作,必須幫助93中改變這種「群眾躲著走」的窘境。
隨後,在碑林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過問下,區教育局嚴謹做好頂層設計,26中創造性落實執行。2016年5月,26中與原93中簽訂了幫扶目標責任書,組成「精準幫扶型大學區」,率先在全市開始了精準幫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為快速扭轉93中發展薄弱的現狀,在市、區教育局的引領與支持下,26中找準短板,從人力、財力、物力上精準發力:將原93中學生混合統一編入26中班級;將原有教師,通過跟崗學習或見習,全部納入26中統一管理,教育教研、師資力量共享,共同提升,深度融合;通過走出去,定點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改變了學校每年只能招收到一二十名學生的現狀。
老師達標了,學生併入了,分校校舍也不能空閒下來。但破舊的學校稱不上是一個好學校,改造成了26中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劉俊博說「想裝空調,電線不行,想增水壓,水管不行。本想簡單改造,結果一開始就變成了大工程。」近兩年,26中幫助分校申請了市區專項資金700萬元,完成了教學樓、辦公樓的整體改造提升,新建教學部室,購置教學器材,實施綠化改造工程,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通過一系列校園建設,不僅營造了高品質的教學環境和校園文化氛圍,還為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提升後的校舍資源不再閒置,26中將初三年級整體遷至分校校園,與本部同步建設、共同提升。
「一長多校」的深度融合管理模式實現了兩校統一謀劃、共同實施、同步發展,尤其體現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
西安市「名校+」工程實施三年以來,分校在校生人數由原來的30餘人增加至現在的700餘人。近兩年,分校中考升學率居碑林區公辦中學前列,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考入老百姓心目中的高中名校。在26中的引領帶動下,已經初步摘掉了「薄弱」的帽子。
劉俊博說:「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他認為,「名校+」工程找準了教育不均衡的病根,也找到了方法。不僅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範圍,更拓寬了公辦學校的發展空間。如今26中分校學生回流和26中本部的顯著提升就是對「名校+」工程最大的肯定。
義務講解員:為80年名校交上滿意答卷
在26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並沒有因為緊張的中高考而形同虛設。
11月12日,碑林區首屆成語詩詞大賽成功舉行。參加本次比賽的一共有五支隊伍,賽前在校內開展了線上海選初賽,通過線上角逐,勝出的同學代表學校參加此次教育聯合體校際複賽。
本次比賽使用優學派答題系統,採用計時積分制,共分「同舟並進」「百舸爭流」「龍舸爭魁」三個環節,以必答、搶答和飛花令三種形式呈現。賽場上,選手們沉著冷靜,機智應答,在重溫經典詩詞的同時,也覓得了不少新知。
校辦副主任徐璐告訴記者:「人生自是有詩意,最是書香能致遠。與詩歌邂逅,如同徜徉在春之暮野。品讀詩詞,能感悟語言的詩意與浪漫。為傳承經典,弘揚文化,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展現學生的個性風採和精神面貌,高二全體學生開展了以戲劇演繹人生,舞臺點亮青春為主題的語文學科課本劇表演。」
同學們以獨特的創意,華麗的服飾和精湛的表演徵服了在場評委和觀眾。劇本選材涉及廣泛,從中國古典文學到國外作品,從舊文新編到原創劇本,由古及今,深入淺出,給大家帶來了一場文學與藝術的饕餮盛宴。
高二(4)班表演的《昭君出塞》取材於歷史故事,情節曲折,表演具有感染力且極富哲理性。
高二(5)班的《鳶尾花》,同學們呈現出了社會大動蕩時代背景下一幕動人心弦的人生悲劇和滄海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
高二(3)班同學們帶來了《新琅琊榜》,精彩的演出,獨到的理解,引人入勝的情節設計,再現了這一沉冤得雪的動人故事。
臺上演員們真情投入,臺下觀眾們聚精會神。同學們從起初的漫不經心到後來的全情投入,是一次次利用課餘時間反覆排練的相互磨合,是一回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覆修改劇本的精益求精,是一句句彼此之間的真心鼓勵。
徐老師說:「此次課本劇表演活動推進了學校的素質教育水平,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同學們藉助這個平臺發揮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展現了自我,提升了自信心,也從中體會到了世界經典文學的魅力,提高了創作能力,為高中生涯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據記者了解,中學生志願講解是西安市第26中學聯合西安事變紀念館啟動的一項特色志願服務活動,是學校實踐育人的一次積極探索,旨在促使學生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承擔起弘揚紅色文化的重任。
12月12日,西安事變紀念館兩位館長為26中「年度優秀志願講解員」頒發證書,對他們的志願服務予以肯定。
作為一名義務講解員和青年志願者,黃金晨同學表示:能在西安事變紀念館這個平臺上提供志願服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傳播紅色文化,不僅是一份殊榮,更是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
表彰結束後,由教育聯合體高二年級志願者組成的義務講解隊,在各展廳耐心地為前來參觀的遊客講述每一件館內展品背後的歷史,幫助他們了解西安事變的前因後果、歷史意義、張學良將軍的人生歷程等。
東望樓下,張公館前,26中的學子們為紀念西安事變84周年的活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這座80年校慶前夕的名校,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本報記者 史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