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李雪健作為這次排行榜的首位想必反對者不太多,這不僅僅是作者一個人的看法,在諸多的排行榜上,老戲骨李雪健都名列前茅,他不但演技折服中國觀眾,在藝德上也是首屈一指。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身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的李雪健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對李雪健在不同時期塑造的經典人物形象給予肯定。
李雪健的演技紮實、樸素,很生活化,看不出表演的痕跡,在1985年的電影《鼓書藝人》裡的演技就鋒芒畢露。 1990年電影《焦裕祿》熱映,李雪健飾演深受人民愛戴的好書記焦裕祿,該片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十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李雪健的名字從此印在了中國百姓的腦海裡。同年,李雪健又在電視劇《渴望》裡飾演了宋大成一角,憑此劇奪得第十一屆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第九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渴望》之後的李雪健在演技上更加嫻熟,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更為準確。1998年的央視大戲《水滸傳》使李雪健再次聲名鵲起,宋江一角雖然給他帶來褒貶不一的評價,但是他嘔心的成功塑造還是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從此再無宋江。進入老年的李雪健在演技上愈加成熟、紮實,駕馭人物信手掂來,電影《1942》、電視劇《嘿,老頭》等再次為他帶來諸多榮譽和獎項。
提起李保田,也許有很多人不認識,但說起「劉羅鍋」可能就有印象了,在這次排行榜上讓其坐第二把交椅可能要遭到一部分人反對,這也難怪,畢竟對他了解不多,其實他的經典角色並非一部《宰相劉羅鍋》。對於一個演員的評價不能以他出演了什麼轟動的大片為依據,觀眾喜不喜歡來判斷,而是要看他在所有的作品裡對於角色的把握是否精準到位、是否符合劇情的人物設置和故事線索、與其他角色配戲是否產生行雲流水的效果,李保田就是能做到這一切的人。
李保田,國家一級演員。如果說在1983年的《闖江湖》裡他的演技還不夠成熟,那麼接下來的《人鬼情》就使觀眾領略到了李保田驚人的演技,該片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1991年又憑藉影片《葛老爺子》獲第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男主角獎,接下來的影片《鳳凰琴》、《過年》、《宰相劉羅鍋》、《神醫喜來樂》等片為李保田贏來許多拿到手軟的獎項。1995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裡李保田飾演的舊社會「黑老大」一角,作者認為應奉為經典,至今無人企及。
李保田塑造角色細膩、真實,很接地氣,並且戲路很寬,每一位角色都給人帶來情感上的共鳴。
鮑國安就是94版《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在那部演技派扎堆的古典名著大製作中,鮑國安塑造的曹操被總導演王扶林譽為「演技最佳」,這一殊榮不但是導演的認可,連細心的觀眾也這麼認為,完全蓋住了「諸葛亮」、「劉備」、「關羽」等角色,榮獲中央電視臺第15屆「飛天獎」和第13屆「金鷹獎」 最佳男主角雙獎,這是對他藝術的肯定和高度的讚譽。
早期的鮑國安曾在山東版《水滸》中飾演宋江,完全媲美李雪健版的宋江,只因時間較早,很少有觀眾記得。不過鮑國安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林則徐」則為電影《鴉片戰爭》贏得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1997年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在電視劇《大唐名相》、《人間正道》中塑造的「魏徵」和「吳明雄」深受觀眾喜歡,也獲得專家讚譽,將人物內心的複雜刻畫得十分細膩,很有深度。
