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君按:
「生,還是不生?」
這個話題我經常跟你們聊,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想跟你們分享一首詩。它道破了關於生育的某種「真相」,又寫得優美之極,我很喜歡。
來自詩人紀伯倫——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當下這個時代裡,不願生孩子的「丁克」們有更多自己的表達。
他們是父母眼裡的「有病青年」,卻認定這是珍貴的「自由」權力。
今天的文章,來自「女孩別怕」公眾號。
1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丁克人士」,分享了他們的故事和思考。他們也將喚起你關於「生育選擇」的思考。
「女孩別怕」是個專注「女性安全」的帳號。
深度揭露和女性安全相關的「黑產」,也告訴你靠譜的「自保方法」,和你討論「叛逆」的婚戀觀。
她教你——保持自己的古怪,活得久一點。
我愛人就是幼師,按說這是一個生孩子的好條件吧,至少在幼教行業,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比較便利,安排到自己的班裡,被侵犯、虐待或者餵安眠藥的風險,都會低很多。
但是我們就是決定不要孩子,很堅定,因為要不起。
他們園普通班一個月4000、提高班6000、國際班 12000。就以我這水平,這輩子都養不起孩子。那麼,我還生他幹嘛,和我一起受罪?多對不起他呀。再加上各種養孩子的開銷,讓我感覺是天價,不亞於在北京五環買套一居室。
我父母感情相當不錯,我愛人的父母感情也非常非常好,我倆的感情也特別好,我們都是家庭美滿,童年沒有受過創傷 ,我們決定丁克,裝逼點說,是因為我們負不起這個責任:對生命的不尊重。
坦白說,真是是因為窮。
目前,我全家和我愛人全家,都非常同意我們的想法。
在我們一生中,沒有什麼決定比生育影響更深遠了。好在,關於生育。我可以選擇不生。雖說從小家裡沒虧待過我,但依然覺得煩惱很多,不怎麼開心。所以為啥要再帶一個人來世界上呢?
最主要的是,我也懶。我覺得我沒這個耐心養孩子,我對自己都快沒耐心了。是工作不飽和,還是貓貓狗狗不好擼?我非要生孩子找事兒幹。
好在我愛人也是堅定的丁克!我是鐵丁,他是鋼丁,他是家裡的長子,壓力比我大。
但我們分工比較明確,他負責安撫他家裡,我負責安撫我家裡。
我們都是本地人,各自有事業和愛好。一年出去旅遊半個月,下了班,出去吃個飯喝個酒看個電影。不出門的話,在家他喜歡打遊戲,我喜歡自己呆著,工作也行啊,過得開心就行了。
當然,我覺得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娛樂方式,如果養娃能讓人開心的話,那可以隨意。凡事不都是個選擇嗎?我可以選,也可以不選。但是必須有這個選擇權。
關於丁克,我也不在乎別人說什麼。說的直白一點,關你屁事,說「不傳宗接代的人太自私了」,就不自私嗎?生孩子難道是為了建設社會嗎?倆人實在寂寞的話,養貓鏟屎玩,我樂意!至於以後養老,我覺得養老院挺好的,或者實在不行找個廟也不錯。
我自己是個極簡主義者,認為任何事物擁有之後都需要管理,那麼這樣就佔用自己的精力,平時生活上的物件都儘量想辦法精簡掉,就更不用說生物了,孩子就是首先要被減掉的那個因素。
丁克的想法是逐漸有的,大約是在4年前決定的。自由在我這裡排第一位,不想受到任何的束縛,孩子是對自由構成威脅最大的因素之一。決定權在我這裡,那麼我的選擇就是不要。
看到周圍很多的同事以及朋友生完小孩之後,天天圍著孩子轉,明白了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生完孩子後自己的愛好也沒有時間去做,想去幹什麼都要考慮孩子,自己的本性都變了,本來工作已經佔用了很大一部分的自由時間,不能讓其他的東西佔用的更多。
如果有人想測試一下自己是否能養孩子,我建議先養一個壽命2-3年的寵物試試看自己是否有精力來把它們養好。
已經和父母商量好了,生孩子別指望我,剛開始父母還會說教,後來他們來了我們工作生活的地方也就逐漸明白了。我是這樣說的,我把養孩子的錢與時間拿來陪伴你們,讓你們在晚年生活的比較幸福,目前都做的很好,至今每年都會以家庭為單位出去旅遊一圈。
