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幅3D地形圖誕生記—新聞—科學網

2021-01-18 科學網

該中心利用3D印表機生產出來第一幅3D地形圖成果

該中心科研攻關人員檢校3D地形圖成果質量

【科學網 記者 劉曉倩 通訊員 邊紅星、楊忠傑】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的消息日前在《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媒體刊(播)發後,很快被全國上百家報刊、網站轉載,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但不少人隨之也產生疑問:如此先進的技術是如何應用到地形圖製作領域的?這項成果的背後還有哪些大家未知的故事?

 

近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來到某測繪信息中心,對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誕生的始末進行了探訪。

 

大膽的設想

 

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地形圖生產,最初源於蘭州軍區首長的戰略思維和前沿眼光,也來之於中心主任王明孝的大膽設想和解決部隊戰鬥力保障需求的責任擔當。王明孝曾帶領中心的科研團隊成功進行青藏數位化鐵路測繪、怒江大型水電站測繪、酒泉風電測繪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任務。

 

早在2012年,王明孝就對國際上流行的3D列印技術十分關注,經常查詢這方面的信息。直到有一天,王明孝提出:「美國人能用3D技術列印出世界上第一輛3D汽車,英國人能列印出飛機,蘇格蘭人能列印出人造肝臟組織。我們能不能嘗試一下,用這項技術列印出3D地形圖來?」

 

聽到這個想法,中心總工程師董北平、業務處處長劉興科及高級工程師梁紅、段耀峰當時都很吃驚。他們多年從事手工軍事沙盤製作,其間的艱辛體會最深,如能運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3D地形圖,那將是對手工製作沙盤最大的「解放」,大家當然贊同。但他們更清楚,這不是一項普通的科研項目,研製難度之大令人生畏——3D列印技術是世界級先進技術,一直為西方發達國家所掌握,中心的同志連3D印表機見都沒見過,況且地形圖的生產對測繪數據的要求非常之高,「想想都很難」。

 

「越難越要攻關。因為戰鬥力建設的難題就是科研的課題。」在中心的一次黨委會上,王明孝正式說出他的想法。他認為,3D列印技術可直接根據計算機圖形數據,生成三維地形模型,不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還可以在短時間內製造出精細的產品,此項技術應用到軍事測繪領域,將是地形圖製作的創舉,也是大勢所趨。另外,中心擁有戰區最全面最精確的測繪信息數據,將這些數據信息轉換為3D印表機的指令程序數據,從理論上說是可行的。

 

他的意見得到了中心政委許仕敏和政治處主任馬軍、管理處處長雷鵬英等黨委常委的全力支持。

 

中心黨委經過研究討論後形成思路:這是一項保障戰鬥力的重要課題,如能成功,功莫大焉。缺錢,中心出錢;缺力,可以調動中心一切科研力量。

 

非凡的魄力

 

課題有了,人才和技術的缺乏怎麼解決?中心黨委的辦法是:借用優勢資源,聯合科研開發。

 

中心充分發揮蘭州軍區在本單位建立信息工程科技創新站的優勢,向42家與中心有技術合作的單位,廣發「英雄帖」,四處訪能求賢,尋求科技和人才力量支持。

 

中心還給課題小組人員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搜集所有能查閱到的關於3D列印技術的資料;聯繫自己能聯絡到的所有與3D列印技術有關的人,包括親戚、朋友、同學、戰友,加強與他們的技術交流;利用一切出差、學習、培訓機會,到相關科研單位和廠家現地參觀見學。

 

為完成這樣的「作業」,科技人員整天忙得不亦樂乎,有的將網際網路上的資料下了一大堆,有的抱著電話一打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與多家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取得聯繫,先後有10多人次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相關公司、廠家進行技術考察。

 

3D列印概念風靡全球,有專家預言:它將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並深刻改變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幾番尋覓,一臺新型3D印表機進入視野,但不菲的價格卻讓大家心裡不由得抽起冷氣。

 

「要捨得在戰鬥力建設上投入。」中心黨委常委會上,許仕敏堅定地說。很快,中心從家底中「擠」出100多萬元,購回兩臺不同類型的3D列印設備。這支被表彰為第四屆全軍科技創新群體的團隊,以非凡的魄力,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數字攻關。

