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們能每天準時相見
你的加星和在看對我們非常重要
點擊電影鋪子 → 主頁右上角 → 設為星標
★
最近,鋪子看到了這樣一條新聞。
江蘇宿遷,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子王某被陳某強姦後,產生伺機報復的想法。
於是在一個月後,王某趁陳某吃晚飯時將七八粒安眠藥磨成粉拌入水中讓陳某服下。
隨後趁陳某失去反抗能力,王某使用絲襪勒住陳某的脖頸,並用剪刀剪陳某的生殖器,導致陳某當場死亡。
在這個新聞被報導出來後,網上議論紛紛,不少人認為王某幹得漂亮。
網友們的情緒可以理解。
強姦向來是一個帶著社會隱痛的題材。
影視作品中也對此多有提及。
比如說在電影《素媛》中,素媛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女孩,生活在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三口之家。
然而在一個下雨的早晨,在每日都要走過的上學的路上,她卻落入了一個惡魔的手中。
小小年紀的素媛因為惡魔的暴行,身體和心靈都遭受到了不可逆的損傷。
而罪大惡極的犯人,卻以酒精中毒等為藉口,只被判了十二年的刑期。
而最令人背脊發涼的,是在影片原型的真實案件中,這個案犯即將刑滿出獄。
且在談及出獄後的生活時,犯人還大言不慚的說自己還會回到之前受害者居住的那個小鎮。
這無疑是對女孩及其家人的又一次打擊。
女孩的父親說孩子每天被噩夢折磨,「沒有信心活下去」,於是他們只能選擇搬家,逃離這個惡魔即將到來的地方。
性侵案的受害者,往往是在某方面比較弱勢的一方。
《熔爐》中的身體有缺陷的小孩子,因為身體缺陷無法將自己的遭遇表達出來,於是成為了人面獸心的校長的目標。
《老婦人》中上了歲數,卻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被男護士性侵。
她向周圍的人傾訴自己的遭遇,卻不被相信,甚至被誣衊是老年痴呆。
《紅粉驚魂》中的三個女生,明明被其他幾個男生性侵,卻被加害者惡人先告狀。
被忽視,被陷害,被污衊,甚至被送入牢籠。
《魔女的法庭》中的一集,男學生被女教授以不能畢業為藉口壓制,性侵了他。
而後又以自己的女性身份為自己辯解,差一點就毀了一個男孩的一生。
等等等等。
這些惡魔般的行徑,不僅對無辜的受害者帶來了身體上的傷害,還有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
去年的美劇《難以置信》中,少女被性侵後報警,試圖為自己討回公道。
但無論是警察一次又一次的盤問,強迫她回憶起自己最痛苦最不願面對的時光,還是周圍人對她「不完美受害者」的苛責,都使她難以承受。
最後只能說自己撒了謊,試圖逃避重複不斷地N次傷害。
電影《最漂亮的一對》中,恩愛的夫婦被一夥小混混控制,當著丈夫的面強暴了妻子。
自此以後,夫婦兩人再也沒從這個心理陰影中走出來。
尤其在幾年後,當他們再次見到行兇者的時候,又被一遍遍拖回過去的噩夢中。
這些曾經受到傷害的人們, 除了想要加害者付出代價,就只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比如說電影《韓公主》中的女主角。
好不容易轉學,交到新的朋友,能夠繼續做自己所愛的事情。
但來自過去的陰霾卻不肯放過她。
現在的朋友得知真相後也都躲著她,周圍人不接受她,父母也成為了壓倒她的沉重的稻草。
於是她只能走向自殺。
在某些情況下,她們甚至不得不自己去消化痛苦,恥辱。
就像《不能說的夏天》中郭採潔飾演的女孩白白,明明被老師連哄帶騙的性侵,卻有口難言。
心裡承受著四面八方的壓力,為了合理化自己的痛苦,走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方向。
就像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寫的那樣:
我想出唯一的解決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要愛上他。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
思想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東西!我是從前的我的贗品。我要愛老師,否則我太痛苦了。
除了有這些現實題材讓人憤怒壓抑的影片,也有不少講述被性侵後復仇的影片故事。
最經典最大尺度最被人熟知的,可能還要數禁片《我唾棄你的墳墓》系列。