至於伴侶那邊,成為伴侶之前,我會先問要不要孩子,如果對方,或者對方家長執意要孩子,那對不起了您吶!沒有性生活都可以,但是堅決不能有孩子。
都說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我這個結晶就很尷尬。
在我5年級的時候,知道了父母離婚,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想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再加上過去經常被媽媽打罵,媽媽鬧離婚時,也總說「我是為了你才離婚的」。很多經歷的影響下,我已經不喜歡我的出現。
為了養我,媽媽說她錯過了進修班,家裡也一度經濟緊張之類的,更讓我感覺自己是個累贅,是個多餘的,所以我當時就想,我絕對不要生小孩,絕對不會把ta帶到這個世界受苦。
當然,這個想法有一定的個體性,但隨著我的讀書工作,從沒變過。大學畢業後工作,身邊倒是沒什麼強烈質疑,反而是理解甚至相同想法的人,也很多。
剛才講到了童年陰影導致的厭孩。客觀來講:經濟上,養娃燒錢。事業上,面試歧視。養娃環境,兒科醫師短缺、假奶粉、假疫苗、幼兒園安眠藥、兒童性侵(我小時候也被熟人猥褻過,不過遺憾的是,我近幾年才意識到,我那時候被人猥褻了),沒有一個讓人心安。更別說懷孕和分娩的風險。總結起來就是,「我有一萬個不生小孩的理由」。
我經歷的那些,也讓我感覺到,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沒有誰可以依靠,誰都靠不住。我更願意拼命賺錢,寧願死在工作檯上,也不要死在產臺上,遊戲裡養個蛙兒子行,生活中養個真兒子真不行。
我有男友,也談過不要小孩的事。對方沒明確表態。我自己有一個底線。如果要生,那抱歉不婚……如果萬一真愛呢?有想過用一定的補償來生,比如直接經濟補償、人力補償帶娃餵奶等等。
至於沒有孩子,以後如何養老,我自己其實有想過:之前「底特律:變人」(索尼發行的一個冒險類遊戲)大熱的時候,我就想,老了的時候,要請志願者來我家玩這個遊戲,我看著他玩。志願者跟我一起玩玩遊戲什麼的,也就照顧到我了。至少我要是當時掛了,收屍是不用擔心的。
不生孩子,其實不叫省下時間,而是正常生活,有時工作忙起來,連休息娛樂的時間都不夠用了,再來個孩子真的打亂陣腳。
生育是權利,不是義務。任何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他甚至可以選擇今天丁克,明天不丁克,開始造人。難就難在,生育這個選擇是不可逆的,還承擔了生命重量,就算後悔了,也是不可以補救的。
關於生育權,更理想的是,如果婚姻和生育解除綁定,那才是真正的生育權,有人提到過,烏託邦裡讓生育社會化,就是隨便生,隨便領孩子,淡化親子聯繫,我挺認同這樣的想法的,不過之後的倫理問題,又是一大挑戰。
看到有人說完全是因為養不起,不要小孩,但是如果真有錢了,你會選擇要孩子嗎?反正我不會,給我500萬,我也不會要孩子。
現實情況是:有錢當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僱保姆解決自己精力問題,僱老師解決教育問題。但是心理上的問題,是很難用錢去解決的。
我真正成為鐵丁,應該是23歲的一次意外懷孕和意外流產。造化弄人啊,明明吃了緊急避孕藥,還是體外。也真是命。他又養不起,除非我倆結婚,管家裡要點錢。
我是真的不想要孩子,更不想結婚。但是我又怕流產疼,就一直拖拖拖。發展到後期,兩個人天天在我家吵架,我當時身體特別虛弱,他生氣摔東西,我就開始砸東西。那種歇斯底裡的狀態,我這輩子也不行再經歷。
最後是各種原因,心情原因、身體原因,胚胎發育也不好,孕酮特別低,就自然流產了。自然流產其實是特別疼的,舉個例子,有點像大出血,因為自然流產的過程是孕囊自己脫落,伴隨著宮縮(宮縮就是生孩子疼痛的根源)。我當時宮縮了一整晚,疼到無法入睡,但我就死活沒讓當時的伴侶來陪我,是我閨蜜在我家全程陪著我,終於等到第二天醫院開門。
當時的手術也特別緊急,根本來不及打麻藥,是手動的清宮手術。我能感受清楚地感受到到手術刮刀在子宮裡刮的感覺。那是我這輩子二十幾年裡,體會到的疼痛最高級,我第一次在手術裡疼哭。關於這段戀情和這次經歷,我沒有任何美好的回憶。為了對得起那顆孕囊經受的疼痛和我經受的疼痛,我發誓永遠不生孩子。