王志文相較於以上三位老戲骨來說,他屬於中年派,之所以排在第四,這也是眾望所歸,王志文在影視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幾十年經久不衰,更重要的是憑藉自己紮實、精湛的演技徵服了億萬觀眾。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與前三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接廣告。儘管接不接廣告不是評判一個藝術家的唯一標準,但是遠離商業虛假是他的一貫作風,也是一位藝術工作者的高尚情操。
王志文出道於80年代末,成名於90年代初,一部《過把癮》掀起滔天巨浪,足足影響了一代青年男女對愛情觀的審視和思考,也掀起了一股「王朔熱」。當年在北電期間被老師認為根本不會演戲的王志文誰曾想會在幾年後紅透半邊天呢?《東邊日出西邊雨》、《無悔追蹤》、《刑警本色》、《黑冰》、《大丈夫》等等,在這些電視劇裡,王志文塑造了藝術家、特務、警察、毒梟、知識分子,每一次的角色轉換都給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象,亦正亦邪滴水不漏。
網友最為感興趣的還有王志文那具有磁性的嗓音和深厚的臺詞功底,大段的臺詞在他聲情並茂激情高昂的演繹下一氣呵成,給人帶來視聽享受的同時也為他的藝術推向頂峰,在整個影視界都是不多見的人才。
在國內的優秀男演員裡,陳寶國是無法繞過去的一個,這裡並非單指幾十年來的零緋聞,而是在藝術上始終耕耘不輟,在影視界是足足的演技派和頂梁柱,且越老越紅日久彌新。
陳寶國從《大渡河》開始,演藝之路奔波不停,將中國各行各業塑造一個遍,也是一位拿獎到手軟的藝術家。網友可能會發現,陳寶國演技大爆發是在2000年以後,在之前的《武則天》、《咱爸咱媽》裡算得上不溫不火,但在2001年電視劇《大宅門》裡成功塑造了白景琦之後,陳寶國的演藝之路便如日中天。之後的《漢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茶館》、《鋼鐵年代》、《老農民》、《大河兒女》等熱播劇都證明了陳寶國精湛的演技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這不是偶然,這是陳寶國在生活和藝術上幾十年的沉澱和積累,才有了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經典角色。
陳寶國在人物塑造上往往能抓住角色的內心世界,面不改色就能詮釋角色的心理變化,尤其是塑造的漢武帝、朱元璋等帝王,將那種霸氣和扭曲的心理變化展現的淋漓盡致。
葛優的實力有目共睹,網友們反覆挖掘的「葛優躺」,被認為是表現「落魄者」的經典形象。作為實力派的葛優似乎一直在延續「李東寶」的路子,自從《編輯部的故事》火了之後,在之後許多馮氏賀歲片裡葛優飾演的角色都在延續王朔筆下「李東寶」的形象,純粹的一個京城青年,遊手好閒樂善好施,還不乏幽默調侃。
其實葛優的演技是無法估量的,張藝謀的《活著》就是展現葛優演技的一部經典影片,只是很可惜,在國內被禁,許多觀眾無法看到,也錯失了一次在國內獲得影帝的機會。但東方不亮西方亮,1994年,葛優憑藉電影《活著》獲得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演員。這一殊榮證明葛優並非只是「李東寶」,在這部影片裡,葛優炸裂式的演繹使人感覺他的戲路還很寬,同年,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裡袁四爺一角使葛優獲得滿堂喝彩。這就是影帝級的演繹,刻畫人物從來都是靠著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才能將角色拿捏到位。但葛優的《秦頌》、《寇老西兒》、《夜宴》口碑極差,也使葛優抱怨再不演古裝劇了,之所以在這次排行只能屈居第六了。
陳道明被列為第七,或許會引起「陳迷」們的一致聲討,其實對作者來說也是於心不忍,我也是陳道明的粉絲,對他飾演的角色記憶猶新,可是以上藝術家的造詣都很深,無法絕對權衡,猶豫再三,將陳道明列為第七,這是對他演技的認可,也是尊重。
