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可用的,也可以不用;禪是可度事的,也可以自在逍遙。一個人如果有禪心,或有清淨空冥的意願,就會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
何謂禪心,林清玄先生總結出四種要求:
第一:你我一體的心叫做禪心。人所以會有紛爭,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如果將人與人互換立場,彼此將心比心,甚至把你或動物看成是一體的,之間的關係是榮辱與共、息息相關的,是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其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此就不會有人我的糾紛和不滿了。
第二:有無一如的心叫做禪心。世間上有的人凡事求多、求好、求擁有,但也有的人刻意遠離名利、在深山裡隱居,他們要體會無的境界,在無的裡面感受無名、無利的逍遙自在,但是真正的得道者不追求有,也不用太躲避世間的有而刻意去追尋無,應該要做到即使擁有但不執著,能隨緣隨喜的灑脫自在。
第三: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禪心。心是宇宙,心是虛空,世間上任何東西都包含在虛空裡,虛空沒有嫌棄渺小者,所以虛空很大,俗語說:氣度蓋人,方能容人,氣度蓋事,方能容事,氣度蓋天地,方能容天地。我們能夠包容一己的言論,包容不同國家,包容不同種族的人,如此才能擴大自己的心胸,一個人如果有開闊的人生觀,必能開展涵容天地的成就。
第四:普利一切的心叫做禪心。我們對父母孝順是天經地義的孝心,對兒女的關心也是理所當然的慈心,但是我們要更擴大對一切友情的愛,如清朝李毓秀所作《弟子規》中說:泛愛眾,而親仁,能以孝順父母,關愛兒女的心來關愛天下一切眾生,如此對眾生的付出自然無牽累、無計較,能以眾生之樂為樂,以眾生之苦為苦,如此不但能闡揚心量,更能提高自己的慈悲心。
禪是自我的修煉,時時觀照念頭,加以時日,內在的世界寬廣了,自然能放下忍辱是非。林清玄對禪心的真實含義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於外在的表象,不執著於心情。《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一個知心空性,了解一切法之夢幻水月,他就可以出入自在,就能遊戲於諸法了。
如同一個演員,他知道舞臺中的角色都是虛幻的,所以不管他演皇帝還是乞丐,心裡都不會真得以為自己是皇帝或是乞丐,上臺時他可以表演出皇帝的威嚴或乞丐的貧困,下臺後並無得失,臺上臺下出入自在,也正是因為有自在,所以一個演員才能隨心所欲地演繹出千百種不同的角色,這就是大波羅經中說遊戲出生百千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