有些東西是錢能解決的,有些東西錢也沒法解決,比如這種心理創傷。
穿各種動物保護的T恤、素食,Y的職業是一名網際網路產品經理,北京人。
他說自己丁克,既不是因為經濟原因,也不是因為原生家庭不幸福、童年陰影,更不是因為渴望自由時間,讓我挺驚訝。
「我原生家庭很正常,我就是看著人口飽和的星球覺得噁心,走到哪兒看到的都是人,密密麻麻的繁殖,是生物最底端的本能。拿著這種本能,生出孩子,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做出了偉大的、美麗的作品。這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比起人類文明,大自然和宇宙,才是永恆的。我們是一群匆匆而過的生物,就別再生一堆破壞地球、加重地球負擔的人類了。
在很多科幻小說裡,發明家們在不斷創造生化人、機器人、複製人,發明AI智能 。
或許他們也覺得繁衍和重複「人」的生命,沒啥意義吧。
至於家人的壓力方面,我這兒不存在,我家裡人不是很反對,基本沒矛盾,更談不上衝突,只要我自己考慮清楚就好。伴侶也是同丁,我們一起玩音樂、旅行,看實體書,鍛鍊,去自然界發呆或冥想,和好朋友在一起,這就夠了。
我算不算是丁克呢?我覺得我算。至少我30歲之前,我是鐵定不會生孩子。30歲之後,我想順其自然。
本質上我肯定是不想生的,怕疼怕花錢,但可能實在到了年齡,男友或者我家人逼,我就生。因為和他們抗衡也很累,我怕我會中途妥協,所以不敢把話說的太滿。
總之,希望大家別被「標籤」綁架,丁克也好,生娃也好,各有各的活法,別相互斥責。
丁克老了,未必就孤獨,把養兒養女的幾百萬,用來養老,有錢有準備。而那些生了娃的人,也未必就會被孩子綁架了一生。大家都是成年人,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做好了,一樣可以安排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職業生涯。
這是個觀念的問題,不要太絕對。
我們在老家湖南三線小城結的婚,我25他26。我倆是老鄉,後來就一起來深圳打拼了。陌生的城市,每天也都是生意上、工作上的合作夥伴、同事,誰關心你要不要孩子。倒是他家裡和我家裡的父母長輩總旁敲側擊。
當時我們就統一口徑:現在條件不夠,先買套三居的大房子再說。
結果我們買第一套房子的時候,我32他33。過慣了兩個人的生活,我們換房子的第一件事,是養了一隻大狗。總之,更不想要孩子了。等我過了35歲,也就再沒家裡人勸和催了,誰也擔不起這種高齡生產的責任,怕勸出事兒來。
這之後我們就徹底做自己了。
老公自己有家商貿公司,每天早上8點起床,健身、跑步,他是個馬拉松愛好者,跑過很多全馬。雖然他公司經營的壓力也很大,但是基本上能收支平衡。我在一家快消品公司,也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業餘我喜歡潛水、跳傘。至少現在這個收入,是夠我們花的,再添個孩子可就說不準了。
我們目前有兩套房子、一輛越野車、一隻哈士奇,每年出國旅行一個月,平時也經常去海南、臺灣、香港玩。離老家也近,開車五個小時就能回去。基本沒有太大壓力,過的跟一般人家也差不多吧,最大的區別可能是我家的狗,不用上幼兒園。朋友們討論擇校、出國遊學時,我倆就不插話了。
現在有一個侄女,在深圳工作生活,經常來我這兒找我玩,我們比起長輩和晚輩的那種關係,更像是朋友。我侄女說:「姨媽你真酷,不像我媽,天天教育我,我以後也不生孩子。」
我其實沒覺得我們怎麼酷。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傳統的東方式生育,是一種投資行為。當你生育孩子的時候,期待的是對他所有的教育、養育投資有一個產出回報。但是這種投資回報率,非常不可控。
我們只是把養孩子的錢,花到了自己身上。把陪孩子的時間,花到了公司和事業上。這樣對我們來說,更可控一些。
我實在不願意違心的痛苦20年,只為了換一個子女養老的晚年。真到了生命的盡頭,實在不行還可以安樂,我和我老公,也都籤了遺體捐獻同意書。能遇到彼此,可以一起奮鬥,一起玩樂和生活,已經不錯了,再多一個人,並不能增加我們的幸福指數,也許會拉低吧。
結婚二十多年,我們對彼此的感覺,依舊新鮮,也沒有像身邊的大多數夫妻一樣,進入無性婚姻,這已經不錯了。要孩子幹啥?有狗就夠了!
