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缺話題的趙薇,又上熱搜了。
但這次吃瓜群眾,卻很難像以往那麼淡定,因為趙薇在節目中,道出了一個演藝圈的真相,而這個真相,又不僅僅停留在演藝界。
在最近一期的《演員請就位》中,憑著《武林外傳》大紅的演員倪虹潔說:
「我是78年的,演過婁藝瀟的媽媽,演過Angelababy的媽媽,我還演過無數大反派,假如我們不願演媽媽、演大反派的話,我就無戲可演。」
聽罷,作為導師的趙薇眼圈都紅了,她頗為共情地說:
「現在不光是40+的女演員,現在是所有女演員都面臨很難出頭的問題。
「最近我發現,那些女性護膚品、睫毛膏、粉底,都是小男生在代言,我就說,那些姑娘們都去哪兒了?怎麼不像我們那個時代,男演員很難出頭。」
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從女演員的困境中恍然發現,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你事業的瓶頸說來就來,有時連招呼都不打。
而生活,就是一場馬拉松障礙賽,你有進無退,如果你固守舊的思維模式,很快就被洶湧而來的後浪,拍在沙灘上。
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男人對待感情很專一,無論多少歲,都喜歡年輕漂亮的女孩子。」
演員是個特殊的職業,對外貌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女演員。
而關於中年女演員的困境,已經是演藝圈不爭的事實。
從姚晨產後復出,發現影視圈恍如隔世,到倪虹潔說自己只能演媽媽和大反派,「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的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
可以想見,原本在舞臺上混得風生水起的她們,被迫從主角中謝幕,走入一個年齡的真空地帶,是怎樣一種失落和無奈。
但趙薇又將這個話題,擴展到了整個女演員群體,對她們來說,這已經算是整個時代的痛了。
之前,新生代小花迪麗熱巴曾說,自己已經一年沒有接到戲了,有點難過。
很多觀眾並不理解演藝圈的狀態,甚至有人說她這是「德不配位,遭到反噬。」
現在看來,趙薇的話似乎更有道理:這是一個女演員普遍艱難的時代。
如今的娛樂界以及商業圈,是個市場為王的時代,觀眾買不買帳,是投資商最看中的。
那些35+的女演員,要麼拗少女人設被吐槽,要麼就得扮演自己內心比較抗拒的老嫗,所以有人說,女演員的演藝生涯,只有青年和老年。
如今,市場的審美再次升級。
眾所周知,當下的觀眾和消費者中,女性佔據著絕高的比例,她們既不喜歡女演員的矯揉造作,也不喜歡缺乏辨識度的整容臉,與其看著不爽,倒不如去支持或陽光帥氣、或個性獨特和男演員。
然而,在資本的加持下,女演員通常又會選用有商業價值,或有粉絲流量的女演員。
可這些女演員,通常對演技的打磨又火候欠佳,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個視覺上的惡性循環,進而發展成整個女演員的事業困境。
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很難抗拒一個時代,很多瓶頸是你必須要面對的。
即使在這種並不樂觀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有很多人殺了出來。
就拿一些極具生命力的中生代女演員來說吧,雖然被歲月磨礪了容貌,但時光和閱歷,又賦予了她們獨特的魅力。
不久前,劉敏濤的一首《紅色高跟鞋》火遍全網,她那性感又妖冶的表演,著實圈了一大波粉。
76年出生的她,五年前就在《偽裝者》中扮演靳東、王凱、胡歌的大姐,之後又在《琅琊榜》中扮演王凱的媽媽,她的螢屏形象更多是中老年人。
但她一直在給自己爭取更多的表演空間,使自己演繹的題材更豐富多樣。
在《演員的誕生》和《聲臨其境》中,劉敏濤出色的表現,對角色的拿捏和精準的演技,也讓人眼前一亮。
都說現在影視圈面臨寒冬,很多女演員接不到戲,但劉敏濤卻戲約不斷。
在近日上映的國慶檔中,她不僅參演了《奪冠》,在《我和我的家鄉》中也有不俗的表現。
雖然當下,女演員的困境還在,但觀眾對流量的拋棄和對口碑的重視也在逐步加深。
哪怕製片方留給女演員的機會不多,只要能用多才多藝來徵服觀眾,同樣可以體現自己真正的價值。
其實,更能衝破瓶頸的還要屬趙薇自己。
當年,她憑藉一部《還珠格格》,一夜之間成為了全國家喻戶曉的女演員。
之後,她又趁熱打鐵,出演了《情深深雨濛濛》的女一號,並且靠《畫皮》、《赤壁》和《花木蘭》等一系列重要的角色,躋身一線女演員的行列。
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們那個時代都是女演員(出頭),男演員很難出頭。」
但這種好資源和好背景,並沒有讓她躺在演員的成就上睡大覺,而是朝著更高的目標衝擊——做導演。
她的處女作《致青春》,上映一周票房就達3.5億,她也因此成為了首個處女作過億的女導演。
如今,她已經和著名導演爾冬陞,一起平起平坐地指導和她年紀相仿的女演員了。
一個敢於衝破固有的圈子、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永遠不會害怕未知的風雨。
其實趙薇的話,也觸動了很多觀眾的神經。
生活中,三四十歲的人,大都會到遇到事業的瓶頸期。
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得到晉升,延續事業高速發展;但大部分人,都到了職業的天花板,往上走,走不上去,下面還有新人不斷挑戰,甚至超過你。
而且,同一件工作做久了,很容易沒了幹勁兒,沒了目標,也沒了激情。
真要梳理當下社會的職業現狀,很多問題都不折不扣地擺在我們面前:
比如,金融行業的低端服務,未來很可能被網際網路取代;
我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會隨著工藝和規格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再加上鐵路、高速、公路等基建項目放緩,企業環保成本增加,也許未來的失業潮還將加大。
我們並不是要在這裡危言聳聽,既然風光無限的女演員行業都可能面臨低谷,我們又怎敢說自己一定不會遇到中年危機呢?
某平臺上有位網友,就曾談過自己在30+的年紀,主動轉型的經歷。
他之前在中興已經做到中層,當時中興還處在蒸蒸日上的階段,自己的工作又清閒,薪水也不少。
但他突然就主動離職了,別人都很不解。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這個大公司裡,每個人都像一顆專用的螺絲釘,只會做自己手頭上的事,看問題的眼光也很窄,總是只顧眼前,避開任務。
他認為這樣的工作,已經不能激發他的活力和創新精神了,他甚至想到:「萬一公司要裁我怎麼辦?」
這一想,更是嚇出他一身冷汗,原來離開這個崗位,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
於是,他決定辭職,去新的崗位去學習新的技能。
如今的時代發展飛快,科學技術更新快,思維模式改變快,審美喜好更是一天一個樣兒。
在這樣的背景下,沒有哪個行業能夠一成不變,也沒有誰,能夠在既往的能力上吃一輩子。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麼說不是販賣焦慮,而是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信條。
某CEO說:「公司離破產只有30天。」
比爾•蓋茨也曾說:「我們離破產只有18個月。」
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百度員工和微軟員工,都在危機中不斷突破自我,確保公司穩步運營。
在這個飛速變遷的時代,及早培養自己隨時轉換賽道的能力,已經是新時代的人們,一項必備的生存技能了。
就像那句流傳很廣的話一樣:「你只有不斷奔跑,才能保證自己可以能夠停留在原地。」
. END .
【文| 池鴻】
【編輯| 月伴星河】
【排版 | 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