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等神作共同創造了一個「電影之年」。
這一年的經典作品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一些本應值得被銘記的,變得容易被忽略。
比如以下六部,豆瓣上的評價人數都不到10萬,與幾十上百萬的「流行經典」相去甚遠。
導演:黃建新 / 楊亞洲
獎項:第15屆金雞獎最佳導演
在開始主旋律電影之路前,導演黃建新堪稱是內地電影的「社會手術刀」。
黑色喜劇《黑炮事件》和科幻片《錯位》都拍得大膽前衛。
而1994年和楊亞洲聯合導演的《背靠背,臉對臉》,用極小的格局,再普通不過的市井人物,影射出中國社會的處世之道。
同年《陽光燦爛的日子》、《重慶森林》、《活著》這些中國電影很搶眼,但也別忘了目前豆瓣9.4分的《背靠背,臉對臉》。
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獎項:第6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94年神作如雲,次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也異常激烈。
最後的勝出者是,俄羅斯和法國的合拍片,《烈日灼人》。
自編自導自演的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沒有過多的批判,而是直面歷史痛處,勇敢地去觸碰人性深處的傷疤。
導演:米爾科·曼徹夫斯基
獎項:第51屆威尼斯金獅獎
《烈日灼人》擊敗的一眾外語片中,《暴雨將至》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部與《低俗小說》一同開創環形敘事先河的馬其頓史詩。
時間的循環隱喻暴力與仇恨的永不停歇,再加上導演對色彩的巧妙運用,更令到本片藝術性劇增。
可惜米爾科·曼徹夫斯基在此番一鳴驚人之後就鮮有佳作,如果大家連《暴雨將至》都忘了,那就不僅是可惜,更是悲催了。
導演:麥可·萊德福 / 馬西莫·特洛伊西
獎項:第4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導演
一個郵差與落魄詩人不得不說的故事。
因為有詩人的相識,郵差的寫詩功力與日俱增,並且與女神的距離越來越近。
相比《阿甘正傳》這些人間煙火中的奢侈品,《郵差》就像是天涯海角中的珍寶。
純淨地一塵不染,不可多得。
導演:陳可辛
獎項:第14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張國榮,劉嘉玲,袁詠儀,陳小春,曾志偉,羅家英,如此陣容,豆瓣上只有不到7萬人標記「看過」?
如此一部野心之作,與同年的其他幾部華語神作的熱門程度差了一截,也難怪陳可辛和張藝謀、王家衛、姜文這些名字比起來,似乎要遜色一些。
可能他的導演風格並不那麼獨特,以至於《金枝玉葉》在一眾港產愛情片中難以被挖掘,更何況是要放眼全中國了。
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獎項:第2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配樂
1994年,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中的《紅》和《白》先後上映。
《紅》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可能是系列前兩部把獎項都拿得差不多了,影片基本上是只提名沒拿獎。
即便如此,這依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影史經典。畢竟這可是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導演遺作啊。