我的家庭條件很正常,也沒有經歷過什麼童年陰影,但是我認為童年的那些幸福快樂記憶,都是錯覺,都是錯誤的回憶。
很小的時候,我對人生和人生的意義,充滿好奇和困惑,但當時沒有丁克的想法。直到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接觸哲學書籍,我開始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思考了很久,我最後的結論很涼涼:人生本質上是沒有意義的,赤條條來,赤條條去。
人類創造的文明,也會在時間的灰燼中消亡。如同那些滅絕的物種。反正生了他/她也得死,生了幹啥?
儒學說要傳宗接代,道德經卻說「無為」,那在生育這件事上,從哲學上來說,我選無為吧。
至於生活上,我是真的討厭孩子的無序狀態,比如哭和鬧。我喜歡別人家的貓和狗,但是讓我自己養,我又覺得浪費時間和精力。
「只要人活著,絕不會消失的唯一情慾是自愛。」是盧梭在「愛彌兒」裡的一句話。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從來都不是敵對關係,從心理學上分析,利他也是自我認知、自我價值的外遷而已。我尊重每一個生命,我不能替他/她選擇。
不生,本質上也是對另一個生命的負責,如果我負不起責任,我可以選擇不生,不創造他/她,就不會對這個生命產生影響。
至於養老問題,目前就是多鍛鍊身體 ,多和結婚的不丁克朋友在一起。我幾個死黨結婚時,我都給包了好幾千的紅包,讓他們多生孩子。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現在已經有倆乾兒子了。
我和死黨們結伴在海南買了房,以後老了病了,有個乾兒子開車送我去個醫院就行,也不圖別的了,都安排妥了。
我媽應該是她那個年代裡比較另類的女性。她常常跟我說:如果不是她那個年代的局限,她可能連婚都不結。就只享受戀愛的甜蜜,享受完了,就再享受一段時間的單身清淨。清淨夠了,就再談戀愛。
我媽的三觀太歪,所以我決定丁克,很可能也是家族遺傳。
我五六歲的時候,問過我媽:「為什麼生了我?」我媽沒有像我那些小朋友的家長一樣,說是因為爸爸很愛媽媽,所以生產出了愛的果實。
我媽當時說:「你的出現,就是個意外,好在你爸是個還算有文化的富二代,對我也可以。我們當時算了一下生你養你要花的錢,好歹把你養到18歲是夠的。」
這個為什麼「生了我」的版本,一直也沒變過,我從小就知道,我是個意外懷孕的產物。
當然,我媽根本沒等我到18,我高一的時候,她就和我爸協議離婚了,我高考完她告訴我的。我其實也猜到了。
她單身了四五年,真過上了自己想要的清淨生活,在家(外婆留給她一套50平的老房子)聽歌劇,研究烘焙和美食,學起了電腦畫圖和攝影,今年,她甚至還交往了一個比自己小11歲的男朋友,經常一起出去旅行。比起我來,我媽真是更像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近幾年,我因為工作原因,滿世界跑,沒時間也不想交男朋友,每次回我媽家,她沒有像別的家長一樣,催我戀愛,而是說:要是在外面遇到不錯的男生,晚上要做好措施,可別弄出個孩子。我養你,熬了十幾年才解脫。你別走我的彎路。
我媽說的也挺有道理的,所以我這算是遺傳丁克吧。
後記:
長大後的我們,其實更明白:孩子是獨立自由的個體,不是我們的期望承載體,也不是我們的投資產品。
不管生還是不生,願你有理智思考的過程,和為最終決定負責的勇氣。
這篇文章來自「女孩別怕」公眾號。
那裡還有更多顛覆認知的有趣觀念。
比如討論「開放式性關係」:
它有沒有存在的合理性?會不會反而激化婚戀雙方的衝突和矛盾?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她們也揭露和女性安全相關的黑色產業鏈。
比如迷奸藥產業鏈:
有群犯罪分子聚集在微信群裡,交流「經驗」:怎麼選藥、怎麼下手。並「在線指導」和「直播」。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還教你靠譜的「自我保護」方法。
比如怎麼判斷房間裡有沒有針孔攝像頭:
試衣間、酒店、公廁,甚至出租房裡,暗藏著偽裝巧妙的針孔攝像頭。想要發現它們,得靠這些技巧。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關注這個號,你也許會被嚇到,但也會從中得到力量。
推薦給你們。
掃描這隻二維碼,到「女孩別怕」公眾號,去看穿一個更真實的世界——你將少栽很多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