從最初的1978年版《我唾棄你的墳墓》到現在,系列電影大概拍了有五六部。
它的故事,往往是同一個套路。
(1978年版《我唾棄你的墳墓》)
女作家為了能夠靜心寫小說,獨自來到了鄉間的一間小別墅。
然而因為貌美孤身,於是她被一群小混混盯上,折磨蹂躪甚至有生命之危。
但女主的求生意志很強,排除千難萬險逃出生天后,開始對傷害自己的一個一個進行復仇。
(2010年版《我唾棄你的墳墓》)
其手段殘忍狠辣,血腥暴力,被全球多個國家列為禁片。
而在此後的幾部續集也大多是同樣的套路。
美貌的女性被惡人盯上,侮辱一番後逃脫,然後反殺,再逃脫,再反殺。
(《我唾棄你的墳墓》2)
劇情簡單粗暴,但還是有不少受眾。
畢竟影片前半部分對女孩受凌辱的壓抑,和後半部分以暴制暴的強烈對比,對惡人的復仇看得人的確很爽。
同樣類型的還有號稱為校園版《我唾棄你的墳墓》的《復仇天使M.F.A》。
女孩被自己的同班同學性侵,卻申訴無門。
無意之下,她誤殺了強姦她的同學,且從新聞中得知還有很多欺辱女生的惡人逍遙法外。
於是女生化身「復仇天使」,逐個勾引這些人面獸心的人們,然後將他們一個一個殺死。
當然,在這些復仇故事中,手起刀落復仇的不一定只是受害者本人,還有他們的父母或朋友。
在電影《水果硬糖》中,十四歲少女海莉為了給好友復仇,將自己也偽裝成了一個完美目標。
而當戀童癖攝影師傑夫上鉤後,海莉用她的方式懲罰了這個罪人。
還有改編自轟動社會的「德裡黑公交案」的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女孩在一次派對後,被一群男生拉到車上侵犯,之後加害者們卻逃脫了司法的制裁。
母親無法接受司法和社會對加害人的包庇,決定自己下手為女兒復仇,並將罪責栽贓到了加害者團夥中。
在韓國電影《蚯蚓》中,為了給受辱死去的女兒復仇,腦癱父親也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懲罰那些加害者。
不得不說,這種以暴制暴的復仇故事看起來的確讓人很解恨。
所以也不難理解,在開頭提到的這個案件中,為什麼會有人說幹得漂亮。
甚至有的人說,王某的復仇行為對潛在加害者形成震懾。
評論中還不乏一些極端的表述:
但這種言論,雖然說著解恨,但免不了細思恐極。
我們再來看下檢方的起訴書:
(起訴書原文)
從這裡我們能得到一些信息,
在性侵發生後,王某沒有選擇及時向執法機關或者他人尋求援助,而她本人將會以故意殺人罪被起訴,即使從輕判處,她也即將面臨15年以上的牢獄生活。
雖然王某已經50歲,但她為這樣一個人賠上了自己的餘生。
真實世界的復仇者,當他們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時,有幾個能逃脫法律的制裁呢?
以暴制暴,只會將一場正義的審判變成偏離正道的狂歡。
暴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多只是解決了產生問題的某個人。
以上推薦的幾部復仇影片中,除了幾部不怎麼講求邏輯的爆米花電影,選擇以暴制暴的多是走投無路的人。
而現代社會,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讓這些人最終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
而面對做出這樣選擇的王某,我們也許可以設問下,在遭到傷害後:
她知道她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讓加害者受到懲處嗎?
她覺得法律對加害者的懲處於她而言會是公正的嗎?
她受到傷害後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嗎?家人或朋友?
她在未來的生活中能撫平所受到的心理傷害麼?
她能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嗎?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正面的答案,我們也許就可以想像到,為什麼她會走上這樣一條復仇的不歸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也因此,我們更可以想像到,也許有更多的受害者選擇了以隱忍和遺忘來撫慰自己,帶著刻骨的傷度過餘生。
而無論是以暴制暴,還是隱忍承受,都不是一個健康社會該有的樣子,也不是無辜者該承受的後果。
電影鋪子
微信 | movpuzi
電影大餐、生活甜點,葷素搭配,常吃不累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