 

卓越的攻關

 

中心率先引進兩臺3D印表機用作分析研究,幾天過後,兩眼熬出血絲的技術人員,卻如同被潑了一盆冷水——原材料價格昂貴、數字建模複雜和耐久性欠缺,是3D列印無法普及的三大「頑疾」。尤其是每千克數

 

千元的專用列印材料,讓大家不敢輕易「列印」。

 

3D印表機使用的材料只限石膏、樹脂、塑料和金屬粉末等幾種,哪樣都價格不菲。如此昂貴的材料成本,即使生產出3D地形圖,也無法規模化生產,何談用於實戰?究竟用什麼材料既節約成本,又有耐久性,成為大家心頭的難題。

 

這一天,中心地圖供應隊上報的一份銷毀廢舊地圖的請示呈在王明孝案頭時,他的眼前突然一亮:方法有了。

 

國產地圖一般都用高級膠版印刷紙印刷,具有良好的抗水性、耐折性和可書寫性。庫房裡數以千噸的廢舊地圖需要銷毀,是一項耗時費力的工程。如果嘗試著用地圖紙作列印材料,列印出立體的3D地形圖,既節約成本,環保低碳,還能給廢舊地圖銷毀找到一條出路,豈不是一舉三得的好事?

 

科技人員奮力拼搏,推開了攻關路上的一個個「攔路虎」,致力於將「好事」辦好:

 

——處理廢舊地圖紙,去靜電、除塵、用射線照射破壞表面分子結構,使列印油墨能夠充分滲透,成為3D列印原材料。

 

——研究專用膠水,解決地圖紙粘合的難題。地圖紙纖維素含量高,普通膠水粘合效果不理想,且容易使紙張發生褶皺、破損,影響層疊效果;而粘性大的膠水,腐蝕性太強無法通過管道。技術人員反覆試驗,成功研製出粘合度高、抗凍性強、成本低廉的專用樹脂環保膠水。

 

——進行色彩對比,紋理數據處理。利用數字地形信息系統,導入軍標數據,通過地物地貌要素編輯和顯示控制,生成紋理底圖,之後進行修測更新。

 

——編寫建模程序,從軍用地形圖數據中,提取出所需的數據,利用高解析度影像和綜合算法處理,生成三維地形模型。

 

——利用自主研發的6套軟體,將紋理數據貼合到三維地形模型,修復裂縫網格錯誤,轉換數據格式,給地形模型蓋上一張與實地一致的「被子」,讓3D印表機可以直接列印。

 

幾個月披星戴月,一系列難題迎刃而解。2013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幅應用3D列印技術研製的3D地形圖——《蘭州市區三維(3D)地形圖》成功誕生。看到彩色地形圖質地堅韌,地形地貌一目了然,一位高級指揮員禁不住讚嘆:「如臨其境,溝壑山川盡在方寸之間。」

 

艱辛的付出

 

2013年11月,為了解決3D印表機列印大幅面、需拼接地形圖時出現的紋理不清、套合不準確等問題,中心科研人員幾乎天天吃住在用廢舊庫房改造的實驗室。天氣寒冷,實驗室內的氣溫下降到零度以下。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大家咬牙堅持,冷了,裹件大衣;累了,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

 

餓了,一桶泡麵、一塊麵包,就是一頓飯。

 

工程師鄭煉功作為本次項目攻關主力,那段時間天天早上7點出門,午夜3點回家,都沒機會跟妻子和年僅2歲的孩子說上一句話。

 

有時,為弄準一個數據,一個符號,科技人員要反覆研究論證幾十遍、上百遍。在科研項目進入攻堅期,他們發現現有的資料不夠,就把人員分成兩組:一組上網查詢資料、求助專家、檢驗算法,另一組對收集到的資料、方法進行試驗。

 

科技攻關,也需要拼命的精神。助理工程師王劍在3D數據處理攻關結束後,由於長時間坐在椅子上,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疼痛加重,通過連續3天物理按摩及服用鎮痛藥物,病痛才得以緩解。

 