陳道明在80年代就嶄露頭角,《圍城》裡的方鴻漸、《末代皇帝》裡的溥儀等角色早已成為經典,而《康熙王朝》的熱播使歷史劇裡再無「康熙」,個人以為,在表現帝王的霸氣方面,陳道明在國內男演員裡是首屈一指的,那種不怒自威的冷酷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這樣的表現同樣在電視劇《黑洞》、電影《英雄》裡發揮的淋漓盡致。陳道明也許霸氣過度,在其他的作品裡,總有種「康熙」的味道,無論是形體、語氣、眼神,都有千篇一律的感覺,這些也許是他表演的風格和角色的需要,但他的早期作品《一地雞毛》就不是這樣,那種小知識分子的角色就塑造的極為成功。同樣,在《中國式離婚》裡塑造的宋建平頗讓人同情,引起中年人的共鳴,張藝謀的電影《歸來》裡陳道明與鞏俐教科書般的演繹收穫許多讚譽。
如今的唐國強早已被冠以「特型演員」的身份,自從古月去世後,唐國強成了飾演中老年毛澤東的不二人選,曾經的「奶油小生」已成歷史。
由於「特型演員」這一身份,在許多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裡,唐國強塑造的毛澤東形象被觀眾認可,也因為多次飾演偉人,使唐國強在演技上突飛猛進,以爐火純青的演技將偉人演繹的神形兼備,獲得好評,多次獲獎。其實真正體現唐國強演技的是轉型之後的94版《三國演義》,在劇中飾演的諸葛亮成了最大的兩點,從青年演到老年,直到諸葛亮五丈原病逝,時間的跨度是最能考驗演員實力的,唐國強沒有辜負導演的期望,成就了一部經典。而另一個經典便是胡玫導演的《雍正王朝》,唐國強的雍正皇帝成了至今無人超越的經典。
在演藝生涯中,唐國強的發力與陳寶國有幾分相似,都是在中年以後開始走紅,越老越成熟。不可否認,唐國強是塑造帝王將相最多的一個著名演員了,從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唐太宗、朱元璋、皇太極等,無不留下了唐國強的精湛演技。由於飾演帝王較多,太模式化,也限制了其他角色的塑造。
在80年代,張豐毅因主演《駱駝祥子》而成名;又主演了《鴿子迷奇遇記》被觀眾津津樂道;90年代初,一部《龍年警官》風靡全國,張豐毅飾演的刑警隊長傅冬成了那個年代警察的楷模。古裝劇裡也表現不俗,92年的《淮陰侯韓信》在央視播出引起轟動;電影《赤壁》裡飾演曹操,將一代梟雄的霸氣和謀略演繹的入木三分。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裡飾演段小樓,與張國榮、鞏俐搭戲,三角關係成就一部曠世經典。
特別一提的是電視劇《歷史的天空》,劇中飾演男一號姜大牙,從一個村野莽漢成長為八路軍指戰員的這麼一個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當年播出後的轟動效應不亞於後來的《亮劍》。憑此劇獲得「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另一部現實題材軍旅劇《和平年代》同樣得到觀眾熱捧,獲得「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
張豐毅給人的印象就是硬漢形象,這在《和平年代》和《歷史的天空》裡表現尤為突出,應該說非常適合軍事題材的影視劇,生活劇就表現欠佳,比如《上門女婿》、《希望的大地》等。
將李幼斌排在最末位也許有悖民意,畢竟當年的《亮劍》火的一塌糊塗,李幼斌飾演的李雲龍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這部劇也註定將被收藏於中國優秀抗日題材電視劇序列,永遠閃耀光芒。
應該說,李幼斌屬於大器晚成型的,在《亮劍》之前,可圈可點的影視作品並不多,令人難忘的當屬電視劇《刑警本色》了,他飾演的周詩萬特別精彩,與王志文對戲真的是妙語連珠,一正一邪,其光芒完全蓋住了常戎、王奎榮們。當然之前的《潮起潮落》也不錯,但反響不是太大,總的來說,李幼斌飾演的諸多警察形象反而不如一個反派周詩萬,其中隱喻值得玩味。《亮劍》的轟動也成就了《闖關東》,兩部作品將李幼斌推向了事業的巔峰,而之後的《決戰江橋》、《一馬三司令》並未引起轟動,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想重塑另一個「李雲龍」,但時過境遷,這樣的機會並未對李幼斌再次打開綠燈。這反而讓我懷念起《飛虎隊》、《橫空出世》來。
這次排行也許有失公允,畢竟作者的審美標準和思想觀點有限,其中也夾雜著個人的喜好。除了這十位以外,還有一些中老年藝術家在影視界的藝術成就和觀眾口碑也絕不低於這十位,比如牛犇、焦晃、姜文、張國立、馮遠徵、何冰、馬少驊等,他們同樣具備著紮實的藝術功底,也創作了大批的優秀影視作品,多次獲得重要獎項,沒有入圍也是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