「人可以休息,印表機不能停。」為落實中心領導的指示,馬年春節期間,應急保障隊隊長馮海東帶領王劍、付鵬,肩負起前期數據轉換處理的任務。由於需要處理的圖幅多,數據量大,馮海東每晚都要加班到第二天凌晨3點才回家。

 

付鵬還主動與未婚妻商量,將原本定於去年「十一」長假期間的婚禮一推再推,一直推遲到11月30日,將寶貴的時間用於項目研發。大家看到,結婚前的那天中午,作為新郎官的付鵬還在單位加班。蜜月裡,他又一次接到中心臨時通知,緊急趕了回來,和其他戰友一起進行技術升級改造。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不久前舉行的科研鑑定會上,由中心生產的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受到鑑定委員會的一致好評,認為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取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全國製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泰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教授介紹「這個成果的研製,是地圖學的一個重大突破,在地圖印刷史上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結束了沒有紙質立體地形圖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首張3D地形圖誕生記
    (原標題:3D地形圖誕生記)從古至今,感知戰場環境,掌握地理地形,始終是兵家擺兵布陣的基礎。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地圖更被視作對敵實施精確作戰的「眼睛」。日前,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成功研發出3D地形圖並投入使用,將戰場環境完全「搬進」作戰指揮室。那麼,首張3D地形圖是如何誕生的?這支曾榮獲「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的創新團隊在執行保障任務過程中常常感覺到,傳統的軍事地形圖有著難以克服的弊端:計算機地形顯示雖然逼真,但範圍受到影響,野戰條件下更是受到諸多局限;而地形沙盤對局部戰場環境的顯示不夠精細。
  • 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列印出中國首幅3D地形圖
    圖為某地區3D地形圖俯視近景 記者羅嫣攝  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的消息日前在《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媒體刊(播)發後,很快被全國上百家報刊但不少人隨之也產生疑問:如此先進的技術是如何應用到地形圖製作領域的?這項成果的背後還有哪些大家未知的故事?近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來到某測繪信息中心,對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誕生的始末進行了探訪。  大膽的設想  上級首長的戰略思維和前沿眼光,也來之於測繪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的大膽設想和解決部隊戰鬥力保障需求的責任擔當。
  • 蘭州軍區研製出中國首幅3D地形圖 軍事價值高
    中新網2月19日電 據中國軍網記者頻道報導,2012年12月榮獲第四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的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又有創新科技成果問世:由該中心主任王明孝帶領的科技團隊,歷經一年多的探索攻關,創造性地將國際上先進的3D列印技術應用到地形圖生產領域,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日前,專家鑑定此項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
  • 解放軍研製首幅3D地形圖 將來能夠指哪「打」哪
    據中國新聞網2月19日消息 據中國軍網記者頻道報導,2012年12月榮獲第四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的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又有創新科技成果問世:由該中心主任王明孝帶領的科技團隊,歷經一年多的探索攻關,創造性地將國際上先進的3D列印技術應用到地形圖生產領域,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日前,專家鑑定此項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
  • 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研製出全國首幅3D地形圖
    2月26日,記者從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用3D列印技術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  要素完整、標識全面、形象逼真,與傳統的人工製作的沙盤相比,記者眼前的這幅A4紙大小的《蘭州市區三維(3D)地形圖》精度高、可量算、重量輕、便於攜帶。與其他3D列印成品相比,這幅地形圖既不是石膏、樹脂、特殊塑料也不是金屬粉末等昂貴列印材料。
  • 測繪知識常識十二:什麼是地形圖,地形圖分幅與編號?
    (2)圖示比例尺為了用圖方便、直觀,以及減弱由於圖紙伸縮而引起的誤差,在繪製地形圖時,通常在地形圖的正下方繪製圖示比例尺。圖示比例尺由兩條平行線構成,並把它從左至右分成若干個2cm長的基本單位,最左端的一個基本單位再分成10等份,從第二個基本單位開始,分別向左和向右註記以米為單位的代表實際的水平距離,如下圖所示為1:500的比例尺。
  • 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這是全國首個將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被任命為首任院長。 段樹民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加強腦科學和腦醫學人才培養有其迫切性。而我國精神科、心理科醫生缺口巨大。 據了解,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將下設生物學(神經生物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本科專業。在基礎腦科學和臨床腦醫學教育的基礎上,加強信息、工程、人工智慧、精神心理等領域的知識教育,培養具有複合型知識背景的腦科學和腦醫學的傑出人才。
  • 專家呼籲合理調整我國P3實驗室運行政策—新聞—科學網
    「需要儘快加強我國一流大學與科研院所在重大傳染病防控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實踐方面,應參考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這類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機制,合理調整我國目前在
  • 核力創造美好未來—新聞—科學網
    參展人員向人群介紹,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安全指標和技術性能已達到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 當前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7臺,在建規模世界第一。中核集團總經理顧軍表示,除核能發電外,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生物醫藥、食品安全、資源勘探、公共安全等領域,核技術應用已經成為造福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 科學網博客話題是華人科教界的風向標。科學網博主總是在第一時間...
    高校「破格」錄用年輕人才引發科教界爭議,科學網博主紛紛發文,有人質疑此為「學術界造神」,也有人為地方高校提高引進人才待遇叫好。 科學網特邀請了參與此次項目的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與廣大網友就此次發現進行交流。
  • 中子照射來幫忙—新聞—科學網
  • 《山東省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日期:[2017年02月17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8] 《山東省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山東省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 3D視角看地圖:世界各國家3D可視化地形圖將會是什麼樣子?
    日本地形圖日本日本位於太平洋的西北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日本國土被海完全包圍,並無與任何國家的陸地相連。所以,即使菲律賓是二戰後紙面指標堪比日本的亞洲國家、即使菲律賓坐擁一個億的年輕化人口、即使菲律賓擁有多個優良港口、即使菲律賓直接承襲美國政治制度、即使菲律賓官方語言為英語,這個國家依然被戲稱為南洋列弱之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由於長時間被西化,菲律賓在一些方面遠超其他東南亞國家。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目光投向世界,一直致力於國際合作力度和層次的提升。 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 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在京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王辰介紹,此次進展研究依託在我國醫藥衛生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享有卓著聲譽的中國醫學科學院6個學部197位學部委員組成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圍繞醫學領域重大科學發現、重要產品,在以客觀數據為基礎,以專家研判為依據,遵從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數據挖掘與專家論證相結合的原則,以2019年度為時間節點,以我國學者發表的醫學研究論文數據(約10萬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藥物和批准上市或進入特別審查程序的國產創新醫療器械
  • 首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發布—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38-019-0234-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打響 「中國品牌」—新聞—科學網
    5年精耕重點病種形成「中國方案」 4年半前,64歲的張先生罹患高危局限期前列腺癌,來院治療前,他曾因其他泌尿系統疾病做過大手術,不願再次「大動幹戈」的張先生選擇在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接受前列腺癌重離子治療。隨訪至今,腫瘤病灶完全消除,排尿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避免了二次手術。
  • 石家莊鐵道大學獲批鐵路行業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重點實驗室面向我國鐵路基礎設施安全與應急亟待解決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共性技術,重點圍繞鐵路基礎設施工程系統安全、智慧運維、搶修搶建與應急管理等開展基礎應用和關鍵技術研究,實驗室設立「基礎設施工程系統安全」「基礎設施數位化與智慧運維」「應急救災搶修搶建技術與裝備」「重載鐵路基礎設施智慧檢養修 」「複雜地質長大隧道安全控制」 5個研究方向。
  • 飲茶能降低心腦血管病死亡風險—新聞—科學網
    目前,心腦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負擔首要原因,雖然近年其發病死亡率在發達國家有所下降,但在我國仍呈上升態勢;隨著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變化,我國未來面臨心血管疾病負擔的嚴峻挑戰。尋找簡單易行的心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措施對於實現健康中國目標至關重要。
  • 東方紅五號公用平臺實現燃料高效利用—新聞—科學網
    微重力條件下燃料管控試驗 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成功,我國自主研製新產品在衛星平臺上表現出色 502所相關技術人員表示,這些技術都是實現衛星燃料高效利用的關鍵;作為通用技術,其對於提升我國太空飛行器性能,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支撐意義。此項衛星燃料高效利用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